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学生写作心理的一般表征

中学生写作心理的一般表征

时间:2023-02-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写作是通过一定的心理活动将已有的知识结构呈现出来的认知活动。中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心理上尤其特殊性,在整个写作过程中也呈现出独特的心理表征。学生对写作的轻视心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轻视写作知识、写作原理的学习;另一方面是轻视写作实践,这是就对写作的态度而言的。或许正是由于这种“容易”,导致了学生的轻视,而轻视导致的后果自然就是写作水平无法提高,更直观的反应是作文分数上的尴尬。

写作是通过一定的心理活动将已有的知识结构呈现出来的认知活动。中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心理上尤其特殊性,在整个写作过程中也呈现出独特的心理表征。一般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轻视与应付。学生对写作的轻视心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轻视写作知识、写作原理的学习;另一方面是轻视写作实践,这是就对写作的态度而言的。

当听说要学习怎么写作文时,很多同学都会有个疑问:“作文有什么好学的,把想说出来的话写下来不就可以了吗?”或许还会想:“那些比喻、拟人之类的手法,记叙、议论什么的理论我也都知道啊,可是写作文的时候又觉得那些知识没什么用。”的确,理论知识的习得与实际写作水平的提高,或者说与作文分数的提高之间,往往不会有显而易见的联系。虽然如此,理论的学习却是必需的。比如数学等理科类的学科,在解决实际问题前,必须先学习一些理论知识,然后才能通过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写作何尝不是如此,学习理论的重要性不是告诉我们“写什么”,而是告诉我们“怎么写”,因此万万不能轻视写作理论的学习。那么为何有很多同学认为自己学了一些写作知识后也感觉没有多大用呢?这就关乎到了开头提到的第二个“轻视”了,即对写作实践的轻视。

叶圣陶说:“所谓能力不是一会儿就能够从无到有的,看看小孩子养成走路跟说话的能力多麻烦。阅读跟写作不会比走路跟说话容易,一要得其道,二要经常地历练,历练成了习惯,才算有了这种能力。”叶圣陶所说的“得其道”就是写作理论的习得,而将“理论”变成“能力”的重要过程就是“历练”,也就是写作实践。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进行作文创作实践的机会并不多,当然不排除一些对写作有兴趣的同学会进行自觉的创作,但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能进行写作实践的机会,除了考试,就是老师布置的一些随笔。或许是“随笔”中带有“随”这个字眼,能让人联想起“随便”“随意”之义,导致很多学生在进行此类写作实践的时候带有极强的轻视心理,对写作内容的选择、写作手法的使用,甚至是书写的规范等,往往都非常的随意,毫不重视。且看下面一个例子:

不知道这算不算最忙的一周。数学讲三角函数的核心内容,地理课进度飞快……这一周,做学雷锋实践活动的总结工作;学生会那边,天天追着部长们要部员的考核成绩,讨债似的。最重要的,是进行了艺术节的器乐比赛预选和作文比赛……

大课间去音乐教室练琴。音乐教室像极了考级时的候考室,群魔乱舞?想象一下钢琴、长笛、古筝、二胡等若干乐器一起轰鸣的场景。没时间去食堂吃饭,同学帮我带了馍夹串串。在寝室练琴。听到同一楼层有一支长笛也在练。五点三刻,飞奔到音乐教室看钢琴预赛,正好到雷杨弹《梦中的婚礼》。主席刘四方是评委啊。还吃的食堂一楼的馍夹串串。

星期三妈妈带了红烧肉来慰问。可惜这一段胃口不好,吃完饭在路边吐了些。回寝室练琴,妈妈评论:跟伴奏和得挺准,细节和表现还有待加强。回班总结学雷锋实践活动:奥运希望体育器材室捐建在二七区马砦乡阎家嘴希望小学,定名为“五颜六色”。给大家发放捐赠证书。

星期五参加了现场作文比赛。90分钟,不少于1000字。题目之一是以“旦”或“痕”为题写一篇文章,题目之二是“你感觉星期三怎么样?”。我选写了“痕”。搬出古圣先贤,用第一人称写的,觉得语言挺好,是以老师盛赞的一篇随笔为原型扩写的。赛后挺得意地跟妈妈汇报,妈妈夸奖说:“俗了!”赛完,几个人雨中漫步去食堂。

