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今小孩名字的考察和反思
【悦读牵引】在一个出名手段多多的时代,我叹道:出名容易取名难,重名容易好名难。不信,看看我的考察报告,便知奥妙。
上篇 名字现状素描
小引
喝了些啤酒,我的嘴不免张开了些,吹牛道:“我可以从一个人的名字,知晓他(她)的家教如何,还可推知其家的大体社会地位。”其实我吹牛的资金并不“新奇”,只不过从点到面借镜窥人知其大概罢了,这和民间算命先生看相有相似之处。
吹牛开了头,不妨再武断几句。在我看来,人的名字,既是面子,又是镜子。说其是是面子,是因为名字传说着家庭梦想和愿望;说名字是镜子,是因为从众多的名字中,我们可以窥探时代风情人情。
但,不客气的说,并不是每一个面子、每一个镜子都足够好(英文曰: good,but not good enough)。各位看客,请不要急。冲一杯速溶咖啡或一壶清茶,听我徐徐说道当今有关名字的悲喜剧。
一、取名,幸福的烦恼事
如果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那么,我就可以这样接着说,家中的小人儿(宝宝、宝贝、小家伙、小毛头)就是细胞核,家中的大人围着核心转呀转,构筑着家庭的“民心工程”。——不信,不是有作家将小孩降生写成小说,小说的题目就是太阳出世吗?可怜天下父母心,不提小人的吃喝拉撒、玩逗哭闹这些牵着大人中枢神经的要事,单就给宝宝取个名,就够家庭上下忙乎好一阵子的。
没有人统计过家庭成员用在给宝宝取名所耗费的时间、精力、效率如何。不过,也无须统计,小事也能体现“中国特色”。我从某幼儿园阿姨那里了解到这样一件趣事——一户家庭,孩子没出世之前,就通过熟人将一幼儿园所有班级的花名册借去,以此作为取名的参考材料,然后又是广征多方意见(爸、妈、奶、爷、姥姥、姥爷……),遍翻新华字典,引经据典,寻字辩音。可到孩子两岁,名字还没最后敲定。当然,这是个特例,大多数家庭,在“兴师动众”后,宝宝们的名字,你唤我唤大家唤,顺口顺耳了。
二、名字现状素描
有调查才有发言权。为此,我特地跑到某市一家幼儿园对儿童名字进行整体把握。
我抽样的是幼儿园的一个班。这个班,4-5岁的小朋友共有48人。有点有面,在参看某他班级名册的资料的基础上,我发现,现在儿童取名呈现以下特点:
字数方面:三字名仍占大多数(32人,占总数的66.7%);二字名有所抬头(14人,占总数的29.1%);四字名小荷才露尖尖角(2人,占总数的4.2%)。据我对上几代人姓名情况的了解,两相对照,我认为,现在三字名虽仍占多数,但变化最大,比重下降最多,父姓母姓或母名、字综合而就的趋势较为明显。二字名在取名者追求个性、好听、好记等之中有所抬头,但我判断,今后,二字名的比重将呈下降之势,原因在于好字难找,容易重名,诸如悦、韵、静之类,久名,人不知其好了。四字名属“新生事物”(以前也有,但多关是复姓造成四字事实),其广阔的空间将使取名者更好地施展才华。现在小人四字尚处在为爹姓娘姓或爹姓娘名所用字“凑合”而成的初级阶段,今后,随着四字名优势的展现,人们认同感的提高,四字名将大放异彩,占领三字名、二字名所丢失的大块领地。三字名“一元化领导”的格局将会受到有力挑战,“多元化”格局也许在二十一世纪上半叶形成。
