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学生审美心理的基本特征

中学生审美心理的基本特征

时间:2023-02-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审美是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统一。我们认为,要解决好这个问题,首先应该了解中学生审美心理的基本特征。与审美心理的基本特征相吻合,中学生的审美心理一般也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一是时代性。青少年的审美心理有强烈的时代特征。精神性是审美心理活动中非常突出的一个特征。可见,想象力是培养青少年审美心理素质的重要内容,广大一线师生都应该高度重视。审美心理以审美认识判断为基础,这也是审美的特点之一。

同学们,审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方法,是人与自然、社会、艺术形成的一种精神层面的和谐的情感关系状态。审美是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统一。语文天生就具有很多审美的因素:如汉字书写的字形美,朗读的音乐美,骈文的对称美,诗词的意境美,文学作品的形象美等。中学时代是同学们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形成以及高尚审美情操养成的最为重要的时期,所以,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不断加强同学们的审美修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究竟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不断加强审美修养,提升我们的素质呢?我们认为,要解决好这个问题,首先应该了解中学生审美心理的基本特征。与审美心理的基本特征相吻合,中学生的审美心理一般也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

一是时代性。青少年的审美心理有强烈的时代特征。青少年审美心理的形成与发展与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有关,其审美情趣、审美理想是一个时代文化意识的产物,并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审美取向,表现出不同的审美心理状态。例如,我国的仕女画就反映了不同时代的审美风尚:唐代以丰肥艳丽为美,明清时期则以纤弱清秀为美。这就形成了两种迥异的风格。从历代绘画中仕女形象风尚的演变,还可以看出审美观念是有历史阶段性的,受到时代审美趣味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审美观念具有时代性和动态变化的特点。今天,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的审美心理必然会和今天的网络时代相适应。就新一代的年轻人来说,就觉得烫头发、染发、穿乞丐装等都是很时尚的,但是他们的父辈却认为这是一种不好的习惯,觉得年轻人就应该穿得正统,留小平头,穿运动装运动鞋等。再有,像父辈听的大都是一些老歌和革命歌曲,而现在的中学生大都听周杰伦的歌了。由于时代的不同,受到的教育不同,所以今天的青少年和他们父辈的审美观有着不一样的地方。父辈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中,受到的是一种比较传统的教育;而当今信息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里,人们生活节奏很快,加之中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敏捷,又有很强烈的崇尚新奇、追求时髦的心理特点,使现代青少年的审美心理呈现出多元闪现与快速更替的趋势。

二是精神性。审美的精神性是指美的事物与人的直接的实际利益考虑相脱离的特性。精神性是审美心理活动中非常突出的一个特征。精神性是相对于物质功利性而言的,一般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审美对象不直接唤起审美主体的实际利益考虑,审美主体也不对审美对象进行实际物质功利的评价。比如,我们读唐诗宋词,感受到诗词中文辞与意境的美,精神上获得美的享受。但唐诗宋词既不能提高我们的经济收入,也不能增加我们的物质财富。审美过程不同于其他认识过程,它主要是一种精神活动,不需要获取什么有实用价值的东西,唯一获得的就是美的陶冶和美的享受。审美的非功利性意味着它对现实的超越,这种超越一方面超出了个人狭隘的功利打算和利害谋划,另一方面提高了人的精神境界和思想水平。因此,审美教育旨在借助教育载体和审美中介,实现“对人的命运的关怀、思考和谈论”,可以帮助中学生从个人狭隘的功利观念中超脱出来,获得精神上的提升。

三是创造性。审美心理不是一般的审美接受心理,而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心理。它在感知审美对象,获得审美感受的同时,会根据一定的审美理想,通过联想、想象以及诸如通感、错觉等形式,进行创造或再创造。因此,审美心理具有创造性。审美的创造主要依靠想象。审美想象是审美活动中的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是通过对审美对象的分析综合,在头脑中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比如,艺术作品中有一种常见的艺术手段叫作留白。留白的目的就在于给欣赏者一个想象的空间,让欣赏者对艺术作品空白处进行想象中的再创造。没有审美想象,就没有审美创造,也不可能进行审美感知,审美欣赏。从某种意义上说,审美活动的本质就是想象,想象能创造新的事物;没有想象,就没有思维的激活,没有情感的激发,没有形成美感的能力,因而也就没有真正的审美心理。一个想象力丰富的人,审美感受必然丰富;一个想象贫乏的个体,审美感受必然贫乏。可见,想象力是培养青少年审美心理素质的重要内容,广大一线师生都应该高度重视。只有使学生具备了丰富的审美想象,才能激发他们强烈的表现美与创造美的欲望。