这一段经常反胃想吐,不知道是不是事情多,累了。记得当年备考小提8级时出现过类似情况。下周一的演讲预选赛,我班一直没人报名。原打算自己冲上去堵这个枪眼的,可是真怕到时会忍不住吐在评委面前。感谢班长刘浩,临危受命,为五班的荣誉冲锋陷阵。为了这次演讲,妈妈帮着买了三本书,爸爸还准备了相关资料,真是辜负他们了。

爸爸说身体是最重要的,别太累了,休息休息,放松一下。下周大休,妈妈要带我去医院作个检查。

这是一位同学写的随笔,或者说叫“周记”。这是一篇很典型的“随便写写”。作者在写作时很可能认为“随笔”就是“随便下笔”,有着极强的应付的痕迹。作者将最近发生的事情平铺直叙如流水账一般地记录下来,随兴所至,并不顾及写作内容的选择和写作技法的运用。

其实,写作方法讲起来很容易,学生都能听懂,写作实践也很容易,拿起笔来就能写。或许正是由于这种“容易”,导致了学生的轻视,而轻视导致的后果自然就是写作水平无法提高,更直观的反应是作文分数上的尴尬。

第二,空虚和焦虑。这种心理主要出现在临场写作时。中学生掌握一定的词汇量,对语言也有一定的把握能力,但大多数学生的社会阅历少,对社会生活没有直接的经验、体会和感悟;同时阅读量也不够,从而导致社会生活的间接经验和生命体验也不够。这样一来,也就造成了写作的时候,不知道该写些什么,该从什么地方入手,无法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从而造成空虚和焦虑心理。在这种心理支配下,很多学生只要一提写作,就坐立不安、左思右想、搜索枯肠,很难坐下来认真进行思考和写作。有人是这样形容学生在面对作文写作时的焦虑心理的:时间已过半个钟头,习作刚刚开个小头,脸上紧皱个眉头,嘴里咬个钢笔头。

不知道从何说起,不知道要写什么……“不知道”让学生陷入了焦虑,最后的作文只能草草了事。因为缺乏阅历、阅读量不够,即使面对一些熟悉的命题也很难有深入的思考,不能写出真情实感。比如这篇文章:

老师就像蜡烛,知识就像光芒,老师把光芒献给了我们,燃烧了自己。老师就像小船,带着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老师就像乌云,我们就像禾苗,老师化作雨水,滋养我们成长,培育我们成才。老师就像一把钥匙,为我们开启了知识大门,让我们在知识乐园里游玩。老师爱我,我爱老师,老师和我们度过了一个个美丽的春天,也度过了一个个寒冷的冬天!

我是如此平凡,却又是如此幸运地遇上了一个又一个优秀的老师。她们像妈妈一样,无微不至地照顾我,不辞辛劳地培育我,满怀期望地欣赏我,让我一次次体验到老师的可敬、可爱,体验到生活是多么地美好!“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韩愈《师说》一文的开篇。千百年来,一直是灿烂而辉煌的名句,是赞美老师的。

老师,是阳光的代名词,是天底下最令人羡慕的职业。当我背上小书包,蹦蹦跳跳地闯进教室,看见的是老师笑眯眯的双眼和脸上浅浅的小酒窝;听见她用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叫着我的名字;老师纤纤的素手在黑板上写下的是自己的名字和电话号码。

第一堂课,我知道了“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第一学期,我门门功课都很优秀;第一年里,我懂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妈妈忙的时候,我便留在学校。有时天突然凉了,是老师想法子找衣服给我穿;下雨时,老师把自己的伞撑在我的头上;记得天热的时候,老师也不会忘了提醒我:“还要多喝白开水。”中午搭餐,老师和我们几乎在一起吃,一起休息,一起开心。老师像我的妈妈一样……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是老师翻开了书的首页,让我豁然开朗——老师说:“她的老师就是这样教她的……”我爱我的老师!