用字方面:取名所用字,字义朝中性和阴性转化。如薇、萍、嘉、佳、娇、涵、琪…其单字字义阴柔有余,阳刚不足。前几代常用的波呀、涛呀、海呀、栋呀、仁呀、志呀、健呀这些“大而高、远”的字不再风光;金呀、银呀、富呀、贵呀这些直露表现“朴素理想”的“俗”字较少露面。与此同时,新面孔不断涌现,不少字我们明确可以感觉到其父母取名翻字典的字迹,王乐呀、王进呀、王月呀,这些一般较少使用但意义美好的生僻字大致如此。总体看来,字义偏中性、阴性之势明朗。原因何在?是江南之地地域文化崇尚阴柔之故?和除女子取名多用婉弱阴柔之字外,男孩子用字不少选择中性字,有些偏阴一点有关?是现代社会女性风光、男子心太软的时尚所致?或许是现代家庭,女子当家作主的家庭气息的展露?从根本上来神侃,也许是应和了一些人文学者所持观点:中国文化是阴性文化。答案在哪里?不得而知,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人心各有一本账,个人自打小九九,不言也罢。
意义方面:鉴于名字都是在小孩开口讲话陈述己见之前取就这一不争事实,就可知道,小人名字呈大人色彩——有的表现了父母对孩子的美好期盼和祝福;有的表现了父母追求不可得的意愿寄希望于小人,愿后代完成;有的是小人八字中缺水呀、土呀之类添之以助其人生完满;有的是为了听起来朗朗上口(接四声来科学寻字);有的是父母所好兰、梅之类愿小人承其高尚情操;有的是记下小人生下之时、之地,如晨、晓、曙、江、甬、杭之类,抗洪期间,“水生”降世亦在此例。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如果你留心,就会发现,异彩纷呈中,再也难觅给宝宝取个阿狗阿猫骆驼之类的贱名以求好养的民族风格了。也很少在城市、城镇中发现小孩大名外另有小名的旧俗。
中篇 悲喜出自名
一、取名潜意识
名字,显然,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考察众多名字,从中就可以窥探隐藏在芸芸众生头脑中的潜意识。在我的眼中,当今大人们给小孩取名,受这样几个方面意识的牵引:一是为了不与别人重名;二是为了寄托美好;三为了上口好听;四是为了简单好写。当然也有大人随便取个名算了的例子,这可能是名太难取、望而却步之意志的流露吧!
总之,细思量就知,名字的确不简单,其中包含的文化气息伸鼻可闻。我们不难从孩子名字中探出其父母的“知识含量”。------这也是我在文章开头部分吹牛武断的依据之所在。
记得在幼儿园考察名字时,我曾经冒昧地追问幼儿园阿姨这样一个问题:你对你的名字满意吗?她应声答道:“不满意。”(其实她的名字蛮动听的)这一问题如果遍寻现在中青年,结果将会如何?工程太大,恐怕无人如此好事。但答案大致是有的。不信,你问一问你身边的人就明了,不满意的人绝不在少数(我本人也在其列)。我在想,再过十几、二十年后,同样的问题摆在那时的青年、现在的宝宝面前,他们的“不满意度”会比现在的低吗?现在的宝宝在大人们追求个性的这一时代共性下,绞尽脑汁所取就的名字会不会随时间流逝仍“滞留”在“现在”的时代,从而给人“不新鲜”的感觉,就像现在某些人的名字使人想到“那个时代”一样?比如卫星、为民、红旗之类的名字。
二、取名,是多大的社会问题?
有人说,名字,说到底不过是人的一个符号、标记。何苦苦心经营?但我想,中国社会绝不会发展到用身份证号码这一法定代码来互相称呼的“数字时代”。原因在于,我们祖先仓颉造字之时,惊天动地泣鬼神,文字于是有了“神性”、“灵性”,换言之,文字是“有意味的形式”(文字学存在的原因)。所以说,姓名虽是一种符号(形式),却是一种内涵文化气息的有意味的形式。况且人生百年,名字使用率高,名成功就,今后成名还得靠她!取名字虽系小事,但,不可不慎,一家老少,“兴师动众”动脑筋,愿意也罢,不愿意也罢,难逃此劫。鉴于取名难、难于增加钱袋份量的“民情”,我曾有过广集人才组建取名公司的设想,但想到自我看重、刚愎自用是人的本性,难以改变;而家务事,既便是清官也难断清。只好作罢。天下父母心,天生可怜!
