如果同学们能够留心读和听,我们身边的病句真的是太多了,有些病句甚至会影响到我们的生活。
所谓病句,是指那些语言表达有毛病、不符合现代汉语表达规则或违反客观事理的句子。生活中常见的病句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语序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六类。句子之所以出毛病,不仅仅是语法问题,更深层次的应该是生活情理问题。下面,我们就试着从生活化的角度逐一来做点儿探究。
第一类,搭配不当。这类病句的病因,实质上就是句子某些成分间在语法搭配上情理失当。
句子中词与词的搭配须遵守一定的语法规范,即为了保证大家都能懂而制定的现代汉语使用规则。违背了遣词造句的语法规则,就是一盘杂乱无章的散沙,表情达意的功能也会随之弱化甚至丧失。“天上的明灯亮了”如说成“明灯的亮天上了”,中国人就听不懂;“牛儿在山上吃草”如说成“山上草在吃牛儿”,意思就大翻个、闹笑话了。词与词的搭配又来自生活,有一定的约定俗成性,不能随意改换。“喝牛奶”不能说成“嚼牛奶”,因为牛奶是液体的,用不着嚼;“嫁闺女娶媳妇”不能说成“娶闺女嫁媳妇”,因为社会习俗和生活情理不允许;而“打扫卫生”“整风”等说法情理上并不通,但生活中已被人们认同。词语搭配还源于社会文化和生活情理,“衣服肥了”不能说成“衣服胖了”;“顽强的战士”不能说成“顽固的战士”。我们表情达意须悟深吃透其含义用法、感情色彩,不可违背固定的语言习惯。
我们来看几个例句:
1.可惜,这部在他心中酝酿了很久、即将成熟的巨著未及完稿,就过早地离开了我们。
2.春风一阵阵吹来,树枝摇曳着,月光、树影一齐晃动起来,发出沙沙的响声。
3.孩子的教育问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远不是一两句话就能奏效的。
4.在这部对话式作品中,作者阐明了对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坚持信仰等被现代性所遮蔽的人类理想精神的张扬。
5.我们有优裕的自然资源,又有吃苦耐劳的人民。
6.能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
7.无论你的赠礼多么微薄,也在他心上有千斤重。
例句1,主谓不搭配,“巨著”是不会离开我们的,句子原意应是巨著的作者去世,可末句之前加“他”。例句2,“月光……发出沙沙的响声”,主谓搭配不当,“月光”不可能也随之晃动起来,“月光”和“树影”更不能发出沙沙的响声。例句3,主宾不搭配,“教育孩子”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问题”则不可能是过程。例句4,阐明的应该是某种观点和态度,而绝不是什么“张扬”,所以“阐明了……张扬”这个动宾搭配不当,可在句末加上“的观点”之类。例句5,修饰语(除定语外还有状语)与中心语不搭配,定语“优裕”可以修饰生活条件之类,与中心词“自然资源”搭配,不符合汉语表达习惯,所以不能修饰中心词“自然资源”,应改为“丰富”。例句6,“能否”有“能”与“不能”正反两种态度和行为的意思,而“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仅仅是正面的意思,两面不能对一面。删去“能否”,前后就照应了。例句7,关联词搭配不当,“无论”与“也”不能配合使用,要和“都”搭配使用,这是汉语表达习惯。这个句子改成“无论你的赠礼多么微薄,在他心上都有千斤重”就通顺了。
第二类,成分残缺或赘余。顾名思义,指句子的核心成分缺失造成句子结构不完整,或者句子成分赘余。
依据不同的语法功能,句子成分分为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六种,其中主谓宾为核心成分,通常情况下须保持完整。句子成分并非不能省略,但要在句意表达明确,语气仍然流畅的前提下。成分残缺多源于浮躁或马虎。请看一则新闻的标题:“国际拐卖妇女大会10日在维也纳召开”。光天化日之下,“拐卖妇女”组织竟大张旗鼓召开国际性大会,真让人毛骨悚然。一个疏忽,少了个动词“制止”,就酿成了一个大笑话。语法知识欠缺是造成此类语病的重要原因。“这是一批有志之士,他们勇敢地向着世界科学高峰”,汉语句子中谓语必不可少,缺少了动词“攀登”,就造成了这个句子不完整。
成分赘余,多是追求所谓丰富的词汇量而堆叠辞藻,或者出于对词语的错误理解而造成的。如,“见诸于报端”,“诸”是文言兼词,是“之于”的合音;“邂逅相遇”,“邂逅”里已有相遇之意。要养成严谨的用语习惯,就要培养这种对敏锐的语言感受力。
我们还是来看几个例句吧:
1.经过美国的连续轰炸打击,使阿富汗塔利班组织基本土崩瓦解。
2.我们正在为创设一个文明健康、和谐向上的校园环境。
3.律师出庭辩护,始终抱着与检察员、审判员共同弄清案情、依法诉讼案件。
