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的设计

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的设计

时间:2023-02-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爱国主义教育应是校园文化活动内容设计的永恒主题。坚持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这是校园文化活动的核心,要把它渗透各类形式活动的全过程。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强化与升华。对中小学校而言,满足学生对特色文化活动的需求,是至关重要的。在特色中寻求和谐文化的生机和活力,予以充分体现校园文化活动的作用及成果。

(一)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的总体设计

抓住本学校的中心工作和任务,充分展现学校文化建设的内涵,因地制宜地利用本校的各种优势,对活动的具体内容、形式、方法进行总体设计。设计方案要立足现实,放眼未来,力求创新,并具有本校特色。具体要求是:要总结以往类似活动的情况、效果、经验及问题,并对在校生的思想状况进行摸底。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使他们在活动过程中陶冶情操、加强互补、增长才干。注意探索工作中的空白点、教育中的薄弱点、学生们关注的兴奋点,这些往往是创造性设计的一个起点,在设计中最好要有两个以上方案,以便于比较研究,选择最佳方案。衡量标准是:活动设计方案的优劣要以时势性、教育性、智能性、娱乐性、创新性5个特征加以衡量。它涉及4个基本要求。

(1)设计方案要找准时代和教育的切入点。要使活动的参加者积极、踊跃并从中受到教育或启迪;

(2)设计方案要具有战略意义的思路和推进逐步深化的决策;

(3)活动的内容、手段、方法和形式要具有一定的质量和水准;

(4)要加强活动效果的反馈及总结。

总体设计要考虑上述各方面的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和互相作用的复杂关系,切忌脱离实际,华而不实。

(二)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的内容设计

学生置身于一个喜忧参半的社会环境之中,思想素质参差不齐。社会环境的双重属性反映在学生身上较为明显的是:观念的进步和观念的混乱同时存在;思想上的有序行为和无序行为交替出现。正因如此,“社会热点”应当成为活动内容设计的主旋律,它所具有的针对性和时代感,都与学校自身发展的时代性、社会性和现实性紧密相关,能循序渐进地引导和教育不同觉悟的学生共同向上。

1.弘扬爱国精神,发挥榜样作用,注重情感培养

爱国主义教育应是校园文化活动内容设计的永恒主题。“位卑未敢忘忧国”,前人尚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更何况当代跨世纪的接班人呢?这类内容应从情入手,由情至理,互相渗透,互相作用,做到常讲常新。一是要注重内容的广度。根据本校地理位置的不同,收集当地的英雄、模范、先进人物和各界名人的事迹,举办带有专题内容的报告,如“魂系中华”“我爱家乡山和水”等;二是要善于挖掘榜样事迹的闪光点、动情点,如抗震救灾中小英雄们的事迹等。利用鲜明的感染力、强烈的震撼力,激励同学们向英雄人物学习,对社会充满责任感,对他人具有道德感,对自己具有紧迫感。

2.加强“五个”教育,塑造健康人格,提高综合素质

市场经济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是全方位的,只有不断增强学生的综合实力,学生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正是出于这样一种考虑,在活动内容上,一是要侧重进行知识育人和文化育人这个焦点及核心问题。着力解决当代学生的疑点、难点和所关心的热点,增强活动内容的说服力;二是加强国情教育,尤其是加强对现实经济危机的教育。它有利于学生全面理解党的方针政策,同党中央在思想上、行动上保持一致;三是加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教育。使其能够根据实践发展和竞争要求,完善自己的知识能力结构;四是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教育。以鲜活的实例,教育学生不仅要具备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应该具有与时俱进的优良品德。要不断引导学生走出校门,为社会、为人民办实事、做好事,展现学生的风采,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五是加强艰苦奋斗传统教育。从不同侧面、不同形式培养和教育每一个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节约水电、节约粮食、珍惜劳动成果。

值得提醒的是,上述活动内容大多比较严肃,政治色彩较浓,因而形式的设计尤为重要,要尽可能做到既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又适合其接受能力,这样才能恰到好处地收到教育的效果,逐步使“五个”教育由外在的强制力量转化为学生内在的需要与能动的追求。为学生塑造健康人格,提高综合素质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3.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共青团十七届二中全会,以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为引导,对青年学生进行理论教育

这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指导原则,也是教育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这些理论具有科学的抽象性、高度的概括性和逻辑的系统性。其主要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方法论教育。使他们学会正确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使他们逐步确立并坚定正确的前进方向。这类活动内容寓意要深,立意要准,活动中既讲理论,又要联系实际,使这一系列科学的理论能逐步深入人心。

(三)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的形式设计

活动形式依附于活动内容而存在。它不仅要紧跟时代步伐,还要紧贴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当然,形式的设计要与学生的年龄特点相适应,并与季节、场合、人数、环境相协调。多姿多彩、轻松愉悦的和谐校园文化活动形式,既能增强同学们精神文明建设的可接受性,满足他们求知成才,探索人生价值,开展社会交际、文化娱乐活动等方面的需要,又能陶冶道德情操,树立崇高的理想,升华人生的意蕴。从而让学生在活动中,懂得真善美与假恶丑,使学生整体素质由此得以全面提高。逐步形成“围绕一个主题、突出两个特色、抓住三个重点”为模式的系列文化活动体系。

1.围绕一个主题的系列教育形式

坚持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这是校园文化活动的核心,要把它渗透各类形式活动的全过程。通过组织系列活动,使其进一步懂得:没有强大的祖国,就没有自己的一切,从而激发出他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进取精神。

2.突出两个特色的趣味浪漫形式,即依托学校特色和突显地域特色

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强化与升华。对中小学校而言,满足学生对特色文化活动的需求,是至关重要的。在特色中寻求和谐文化的生机和活力,予以充分体现校园文化活动的作用及成果。大多数学生向往自由浪漫的情调,渴望有温暖的友情、甜美的歌声、美丽的景色风光。因此,搞一些比较时尚的趣味浪漫形式的活动,很能吸引他们的参与。诸如化装舞会、即兴小品表演、球类、棋类比赛、电影节等活动,无疑会增强他们热爱集体、热爱校园的感情,心和集体也靠得更近。

3.抓住三个重点的求知激励形式

一是要为学校在新时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二是要注重学生行动、思想、情感等因素的整合;三是要利用以总体布局、建筑、文献资料、互联网及阅读活动等要素为主要载体的校园文化建设来丰富活动内涵。

每一个学生都愿给大家留下美好的印象,设计者应因势利导,寻求多种形式为他们提供显露他们自己聪明才艺的机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