曾经有这样一个脑筋急转弯。问,这东西是你的,却常被别人喝来喝去?答案就是本文谈论的中心:名字。脑筋这一急转弯,也说明了人的名字,事关社会整体事务。一个人的名字,说个人问题,尚可,但许多人的名字,就不单是私人问题了。我的观点是,名字,是一个不大不小的社会问题。王涛比赛拿了世界,如果你也叫王涛,你认为你就有资格上台拿奖杯吗?如是,世间的悲喜剧,因为有名字这一因素的加入,于是有了新的版本。名曰名字的悲喜剧。
三、名字的悲喜剧
悲喜剧,在现实中上演,我这里就不模拟了。看戏重品味。我这里只谈戏味。从名字的悲喜剧中,我品味出这样三味:
一味是“怪味”。什么怪,名字用字,或繁难或冷僻。让人摸不到头脑,水平高的,读字读半边朦混过关;水平不高的,只好埋怨中国教育出了问题。你读得出一个“女”字旁加“燕”组成的字吗?这字有什么意思?你识得“黼”“堃”“嘏”吗?反正我是一个也不认识。
二味是“错味”。“颠倒阴阳”,即男名女性化和女名男性化。从名字里,你看不出是男是女。“英雄名不显,巾帼名不彰,哥妹闻名不见人,安能辩我是雄雌?”当然,两者之间还有一化,中性化。这“三化”中,“错味”常“产自”误会。比如,某上级组织不同单位开会,安排旅馆时,用男名的女子就很容易安排到和男子同居一室。轻则笑一笑,重得有一拼:这主办方是“瞎子摸象”吗?相反的情形是,男名女性化,男的安排进了女的房间。那男的,仿佛真的交了桃花运似的,一脸的得意。得意的味道,持续起来,津津乐道可以长达几年。中性化,论起来,还挺合时潮的。什么潮流?超女呗!超女超女,不男不女。正好,名与时装中性化、性格中性化相合。
三味是“菜味”。有一资料显示,当今中国十大最俗名字依序为:刘波、李刚、李海、张勇、王军、王勇、张伟、刘伟、王伟、李伟(我希望读者你的名字没在其中)。第一名的刘波,据说全中国有130万个。有另一资料显示,中国最多的重复姓名是“王涛”,大约有十万余人。不管这资料那资料,反正在名字显俗气上,是一笔糊涂帐。我要特别提及的是,记录这笔糊涂帐,台湾还有专用名称来归类--------“菜市场名”。为何把同名的人唤作“菜市场名”呢?道理很形象。你到菜市场去叫这个名字,比如王伟,很多人都会回头答“有”。跟在饭馆喊“店小二,上茶(古代)”“翠花,上酸菜(现代)”似的。为扩大影响,提高“菜市场名”的名誉,经慎重考虑,我提议把重名中显示的俗气、无奈叫“菜味”。
人类有共同的“菜味”趋向。日本近来的菜市场名,女孩名字叫“阳菜”,男孩名字则含“翔”字,如“大翔”、“翔太”。韩国是“志勋”或“智勋”。最好的例证是三个明星的名头。分别是李志勋、朱志勋和金志勋。欧美也不例外,近来男女前三名菜市场名为:男孩:Jacob、Michael、Joshua;女孩:Emily、Emma、Madison。
当然,悲喜三味外,还有杂味:悲喜寓名里,福祸随名降。这是什么味道,我怕当事人最清楚。比如,王莽称帝后,有个看门的人叫王兴,王莽就拜他为将军,并将孙女下嫁给他。一个叫王万盛的卖饼小贩,也因名中有“盛”而官拜将军。
下篇:我个人的“名字”经历。
一、“韩光智”的经历
个人经历中,也有大历史的痕迹。为此,我解剖己名,让大家看看我个人的是和非。
想来,“韩光智”这块牌子,我用了好多年。其实我自己一直不满足。我不知是谁给我取的名。想来,不是我的父母。会是乡村教师吗?不知道。中间我自己想换名,终没有得逞。但字是有换过的。从前,我用过“韩光志”的名号,后来上四年级或五年级时,被我定为“智”了。莫非当时我已感到命中缺少智慧面对人生的复杂,以此来弥补?
论起来,其实,我的名字也是“菜市场名”,不过,是“小菜”。当初在河南大别山上初中时,我周围有三个“韩光智”。其中一个还是我的老师(还兼着班主任呢)。“韩光智”教“韩光智”。教是“韩光智”,学也是“韩光智”,错是“韩光智”,对也是“韩光智”。人生如此,不亦乐哉?!
