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鲁迅小说《故乡》里有个杨二嫂。她“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这分明是一个比喻句,而且还是个明喻。但在下文不远处又出现了一句“然而‘圆规’很不平”,这显然是“借喻”嘛。也就是说,本体和比喻关联词都省略了(因为大家都清楚),喻体直接出现。可是,课后练习题的答案却偏偏是借代。这又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下两者的根本区别。
先看定义:
借喻,是指直接借比喻的事物来代替被比喻的事物,被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都不出现的修辞方式。
借代,是指不直接把所要说的事物的名称说出来,而用跟它有关系的另一种事物的名称代替它的修辞方式。
借喻与借代的交叉在于:借喻与借代都有所代,借喻是用喻体代本体,借代是用借体代本体,本体都不出现。
借喻和借代两种修辞格因为都有“借”字,往往不易分清。那么,怎样区别一个修辞格是借喻还是借代呢?一个最常用的方法是还原法。借喻是一种省略了本体和比喻词的比喻,完全可以根据具体语境把本体找出来,再用一个“像”字将借喻还原成明喻的形式。比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这句,其中的“燕雀”和“鸿鹄”都是借喻,我们完全可以把它们还原成明喻形式:那些目光短浅的人好像渺小的燕雀,(陈胜等人)自己好像翱翔万里的鸿鹄。借代却不能够还原成比喻句。比如,某人很胖,在特定语境下,人们可以说“胖子这几天倒霉死了”这样的话。这里的“胖子”就是借代,因为无法还原成比喻句,我们总不能说“某人像胖子”吧。
区别借喻和借代,我们一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其一,借喻的本质是“喻”,虽然它的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但隐含着可比的对象(即本体)。而借代的本质是“代”,是以事物的某种特征来代指本体,并没有可比对象。
其二,借喻因为是“喻”,一般可以补进“本体”和“喻词”。借代则没有可比物,无法这样补进。
其三,借喻一般可以对未出现的本体起描写作用。借代却只能起“代”的作用,其代用的词大多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不能起描写作用。
其四,在一篇文章中,如果前面出现了“××像××”的比喻句,后文直接使用喻体,这就成了借喻了。
借喻是指直接借喻体来代替本体,强调两者之间具有相似性,可以还原成比喻。请看几个例句:
1.不能让这些充满暴力的漫画毒害我们的幼苗。(幼苗=儿童)
2.他摇曳着一头的蓬草,冲出门外去上学。(蓬草=凌乱的头发)
3.星空中银盘高挂。(银盘=月亮)
4.蜡炬成灰泪始干。(用炽烈燃烧的蜡炬来比喻相思,借灰烬来比喻相思无益)
5.自从那次误会后,我和他之间已经被一堵厚墙阻隔着。(喻体是一堵厚墙)
借代是用甲事物来代替乙事物,强调两者之间具有相关性,如局部代整体、特征代本体、抽象代具体、具体代抽象。请再看几个例句:
1.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局部“帆”代替船)
2.瘦高挑迈着两条干巴腿进了车站候车室。(特征“瘦高挑”代本体)
3.旌旗十万斩阎罗。(标志“旌旗”代本体“军队或武装力量”)
4.南国烽烟正十年。(具体“烽烟”代抽象的战争)
5.正义是杀不绝的。(抽象“正义”代具体坚持正义的人)
6.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第二个“李公朴”,代指不怕流血牺牲,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战斗的人们)
同学们,课文《粜米》中有这么个句子:“迎面来了几个旧毡帽。”这里的“毡帽”就代指那些戴毡帽的人,也就是指来粜米的农民。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毡帽是江浙一带农民常戴的帽子,所以通过联想,就知道其所指了。这就像一提“羊肚头巾”我们就会联想到陕北农民一样。由此可见,本体和借体(替代本体的事物)虽不相似,但有不可分离的关系。所以,借代也好,借喻也罢,都是在一定的环境里才成立的。
(梁春霞 刘月霞 执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