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海洋工艺品产业概述
海洋工艺品被誉为“最具海洋特色、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的高档工艺品”和“21世纪的朝阳产业”,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浙江省有着丰富的海洋资源和成熟的海洋旅游市场,以此为依托,可以大力发展各类贝壳饰品、贝雕、贝壳工艺品,珊瑚,海洋生物画、海洋标本、海洋装饰画,船模、剪纸、刺绣、根雕以及具有海洋特色的特色工艺品、礼品和饰品等,进行产业化的制作、生产和销售。
一、海洋工艺品
工艺品,手工艺的产品,即通过手工将原料或半成品加工而成的产品,是对一组价值艺术品的总称。工艺品来源于现实社会生活,却又创造了高于社会生活的价值。它是人民智慧的结晶,充分体现了人类的创造性和艺术性,是人类的艺术之宝。
民间工艺品和玩具,在人民生活习俗上,几乎成为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它的制作,古往今来,多为一些民间艺人,或男女老幼中的多面手(如面花、扎花等),或集体,或个体经营制作,大凡城乡(镇)各种市场、商场(店)、摊贩、杂设,都有出售各种机制或手工精作的工艺品和玩具。无论平时和年节、纪念日,无论家宴和育婴、启蒙、学前教育、学龄儿童增强智力等等需要,人们购买、欣赏精美、新颖的工艺品和玩具,是一种自由选择、不受限制的行为。[1]这也是社会民众日常生活中一种爱好,一种欣赏、享受的习惯和习俗,成为当前公众的一种文化追求。
工艺品历来是我国的传统出口产品,工艺品不仅内容丰富多彩、生动有趣、价格低廉,而且制作精美、成本低,能迎合潮流,所以在消费者群体特别是旅游业中一直有着广阔的市场。我国还有着传统的工艺品收藏历史,随着旅游市场的繁荣,在一批工艺品艺人的精心创作下,工艺品不断地走向世界,深受外国旅游者和收藏者的喜爱,发展前景非常可观。
目前,我国国内的一些比较大型的工艺品制造商,他们主要的运作模式是自己设计生产,推广业务的方式也主要是经旅游市场、商品交易会、展览会以及一些电子商务方式。大部分工艺品行业主要还是以出口为主,比重将会超过国内市场,近些年来,尤其是长三角、珠三角一带的工艺品生产加工的企业发展势头良好。
二、海洋工艺品产业
海洋文化工艺品可以包括实物,如贝壳、海螺、龙虾、珊瑚、礁石、鹅卵石等具体的实物加工、雕刻和制作成的海洋工艺品;以及附属在工艺品之上的、生产加工海洋艺术品的技艺,如传统木船制作、海洋工艺品雕刻、渔具、渔服饰、渔民画、沙雕画等制作技艺等。
首先,海洋工艺品产业化的发展对传承我国传统民间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作用。其次,海洋文化工艺品产业发展,可以带动从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环节,提高沿海居民采集和生产加工户的收入,促进沿海渔村流通业的发展,解决渔村渔民转型与闲置劳动力就业。2011年年末,我国工艺美术品制造工业企业达3067家,行业总资产达2264亿元,同比增长32.18%。中商情报网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规模以上工艺美术品制造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5027.4亿元,同比增长36.17%;实现利润总额达269.86亿元,同比增长39.52%。[2]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海洋工艺品的产业化发展正在为区域经济发展作出新的积极贡献。
海洋工艺品产业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海洋工艺品产业抗风险能力不强,自发式经营影响产业发展。浙江沿海地区海洋工艺品雕刻、加工、制作企业多为小规模企业,都是自由式发展,缺乏政府组织及支持,缺乏相关政策、资金的扶持,产业发展面临多种制约,难以做大做强。部分家庭作坊式的加工单位,基本上不进行贝类、海螺、珊瑚等原料收购,受收购资金的困扰。二是海洋工艺品加工企业多是家庭式作坊,虽然灵动性加强了,但抗压市场的能力不强,无法承受市场带来的波动性变化,生产和经营的市场化程度不高。三是海洋工艺品行业协会组织不够发达,行业缺乏骨干企业带动,部分企业品牌意识淡薄,以产品销售获利为主,各自经营,信息闭塞。
海洋文化工艺品产业的绩效在于改善大众的生活品质,提高生活审美情趣,因而,海洋工艺品产业的发展应与沿海居民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发展海洋文化工艺品产业应回归日常生活和提升文化创意。随着海洋文化产业经济的兴起,各个不同领域纷纷在海洋文化上做文章,不仅提高了文化产品的附加值,也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海洋文化的产业化发展。
文化产业可以实现既有海洋文化资源的增值,将海洋文化的人文资源转变为现实优势。浙江海洋民间艺术品种类繁多,主要有渔民画、船模、沙雕、贝雕、木雕、根雕、玉雕、石雕、竹雕、剪纸、刺绣、珍珠项链等。但由于市场、资金、人员等方面的限制,这些艺术品制作都尚未形成大的产业规模。在海洋经济时代,旅游市场的繁荣发展给文化产业带来广阔的市场,浙江海洋工艺品业要抓住这一机遇,积极招商引资,挖掘民间海洋艺术品的经济价值,才能形成可观的海洋工艺品产业规模和品牌效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