记得,我初到宁波时,有几个朋友还说我的名字好咧!当时我只是客气地哈哈应应。因为我心里并不知“韩光智”好在哪里。想不到,想不到,这名还帮我挣了一回钱,三百。有地方组织“人在他乡”征文。我的文章“我是‘海瓜子’”名列第一。而该文灵感来自“韩光智”和“海瓜子”宁波方言音相近上。你知道的,文章靠水平和思想取胜,我没有水平,不想这次凭思路讨了个巧,于是收获了三大张最大的人民币单位。——嘿!嘿!靠名挣钱,咱也实践了一回。
二、韩光智的“为名”经历
回复是网上最美丽的行为品德。感谢网友“11”“莫问来由”。他们的回复是一面镜子,让韩光智知道韩光智的“怪”。他们的回复是这样的:“奇怪的爸爸取出奇怪的儿名,奇怪乎?不奇怪也!”“你家儿子为啥取个这样的名字,怪得很。”
言我奇怪,在我看来,很大程度上点中了我的穴。奇怪有很多内涵,褒贬皆存,但其内核却是“不同”。而“不同”不正是取名字的最根本的要求吗?
点到说到。在此,让我来解说一下我给儿郎的名字“春丹帷”。以此自我审察“怪”在哪里?春,无须多说,是春天的意思。曾有人问孩子是不是春天出生的。不是的,不过倒是春天时节开始孕育的。丹,红也。仙丹的丹也是这个丹。帷,帷帐、帷幕也。丹、帷,二字,从前,我以为是我将其凑合在一起的。几年后,我在网上一搜,想不到,古人早占了先,且入诗。《乐府诗集》里有郊庙歌辞,《昭夏乐》中有佳句曰:“灵正丹帷,月肃紫墀。”曹植《娱宾赋》曰:“丹帷晔以四张”。陶渊明《咏三良》曰“出则陪文舆,入必侍丹帷”。就连康熙皇帝,也有诗提及:“今夕丹帷宴,联翩集懿亲。”这些诗中所含“丹帷”,无疑是美好意境的重要因素。
另,丹帷,和DAVY,音相近。也算一解吧!有趣的是,在使用中,韩春丹帷他自己发现,他有四个名字:帷帷、丹帷、春丹帷和韩春丹帷。
当然,这样的名字也带来一些“不解”的目光和疑问:怎么取四个字的名字?是不是你老婆姓春?丹帷,是什么意思?如此之类。
除了意思外,我最自豪的是,“春丹帷”,这名字,从网上搜索来看,是惟一的。而“丹帷”,也仅发现有一个人(台湾人,“翁丹帷”)以此作名。
我的“为名”经历,并非仅此一次。想起来。最早的动脑筋“为名”,是给我的一个侄子取名。我取下的名字是“琨朗”。琨,一种美玉,朗,美声。平时也可叫“朗朗”。声音更入耳。据他父母说,“这名字取得太好了,朗朗很少尿床的。”明知道名字和尿床没有因果关联,但我听此语,不禁嘴角一乐。现在我在网上一搜,发现有二人以此为名。分别为张琨朗,李琨朗。加上姓,我侄子韩琨朗和他俩“重名”的程度就降低了。
事不过三,且让我举出我“为名”的第三个例子吧!第三例是应一个亲戚所请。我取的名字是“里鸣”,加上姓,就是阮里鸣。有什么讲法?这里的“里”是里弄的“里”。阮,在古代也是一种乐器。这样三个字加起来就有了些意思。后,我在网上一搜,只发现一个人用过“里鸣”为名。这个人的姓是大姓,陈。陈里鸣,是谁?是谁我不知道,不过,网上有这样的资料:陈独秀曾有诗赠陈里鸣。诗曰“坐起忽惊诗在眼;醉归每见月沉楼。”
上述,说道“韩光智”经历和我的“为名”经历。无它,不过是想以个案的方式让各位看客对名字有更感性的认识。在感性之上,如果看客回顾上篇“名字现状素描”和中篇“悲喜出自名”,将上、中、下三篇联在一起,由此有所启示,那,我在头脑中想多日、在电脑里敲半天就算没有白辛苦了。至于如何取一个名字,想不想改不改变小孩现在的名字,那是各位看客各自的权利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