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语文中的艺术美

语文中的艺术美

时间:2023-02-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学们,语文课文内容可谓丰富多彩,包罗万象,其中所蕴含的艺术美也是多姿多彩的。这些内容都使我们享受到了语文中的艺术美。语文中的艺术美涉及方方面面:有绘画的,有音乐的,有建筑的,有书法的,有结构的,等等。这就是徐志摩诗歌语言文字布局艺术的建筑美。无论是童话、寓言、传说,还是散文、小说、诗歌,无不蕴涵着情感美、景物美、人格美、语言美、艺术美等,可以说语文教材就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

同学们,语文课文内容可谓丰富多彩,包罗万象,其中所蕴含的艺术美也是多姿多彩的。从《孔子学琴》中迷人的琴声,到《一幅壮锦》中织绣的完美;从赵州桥的坚固到万里长城的雄伟壮观,再到《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中的建筑布局……这些内容都使我们享受到了语文中的艺术美。语文中的艺术美涉及方方面面:有绘画的,有音乐的,有建筑的,有书法的,有结构的,等等。请欣赏以下这几例:

一是绘画的艺术美。老舍先生《济南的冬天》就颇讲究空间构图的绘画艺术。济南的冬天是美的,老舍先生笔下的济南的冬天更美。那山、那水、那阳光、那白雪……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特别是浸透在如诗如画美景中的浓郁情致,更使作品带有了一种神韵,一种悠长的味道。作者正是运用了绘画的空间艺术,在读者头脑中唤起对光、色、态的丰富联想和想象,形成了一幅幅生动的图画。

如果说第二段画的浑然一体的济南大地是一幅写意画,那么第三、四段画的美态纷呈的济南雪景则更接近于工笔画。

作者依山写景,通过写美的小山各个细部的雪光、雪色、雪态,画出了小山的秀美。在艺术结构上取了两层布置。先进行工笔的分笔描绘,从山上、山尖、山坡一直到山腰,一步步地细看,一笔笔地轻描:它是白的,“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生色;它是银的,“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雪相映生辉;它是彩色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是它的色,“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是它的态,在色和态的描绘里写出了静中的动;它更有世上最动人的容色,艳艳夕阳的斜照下,它像少女一样“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在傍晚雪光的渲染中画出了形中的情。真是一笔一景,一景一态。这一段分笔描绘,从方法看是用工笔,从意境看依然着力于写意。中国绘画讲究“气韵生动”,分笔描画的雪景,不是呆板的,而是生动的。一连串的动词,将读者带入联想、想象的意境,读者所感受到的不仅是雪的光、色、态的外在美,而且是雪的情韵,雪的内在的美。作者所创造的,正是“气韵生动”这一绘画艺术的最高境界。

也正是为了让这种画境更完美,作者在第五段又作了雪景的第二层描绘。在分笔勾写后总绘雪景,将古老的城、城内、城外、山坡、村庄、整个大地放入雪景之中。结句直接点明:“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二是音乐的艺术美。中国文学尤其是诗歌,向来与音乐二者互依、诗乐合璧,诗借乐而传,乐因诗而名,乐坛诗苑,相映生辉,涌现出了一大批描写音乐的著名诗篇,其中以白居易的《琵琶行》最为杰出。《琵琶行》第二节中有一段非常详尽的音乐描写: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在《琵琶行》中,除了诗歌本身独具的节奏美、旋律美、音乐美以外,作者还非常高明地运用了画面去表现音乐。“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句除了用比喻把琵琶声比作珍珠落在玉盘上有叮咚清脆之音外,还有清浊轻重之分,更为重要的是,作者通过画面传递出声音的华丽圆润颗粒感。这是粗糙的石头以及生冷的地板(或铁板)没法做到的。通过画面来传递音乐的特质的还有这两句:“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银瓶使金属容器破裂时候的极强张力得到体现,那么音乐旋律中的张力也得到极大的释放,铁骑突出不仅是表现了音乐迸发的突然急促,同时还有宏伟壮丽之感,这也是通过画面来呈现的。此外,随着画面与空白的呈现,画面的色彩也由暖色调到冷色调转换,风格各异,这就体现了音乐的音色和音高的起伏与延续,以及旋律的快慢。因此,在停顿与空白的运用上,《琵琶行》可谓是高明,它能够表现音乐的起伏、情感的高亢或安静低沉,更具有一种能唤起人们感性经验和思想感情的属性。

三是建筑的艺术美。建筑是人们利用物质材料的一种创造,是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结合,反映了人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建筑美一般表现在建筑物的结构形态和色图装饰等方面。中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课文,从中可以看出建筑美的特点。

例如叶圣陶的《苏州园林》“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苏州园林的建筑不讲究对称,而“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要求“自然之趣”;“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小桥流水、鱼戏莲叶间;“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古老的藤萝,枝干盘曲嶙峋”,“开花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讲究近景与远景的层次”,花墙和廊子“隔而不隔,界而未界”。作者将苏州园林以图案美与美术画打比方,说明苏州园林具有充满自然之趣的布局美。作者先介绍花草树木栽种的良苦用心:既讲究树木的错落有致,又照顾到季节的变化。再介绍花草树木的修剪技巧:取法自然。以“像宝塔那样的松柏”“阅兵式的道旁树”作比较,以“古老的藤萝”作例子,说明花草树木的栽种与修剪符合中国画的审美观。假山堆叠有自然之趣,让人忘却其为假山;两座以上的桥梁,决不雷同。这些安排,使得苏州园林中的假山与池沼出自人工,却能宛若天成,这也正是园林中的山水所追求的境界。

如果说《苏州园林》呈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美,那么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则呈现了语言文字布局艺术的建筑美。这首诗在节式、章法、句法上匀整而又有变化。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基本上六七字(间有八字句),参差变化中见整齐。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像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为了避免诗句过于整齐而呆板,诗人别出心裁地把每一节的偶数行退后一格,每行的字数稍有增减,便诗行整齐中富于变化充满了参差错落之美。这样既保持了诗形的均衡、对称和多样统一,又避免了诗形过于方整而产生的那种板滞、单调的缺点,而给人以清新的感受;同时首尾回环呼应,给人以美感。这就是徐志摩诗歌语言文字布局艺术的建筑美。

同学们,语文教材编选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历代传诵的名篇佳作。无论是童话、寓言、传说,还是散文、小说、诗歌,无不蕴涵着情感美、景物美、人格美、语言美、艺术美等,可以说语文教材就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就让我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踏上一段语文审美的快乐旅途,自觉地去发现语文之美,创造生活之美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