我长大了,我要做老师!我像一只英俊的雏鹰,自由飞翔在老师湛蓝的天空……

“老师”在学生的生活中其实是很重要的人,除了父母以外,可能老师是学生在生活中接触最多、最熟悉的。然而,由于中学生自身的心理特点和较少的生命体验,导致即使面对熟悉的人和事物时,也觉得无从下笔,不知所云。这篇文章讲老师,通篇是在赞美老师,说老师好,但文中却没有能够让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细节,没有事例可以论证作者的观点,行文也较为杂乱。这是典型的“不知道写什么和如何写”的焦虑心态的反应。

第三,图式与模仿。图式与模仿的心理主要出现在思索文章的选材与结构时。图式是指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图式一旦形成,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同时图式决定着人做信息选择时相应的内容和倾向偏好。对于中学生来说,其头脑中的图式就是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因此在作文选材时,图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请看下面这篇作文:

九年前,外婆拉着我的小手从那里路过,指着那些刚施工完的建筑,告诉我那就是我马上要去的地方。我抬头眨巴了几下眼睛,便匆匆拉着外婆离开了,并没有驻足多瞅几眼。

那年九月,我进入了星港这个崭新的校园,成为建校以来首届学生。那时,我们都还是孩子,都还幼稚,都还单纯,都还是天真地认为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享受着学校缤纷多彩的时光。在小学六年里,从沉默不语到愈发开朗,我收获了一份份真诚的友谊,每天和小伙伴们一起学习,一起吃饭,一起完成作业。记得我们曾经最喜欢的数学老师说过,在小学六年里,最重要的并不是成绩,而是学会做人。是的,为了成绩而学习有什么意思呢?在快乐中学习更重要。

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伤感,六年的生活就此落幕,并没有人落泪,因为大家都相信,若是有缘,还会相见。

又是一年九月,陌生的我们聚在了一个陌生的教室,从互不相识到“勾肩搭背”,翻开了人生的一页新篇章。初中青涩的我们慢慢褪去了往昔的幼稚,骤然变重的学习负担与压力,让我们开始成熟,从迷茫到开朗,寻找前进的方向。纵然一路跌跌撞撞,却又一次又一次在跌倒的地方重新起航。在这三年里,我们不离不弃,相依为命,最终还是分道扬镳,走上了各自的道路。

时光荏苒,总感觉才小学毕业,现在却坐在高中的课堂。那个夏天,作为第一届九年制的毕业生,我离开了星港。

有时,周末会有小伙伴召唤我到星港外场打球,我总是在它门口驻足很久,望着空荡荡的校园,眼前仿佛浮现出当年我们嬉戏打闹的模样,那时,我们都是孩子。正在球场上挥洒汗水的小学弟们,我仿佛从他们的身上看到了我过去的影子。

或许只有失去了才懂得珍惜,往日有时对学校的抱怨和不满早已烟消云散,现在我的心中,只有无尽的思念和不舍。

那里,是曾经属于我们的地方,是我们人生起航的港湾,是我今生今世存在的证据,也是我永远回不去的昨天。

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要求学生以“想一个地方”为题来写作文。正如上面这篇高一学生的作文所呈现的,大约有百分之六七十的学生选择的写作内容是初中或者小学的校园,因为那里是学生在生活中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是存在于学生头脑中最为深刻的图式。但其实过去的学校生活在很多学生眼中是非常单调的,比如这位学生,其写作内容其实非常空乏,甚至缺少具体的事例和细节,最后有种无话可说凑字数的感觉。

写作水平的提高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既需要在语言上不断提高和打磨,也需要不断阅读文学作品,增加生活经验。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模仿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受知识、经验、情感等因素的局限,形象思维又占主导地位,因而模仿是一种心理需要。”模仿是语言习得的最初方式也是最重要的方式,我们一开始接触语言,一般都是模仿大人讲话,从单个的词,到词语之间组合成语句,无不是在模仿。我们平时的仿写句子训练,也是模仿在教学中的体现。对于写作也是如此,初学写作的人,一开始很难把握写作方法,不知道如何才能写出优秀的文章,因此借鉴参考一些现成的优秀文章,照着别人的思路、方法去写,也就成了一条写好文章的捷径。仿写是一条从阅读学习过渡到写作学习的良好途径,对于写作上存在一定困难的学生来说,仿写也不失为一条提高写作水平的捷径。

看下面一个例子:

段落一:

古往今来,大凡有所建树者,无不是临渊之后退而结网者。

如果哥伦布只是“临渊羡鱼”,而不去劈风斩浪,扬帆远航,他又怎么会有发现新大陆的壮举?

如果哥白尼只是“临渊羡鱼”,而不去苦心观测,创立新说,他又怎么会写出《天体运行论》这部巨著?