4.我们要贴近受众去宣讲,像和亲人朋友交谈一样,切忌不可有凛然不可侵犯的声威,我们不是坐衙门里升堂的老爷。
5.他平时沉默寡言,但只要一到学术会议上谈起心爱的专业,就变得活跃而健谈多了。
6.开学前,我们搞了一次军训,负责军训的教练是连队的大胡子和小眼睛。
例句1,“阿富汗塔利班组织基本土崩瓦解”的直接原因,是“美国的连续轰炸打击”的行为,无需加个介词“经过”。滥用介词“经过”,反而造成了主语残缺。例句2,“我们”要干什么?句子没有表述出来,实际上,“我们”正在“创设一个文明健康、和谐向上的校园环境”;或者正在“为创设一个文明健康、和谐向上的校园环境”而努力,反正是缺少一个有力的谓语。所以可去掉“为”,让“创设”做谓语;也可在句末加上动词“而努力”。例句3,律师“始终抱着”什么,没有下文,误将宾语修饰语当作宾语,造成宾语中心语残缺,应在句末加上“的宗旨”之类。例句4,“切忌”即切实避免或防止,“不可”就是不可以这样做,语义上形成赘余,应删去一个。例句5,“健谈”指话多且擅说,“健谈多了”,词义重复,删除“多”。例句6,既然是军训,教练自然是“负责军训的”。这样的修饰语,纯属多余。
第三类,语序不当。即词语在语句中位置不恰当,不符合时空或逻辑的排列顺序。
汉语表达非常微妙,用什么词、怎样组合,都有讲究。据说曾国藩起初镇压太平军时节节败退,只好向朝廷求援,幕僚起草奏折时老实承认“屡战屡败”,而老谋深算的曾国藩提笔一勾,改作“屡败屡战”,前后只是颠倒了一下,给人的感觉却迥异。词序是重要的语法手段,稍有变动就影响句意,如“不完全懂”和“完全不懂”,又如“不很好”与“很不好”。词序又是约定俗成的,既反映一定的逻辑事理,又反映一定的语言习惯。通常情况下主语在谓语前,宾语在动词后,修饰语在中心语前。违背固定的语言习惯和语感弱化,是语序不当的重要原因。“许峰正在住院,听到有险情,带病走出医院,不顾医生的阻拦,投入到抗洪救灾工作中去”这句话中,“不顾医生的阻拦”应发生在先,“带病走出医院”应在后,二者存在动作上先后承接问题。下面,我们再来看几个例句:
1.这个厂电视机的生产一直质量稳定。
2.许多附近的妇女、老人和孩子都跑来看他们。
3.那位失主在电视台昨天为表谢意又诚挚地为小赵点了一首歌。
4.我们如果把自己国内的事情不努力搞好,那么在国际上就很难有发言权了。
5.抗洪救灾战斗中,经过四小时惊心动魄的同洪水搏斗,同志们奋不顾身地跳进汹涌澎湃的激流,保住了大坝,战胜了洪水。
例句1,“质量稳定”的表述主体肯定是“电视机”,而不是“这个厂”。“电视机”的定语应该是“这个厂生产的”,这就造成了修饰语和中心语的语序不当。例句2,“许多”可以修饰“妇女、老人和孩子”,表示人数不少;而“附近”则可以限制这些“妇女、老人和孩子”的居住地。这个句子的多项定语语序不当。多层定语的次序一般是:谁的、多少、属性,应把“许多”移到“附近的”之后。例句3,“那位失主”什么时间做了什么事,又是为什么,这些一定要用多项状语合理有序地表达清楚。多个状语排列次序大致是:目的、时间、地点、范围、情态、对象等。可见,这个病句的病因是多项状语语序不当,应调整为“那位失主为表谢意昨天在电视台又诚挚地为小赵点了一首歌”。例句4,假设的条件是什么?“如果”一词该领起什么?显然是“如果不把……搞好”。深入生活情理和语言习惯去感受和思考,同学们就要记住:“把”字句中否定副词应放在“把”字之前。例句5,也违背了时空逻辑顺序,先要“跳进激流”,再“同洪水搏斗”,才能“保住大坝,战胜洪水”。
第四类,结构混乱。指一个句子中出现两种以上的结构或句式,造成关系套叠,表意不清。
语言是丰富的,同样的意思有多种表达,但在实际运用中,对语言的格式或句式认识不够能力不足导致结构混乱。“这架航天飞机的研制,耗时长达六年之久”,要么说“长达六年”,要么说“达六年之久”,两种句式杂糅在一起,反而制约了句意的表达。表达能力的欠缺,跳跃式的思维方式也会造成结构混乱。“观摩了这次关于经营承包合同法的庭审之后,对我们这些村干部的法律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仔细读读,前后主语显然不同,中途更换陈述对象造成了语病。透彻了解易混淆的句式,表达时思维清晰,时刻把握说话的“主旋律”,能很大程度避免结构混乱。请同学们看下面的几例病句:
1.为防止类似的恶性事故不再发生,我们一定要加强管理,采取严密的防范措施。
2.老工人的一席话深深触动了小邱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
3.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以“和”字为核心创意,既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彰显了奥运新理念,获得了群众的好评如潮。
4.七彩瀑布群,位于香格里拉群山深处,一条名为“尼汝河”的高原融雪河流和陡峭的山峰造就了这一旷世奇观。