四是情感性。审美心理以审美认识判断为基础,这也是审美的特点之一。美感与快感的主要区别也正在于此。快感是生理机体的舒适感觉,不需要以审美评价作基础,它在本质上是物质性的。凡是与审美判断有关的情感都属于精神范畴。审美情感是一种精神的愉悦,不是物质情欲的发泄而是人的一种高级情感活动。在强烈的情绪、情感活动中,可理解到审美对象深刻的思想观念。如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透过鲜明的画面和冷峻的气氛,我们感受到作者的铮铮傲骨,深刻理解作者那洁身自好,不与污浊的官场同流合污的思想观念。这种观念的感受和理解又大大地激发起我们的阅读情绪,并使寒江独钓的画面愈益冷峭、高洁、美丽。审美情感活动以形象思维为基础,所以审美情感的对象也必须是形象,而不是真理、正义、自由之类的抽象概念。如欣赏汤沫黎的油画《霸王别姬》,我们面对具体鲜明的画面形象,才会感知进而产生审美情感。审美对象不是单一的,不同的审美对象会引起不同的情感态度。人生无限丰富复杂,大自然具有无穷的形式,无限丰富复杂的人生和无穷形态的大自然熔铸成多彩的感性统一,所以,我们的审美情感体验也具有无限丰富的内容。人和自然的感性直观统一以及对这种统一的情感体验,最集中最精粹地表现于艺术之中。因此艺术创作和欣赏的活动总是自始至终充溢着不同的情感体验。悲剧所引起的快感与我们对剧中人物的情感态度(如同情)不可分割,它与喜剧所引起的快感有本质不同;优美的抒情小调与雄壮的进行曲,所唤起的情感体验也有显著区别。总之,由于审美对象的丰富复杂,审美情感也呈现出丰富复杂的状态,特别是在各门艺术的创作与欣赏中,情感活动更呈现出纷繁复杂、扑朔迷离的状态。

五是愉悦性。审美愉悦来源于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表现在对狭隘功利性的超越和对于生命力的追求上。我们知道,审美是一种感情,是一种喜悦和愉快的感情。无论什么样的审美对象,它总是能给人们带来审美的喜悦。崇高美,诸如奇峰突起、绝壁悬崖、霹雳闪电,虽然它们使我们的耳目受到强烈的刺激,但往往却能给人以一种愉悦感。听莫扎特的音乐,读张若虚的诗,登八达岭望着万里长城,都可以获得这种激动的或平静的喜悦、愉快的美感享受。这种愉悦感来自身心和谐感受,令人产生一种恰然恬然,左右逢源,轻柔流畅,游刃有余的自由感。

审美愉悦性没有物质功利性,却有精神的功利性;没有个人功利性,却有社会功利性。柔韧的小草,清丽的鸟鸣给人的愉悦虽无什么重大的社会意义,却有益于人的身心发展,可陶冶人的美好情操。舒伯特的摇篮曲给人的愉悦不仅有利于入眠,更能引起成人对童年、对母亲的眷恋,激起人们爱母亲、爱人民、爱祖国的美好情感。雄浑、崇高之美感能激发人类的自尊和自信精神。恬淡之感、静穆之感能平息人心中的愤怒怨恨。审美愉悦之所以是非功利的,又是有功利性的,是因为它表现了对狭隘功利性的超越和对于生命力的追求。