段落二:

历史是一面镜子。

假若当初商纣王能广开言路,察纳忠言,何至于落得个身败名裂、葬身火海的下场?

假如当初蔡桓公虚心听取扁鹊的意见,何至于病入膏肓而一命呜呼呢?

假若当初项羽能从谏如流,接纳忠言,何至于落得个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乌江的结局呢?

以上两个段落,有很多的共同点:都是排比,都是写历史人物,都是对历史的假设……段落二可以说就是对段落一的仿写,也还算成功。

但在写作过程中过于依赖模仿则容易产生惰性。长期阅读、模仿一两类文章,不主动进行新的、有益的思考与创作实践,容易产生惰性心理,觉得模仿着别人写也不会出现大的问题,很难在写作上有所突破和创新。这就像一个书法家,始终在临摹别人的字帖,就很难形成自己的书体了。不少同学长期存在模仿心理,高度依赖各种优秀作文集,满脑子是现成的图式,总是想着依葫芦画瓢。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他们拿到作文题目之后,常常不是积极主动地去思考、立意、布局,想方设法写出与别人不同的文章,而是一见作文题目,就想找相应的模板,往往从立意到布局,再到文章的材料选择都模仿别人,没有创意,没有新意,没有见地,除应付考试之外,实难有什么价值。

模仿心理与惰性心理的结合可能导致更为糟糕的情况——抄袭。

第四,简单和线性。这种心理主要出现在对文章可能选用的材料进行加工时。对于材料的加工,不少学生的方式比较单一,一般是采取直线模式。直线模式表现在对文章时间顺序和文章空间结构顺序的认识上。同学们对于时间的认识往往比较简单,大多数同学的直觉中时间是一维的,在不停地流逝,先后顺序不可逆转,表现在写作上就是叙事时自然选择顺叙方式,虽然从知识层面也知道有倒叙等其他手法,但很少会用到,主要还是会选择顺叙的结构。在对空间的描述上,心理认知模式也往往是以自己为观察主体,按照自己观察到的顺序对事物进行描写。

请看下面这个文章片段:

到了门前,朽木做的门半掩着,上面掩盖着一层厚厚的灰,门后的小院子有好几户人家,都是我们一个家庭的,我的伯伯、奶奶等。小院子中长着的青草还带着些许清晨的小水珠,一层水汽盖在上面。几棵大松树矗立在院子中,密不透光,是极好的遮阳伞,相传这还是我曾祖母种的,也不知是否为真。

到家后,首先是拜见爷爷奶奶与其他亲戚,大都说我长大了,几年不见都认不得这些话。既是春节回家,当然就要有春节的气氛,我被父亲叫出去与几个兄弟一起劈柴,甚是无趣,但我最爱的却是烧柴,或许我只是一个“烧锅的”吧。

除夕虽说是全家族人都聚在一起,我却又感觉无聊,匆匆吃完后,便拿着炮仗出去了。夜晚的故乡何止漂亮,简直炫目,一辈子也没见过这么多星星。在苏州极其难见星星,那也得在郊区,市中心别想轻易看见。点燃炮仗,在天空中咆哮,与星星一起和声。我顿感人类文明远不及这繁星的震撼,这乡村的景色的震撼夺目。过完年就只能坐在院子中嗑瓜子、晒晒太阳。亲人们都坐在一起围成一圈,嗑着瓜子,聊家常,什么隔壁老王家村口什么的,谁又嫁了等。我却不在意,仔细聆听鸟儿的鸣唱,配合着树叶的伴奏,很是清新,倒把聊天当作背景音乐了……

要走了,还突然有些舍不得。掩上大门,上面的灰尘掉下许多,我不禁笑笑。归途中,又见大树,嫩芽似乎想从枝干中冲出,破开锁链,鸟巢中的鸟儿已经回归,团结起来开始新生活。

到家了,我却不在家里。

这是一篇记叙回家过年的文章,大多数学生的写作顺序与这位同学是一样的。同学们总是以叙述者为主体,按照时间和空间顺序线性地记录,虽然这样的记叙方式比较清晰,但是有时会让读者产生在看“流水账”的错觉,故事的情节也很难说有跌宕起伏。如果同学们能对时间和空间有一个新的认识,能够熟练地掌握倒叙、插叙甚至更为复杂的叙述手法,或者将时间线分割、打乱、重组,那么这篇文章将会更加出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