例句1,句式杂糅,即两种表达纠缠在一起影响了表意,要么说“为防止……再发生”,要么说“为确保……不再发生”,二选其一。例句2,前句主语是“老工人的一席话”,后句隐含主语是“小邱的心”,暗换主语,造成了混乱。例句3,“群众的好评”作为宾语已使句子完整了,但加上“如潮”,又使它做了后部分的主语以致结构混乱,应改为“获得了群众的好评”或删掉“获得了”,保留“群众的好评如潮”。例句4,前句陈述对象是“瀑布群”,而后句又易辙为“河流和山峰”,可改为“这一旷世奇观是由……造就的”。
第五类,表意不明。指由于歧义、指代不明等导致的表意不清。
汉语是世界上最丰富而又最复杂的语言之一,使用时不加注意,很容易让人产生误解。“包伙食费住宿费,甲方付给乙方每天贰佰元”,这是一则合同中的一句话,也是导致双方纠纷的一句话,究竟甲方除了200元外要不要再付乙方食宿费,双方争论不休并最终对簿公堂,如果把“包”改为“包括”,或者把“包伙食费住宿费”改成“包吃包住”,就能避免争执了。汉语的丰富和复杂性提醒我们,说话写作要多加留心,尽量少用一些有歧义的字眼,平时也要注意斟词酌句,切实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请同学们看下面的几例病句:
1.请代我买两张无锡到北京的往返动车票。
2.巴勒斯坦游击队对以色列的进攻是早有准备的。
3.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偷偷把这笔钱存入银行。
4.曾记否,我与你认识的时候,还是个十来岁的少年,纯真无瑕,充满幻想。
5.孩子们很喜欢李爷爷,一来到这里就有说有笑,十分高兴。
例句1,多义词表达有歧义,可有两种理解:其一,往、返共两张;其二,往、返各两张。例句2,施事者不明引发歧义,既可理解为:巴勒斯坦游击队,对以色列的进攻是早已有准备的——进攻方是以色列;也可理解为:巴勒斯坦游击队对以色列的进攻,是早已有准备的——进攻方是巴勒斯坦游击队。例句3,是词性的不同理解带来歧义,如把“和”理解为连词,就表示“背着”两个人,把“和”理解成介词,意为“伙同”,就表示仅“背着”总经理一人。例句4,代词指代不明,这个“十来岁、纯真无瑕、充满幻想的少年”究竟是谁?例句5,是因省略不当引发对象不明,“说笑”“高兴”既可看作主语“孩子们”的谓语,也可理解为李爷爷的行为,这正是孩子们喜欢他的原因。
第六类,不合逻辑。即语句虽在语法方面正确,但不符合事理。
作为思维的高级形式,逻辑思维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性联系。这类语病大多是缺乏缜密的逻辑思维方式与严谨的用语习惯。或不符客观事实与情理相悖,“科学发展到今天,谁会否认地球不是绕着太阳转呢?”,反问句式与多重否定的结合,致使句意与现实相悖。或前后说法自相矛盾,“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既然是“幸免”的一个,当然没死,又怎么能说是“死难者中的一个”呢?或因果关系失当,“大贪官胡长清这样解释自己的犯罪原因:‘我由于把自己混同于一般百姓,所以走上了贪污犯罪的道路’”,胡大人,难道做百姓就一定会贪污犯罪吗?学点逻辑学的基本知识,多读些侦探类的逻辑推理书籍,能使我们的思维更清晰明确有条理。请同学们看下面的几例病句:
1.在古代,这类音乐作品只有文字记载,没有乐谱资料,既无法演奏,也无法演唱。
2.图书馆增添了许多文学作品,如《语文知识指南》《语文教师大全》《辞海》等。
3.妈妈好像已经做好早饭了。
4.费卢杰对美军是深恶痛绝的,因为那儿已成为反美武装的主要根据地。
5.睡眠有三忌:一忌睡前不可恼怒,二忌睡前不可饱食,三忌卧处不可当风。
6.由于今天是游园活动的最后一天,因此游人寥寥无几。
例句1,不合事理。“既无法演奏,也无法演唱”还怎能叫音乐作品?应在“既”的前面加上“现在”,呼应前面的“在古代”。例句2,概念不恰当。文学作品与语文教学用书是不同的概念,可改为“图书馆增添了许多教学用书”。例句3,“好像”与“已经”自相矛盾,到底做没做好早饭呢?例句4,主客体颠倒,由后句的原因可倒推出前句的结果,自然是“美军对费卢杰深恶痛绝”。例句5,否定不当,“忌”是一重否定,“不可”又是一重否定,双重否定等于肯定,应将“不可”删去。例句6,“游人寥寥”未必是“游园活动的最后一天”所致,二者并无必然联系,因果推理失当。
总之,语法知识欠缺、逻辑思维水平低、多元文化的差异、复杂的语言环境以及从众心理的影响等综合因素,造成了我们生活中病句的泛滥成灾。对此,同学们一定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在日常的听说读写中有意识地去发现、纠正病句,努力净化我们的母语环境,不断提升自己理解和规范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
(韩红野 陈霞芬 执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