六是直观感受性。审美具有感受性。当人们接触到美的事物时,往往无须经过认真的思考、逻辑的推理或理论的论证,便可不假思索地判断对象的美与不美。审美之所以具有这种直观感受性,一方面因为审美对象是形象直观、具体可感的;另一方面是因为人们的审美经历能在大脑中留下记忆,将审美经验储存起来,形成审美习惯甚至条件反射。当美的信息一经传入人的大脑,马上就能唤起审美记忆,再加之审美条件反射,美感就产生了。审美的直观感受性是一种特殊的审美心理状态,其中存在着多种心理因素的积极作用。尤其是注意、感知等心理要素十分活跃,与通感联系在一起,在审美活动中相互渗透,从而大大丰富和扩展了审美感受。审美的直观感受性常常是以非理性、无意识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具有高度的敏锐性。由此可见,审美的直观感受性并不是先天具有的,而是教育训练与艺术实践的结果。它是在无意识中渗透意识,在感性中积淀理性,在瞬间潜藏长期艺术实践的经验。

七是距离性。懂得审美的人,总是追求一种恰到好处的美感距离。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需保持一定的距离。好的美感距离能够使审美主体的审美感官得到极大调动,并获得极大的美感享受和情感陶冶。好的美感距离,会使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保持完美良好的印象,难以忘怀。这种距离,是一种不远不近、不即不离的理想审美距离。在如何把握审美距离方面,我们不妨向英国首相丘吉尔学学。他有一次遇到好莱坞一号美女费雯丽,不禁被她迷人的美貌所吸引,出神地看她。此时,当有人叫他与费雯丽更靠近一些时,他却说:“我在欣赏上帝的艺术品,需保持距离。”

审美的距离,太近、太远都会破坏美感,达不到良好的审美效应。太近,就极容易发觉审美对象的白璧微瑕,在审美态度上也易失之于轻慢,有时在心里就会产生“不过如此”的念头。太远,没有准确清晰地观赏到审美对象,审美效果肯定不佳,势必影响美感的产生。譬如,在我们的远方有一位丽质佳人,我们只见到她的身影轮廓,而看不清花容玉貌,那么肯定产生不了恰到好处的美感。

以上讲的是审美的实际距离。此外,审美还存有“心理距离”的问题。“心理距离”是指人在审美时,由于经验、目的、主观情感等不同,而对同一审美对象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审美“心理距离”产生于人的思想意识。审美的“心理距离”不能太过或不及。太过的审美心理距离,一般都来自粗鄙的占有欲。比如,有些人看到鲜花就想到摘几朵,看到名画就想到拿来收藏。他们的这种行为只是在亵渎美,绝不会是欣赏美。人对审美对象太熟悉,习以为常,视而不见,闻而未听,肯定影响美感的产生。譬如,一个久居黄山的农夫,在他心目中黄山上的奇松、怪石、云海、飞瀑等就没什么好看的。这是他审美心理距离太过的缘故。有时,由于审美心理距离太过还会闹出荒唐的事来。有些人功利心过强,如看到尼亚加拉大瀑布,就想到可利用它来发电;看到挺拔的青松,就想到把它锯下来拿到家里做家具;看到梵高名画,就想到能卖几个钱,结果实用冲淡了美感。也有些人,审美时,感情不够投入,没有进入审美对象所创设的情境中,没有受到感染,没有产生共鸣,所以无美感可言,更不用说受到美的陶冶。总之,审美心理距离过或不及,都会严重阻碍美感的产生。

八是独特性。在青少年的审美心理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生活经历、社会环境、教育以及遗传等因素的差异,会使其形成不同的性格特点,造成独特的心理特征。这种独特心理特征影响着个体的审美需求、审美能力、审美取向和审美趣味。它们不仅表现于个体在感受、体验、表现与创造活动中,就是在群体性的观赏——如看书、听歌、旅游中也同样存在。实际上这都是个体与对象建立的一种审美联系,因而才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的审美心理差异。审美心理的独特性不仅是由个体的独特心理差异造成的,也是由审美主体在具体实践中往往以其独特的个体形式出现而造成的。即使面对同一个审美对象,个体也往往会与对象发生联系,建立起其独特的审美着眼点。“各以其情而遇”,从而自得其乐、自得其益。因此,培育青少年审美心理,不能强求一律,必须得考虑个体心理特征。要因人而异,要使个体的审美心理融入其独特的性格特点,进而促进其审美心理的健康发展。

可见,同学们要想不断加强对自己审美能力的培养,提高自我的审美素质,就一定要深入地了解审美的基本特征,进而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加以运用,以使自己的审美素质得到提升。

(周 艳 执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