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牵引】认字是扫盲,识字是文化。汉字是中国人的“精神祖先”。
绝大多数的家长认为:当爹当娘,意味着千辛万苦。比如日陪做作业夜陪练琴什么之类的。这无疑是对的。但,在我看来,有时,千辛万苦之中也不乏放松之道的。其因是,好家长有时不过是给孩子起个好头。开头好了,孩子一路成长,顺风顺水就容易多了。而这样的“头”并不需要做家长付出多少辛苦的。鉴于此,本人在此给大家开个好头提供一个参考,我给大家的建议是,给孩子买本“识字的书”。“识字的书”很有可能是个好头,由此,孩子的语文、乃至将来把握中国文化就有了一个基本正确的据点。其中的好处可用八个字来表示:影响孩子,可至深远。
也许有人生疑:什么什么?“识字的书”,我孩子已有了一大堆,况且我孩子早已识下了不少字,唐诗宋词还会背呢!还要买什么“识字的书”?这样的疑问来自误会,我所说的“识字的书”,可不是简单认识汉字的读音和现在通常字义的书,而是解释汉字来由的书,即字源方面的书(也可叫做文字学的通俗版本)。一般识字的书,让我们知道的是“知其然”,我所说的“识字的书”,是在我们“知其然”的基础上,一定程度上“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然”有这样两大具体好处。其一寻汉字的根。寻到根后的妙处是,我们可以用溯源法去解释今天汉字的字形。此外,对我们减少文字混乱和少写错别字以及培育我们对书法艺术的感情还会产生积极作用。其二,寻精神的根。中国,没有无缘无故的汉字。字的缘字的故就是我们先人生存的一种反应,中国古代的历史面貌、社会结构、生产生活、军事交通等等皆在汉字的演变中有“象形”表现。甚至我们可以说,方块汉字中,寄寓着古人的智慧和灵魂。要说认祖归宗,识汉字的来历可算是地地道道的认祖归宗。
从我做起,检点我家书架上的书。“识字的书”有《字源谈趣》(陈政著 新世界出版社),书的扉页上,我写下的购书随感是:“早餐后,儿郎韩春丹帷谈到中国汉字有趣,说日和月相加成了明。这让我想起我已有一本关于汉字象形方面的书,为了激起孩子更大的兴趣,我在杂乱的书架上寻找,想让他当时就知道我国古人的高明之处。可惜的是,遍寻不着。我答应再给他买一本。下午到书店,给他买了一本这样厚厚的《字源谈趣》,以激励他的想像力。他见书后,极兴奋,不断说这个字如何那个字如何。记之。2006年11月18日购于宁波枫林晚。”
说实话,这本厚且价高的书,虽被人认为是“开文字学通俗化先河的奠基之作”。“详说800个常用汉字之由来”,既通俗又趣味,还有故事在其中,但我认为她更适合初中生高中生的“胃口”(当然,成人看,亦是更适合的)。心存此念,这之后我逛书店,就多留一份心,想给儿郎韩春丹帷买一本更适合他这个年龄段(小学)翻阅的“识字的书”。
求仁得仁,我找到的书是《汉字寻根》(吴颐人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本书的最大特点是更简捷更直观。在表示汉字演变中,作者吴颐人还请他的朋友徐有武给每个汉字画一幅颇具形象的图画以对应汉字的本义。比如,“吹”字,图画是一个曲膝跪坐着的人的侧面影像,口显吹气之形,这,对应的是“甲骨文右边是‘口’,左边是一个人正撮起嘴唇用力呼气的形状。”图文并茂的汉字寻根,对成长于“读图时代”的孩子来说,颇为相宜。
在“识字的书”中,更有趣的是,外国人也来凑趣。《汉字王国》,作者是瑞典人(《汉字王国》,瑞典 林西莉著、李之义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讲述中国人和他们的汉字的故事。”这本书的最大特点是“第三只眼”。自己看自己,身在庐山,有些东西是看不清楚的,外国人来看中国象形文字,无疑多了一个很大的“体制外”优势,这就是“第三只眼”。我们看此书,是通过“第三只眼”来看我们熟悉的文化,其味道是“熟悉的陌生人”。在我看来,作者是站在中国人生存方式的角度来“揣摩”汉字的内在意蕴的。书中洋溢着凡世的“烟火气”。比如解释“禾”字时,作者是这样说的:“这个字通常被译成‘禾’。我们欧洲人听到这个字想到的是我们身边通常有的小麦、黑麦、燕麦和大麦等谷物种类。中国人想到的是小米和大米。实际上我们应该把这个字翻译成‘谷子’,因为在创造这个字的地区,几千年来谷子一直是主要粮食作物,挖掘出的文物清楚地证明了这一点。直到今天谷子仍然是华北农民的主食。”再比如解释“和”字时,她说:“‘禾’与‘口’组成‘和’字。当大家都吃饱,家里一片祥和的气氛时,那是一天最美好的时刻。也可能是:当人们知道仓里装满了粮食,过冬有了吃的东西,人们感到祥和?”我购买此书时,曾在扉页上写道:“识中文,却看外文翻译成中文的中文书,有趣。不过,买此书不只是在于这点有趣,而是真的值得买。”
除此之外,我家书架上关于字源方面的书还有萧启宏的《汉字通易经》,林成滔的《字里乾坤》,还有蒋振帆等编著的《金文简释书帖》。这类书,多一些无妨,类似字典,是不会过时过期的。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时拿出来,让孩子翻翻,学中有形象,学中有文化,挺好的。
每一个汉字都是一个生命体,每一个汉字都是一部独特的文化史。我在一本书上写下的读后感是:“汉字是生命体,我希望儿郎在此生命体中寻觅意义。”
韩光智自言自语:汉字是中国人的“精神祖先”。中国人论起先人来。其实追溯到的有感性为基础的,一是父亲,二是父亲的父亲,即爷爷,再向上追溯,我怕只有“家谱”上的“上上上辈的名字了”。这时已经没有感性上的印象了。所以,在我看来,中国人要“认祖归宗”,还是文字。因为汉字里有我们“祖先”的”精气神”。正因如此,我在文章中,给大家推荐了几本“识字的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