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篇构建的角度看,主位起到了起承转合的作用,为语篇翻译提供了新策略。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主位、述位及主位推进模式在翻译中的应用进行了实践研究。徐盛恒[3]指出,主位、述位的理论有助于译者区分语句中某些细微的语义上的差别,从而有助于译者更精确地理解原文。同时,他认为,掌握了主位、述位的过渡、照应规律,也有助于把译文组织好。
李健和范祥涛[4]提出,翻译时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通常发生在小句的层次上,因此,主位对于语篇翻译中句子的分析、转换、构建以及语篇的衔接和连贯都具有重要意义。主位的选择也体现了译者的信息传递模式,对译者构建语篇很有参考价值。
王斌[5]认为,在英译汉时,主位推进能解析英语语篇衔接和连贯的结构,为汉语译文的表达理清思路。汉译英时,主位推进能补足原汉语中省略的部分,形成英语的框架结构,是汉英翻译的有效结构手段。例如:
He promised that he would answer my letter when he had a moment to spare.
我国学生学英语的顺序是从单词到短语,再从小句到整句话,因此,在理解原语和翻译为目的语时也会遵循这样的规律,会机械地翻译为“他承诺他会回复我的信当他有空的时候”。如果教学中引入主位理论,会改变学生无意识翻译的习惯,翻译出地道的译文:“他许诺有空就给我回信”。例如:
Do you see the glass as half full rather than half empty? Do you keep your eye upon the doughnut,not upon the hollow?
如果按照句子原有的句序翻译虽然无错,却显得笨拙,不符合汉语的习惯。考虑到英语中主语和谓语的关系多为动作的实施者和动作,而汉语中习惯于把主语和谓语当作话题和评论,以话题为主位重新构建译文,这样的译文地道又符合汉语的习惯,“盛有半杯水的杯子,你是否只考虑它有水的一半,而不管那没水的一半?空心的面包圈,你是否只盯着那面包圈,而不去理会那个空心?”
从上述例句中可以看出原文和译文的主位发生了转变,原文中两个小句的主位都是“Do you”,为了顺应汉语的表达习惯,译文中“盛有半杯水的杯子”和”空心的面包圈”分别作两个小句的主位,成为话题主位。这样的译文不拘泥于原文已有的句式,又对译文做了创新。
陈王青[6]在翻译教学的实践中总结出把主位和述位作为翻译单位的一种方式,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和视野,而且能转换思维,提高新旧信息分布和句式调整意识。因为新旧信息是辨别划分主位和述位的重要依据。英语中主位用来表示零位信息(there be 句型)和已知信息,而新信息作为述位位于句子的后面。正如吕叔湘[7]所说,“总之,是要把已知的部分说在前,新知的部分说在后,到由‘熟’而‘生’ ”。例如:
He was annoyed by his wife’s talk to everyone his earnings.
学生会习惯性地译为“他很恼火,他的妻子逢人必说他的收入”,这是典型的欧化译文,已知信息在前,新信息在后。如译成“他的妻子逢人必说他的收入,让他很烦”,则更符合汉语的习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