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的“陪吃”体会

我的“陪吃”体会

时间:2023-02-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我的“陪吃”生涯中,“半盒酸奶事件”是个关键或说是个拐点。由此,我也提醒我自己:更要注重“陪吃”的经验总结,指导一家的“陪吃”实践。如是这般,日常一件小事被我放大,成了我家“陪吃”生活中的标志性事件。零食如酸奶,不过是插曲,真的“陪吃”主战场是餐桌。让太子知晓什么是爸爸妈妈爱吃的,并逐步培养好东西分享的理念。“陪吃”到这一步,最大成效就是小孩经常开口说谢谢。我的“陪吃”生涯至此,已初见成效。

【悦读牵引】从实践到理论。这个“陪”,值!

上篇:我的“陪吃”经历

人在吃上犯的错误太多,比如吃错了药,吃坏了肚子——不过,今天我谈及的吃,不是这些,而是陪家中太子用膳——若用现代的话来表述,叫“陪吃”。

在我的“陪吃”生涯中,“半盒酸奶事件”是个关键或说是个拐点。原因在于它是一个伟大的提醒:两代之间要特别注意在吃上建立正确的健康的互动关系。那半盒酸奶的事发生在几年前,我家太子还很小,大约4、5岁吧。夏季的一天晚上,像往常一样,我们给太子韩春丹帷准备了一盒酸奶,但他没有像往常一样将酸奶一次喝完,而是只喝了一半,就玩去了。母亲是无微不至的。他妈妈立马将剩下的半盒酸奶放回到冰箱里去。快睡觉时,不知怎地,太子想起了那半盒酸奶,打开冰箱一看,没啦!——原来,他妈妈以为太子他不再喝了(这类事时有发生),于是就将那半盒酸奶亲自解决掉了(想来,世上大多数伟大的母亲都有这类吃小孩剩饭剩菜剩食的经历)。这样,问题就来了:太子大哭不止。哭声将太子妈妈推到非常尴尬的境地。如果按家法严肃查处,轻可算偷嘴,重可算偷盗。想再买来弥补过失,怕是外面的小店已关门矣。借题发挥,号称教子专家的我出面了。由此,我提醒孩子他娘,“你那种以小孩吃为最高原则的想法和做法是错误的,你那种单方面喂养而不注意让小孩体会父母喂养之艰辛的方式是错误的。”心里小九九:由此我经过对孩子他娘的“谆谆教导、循循善诱”,抢夺了一些在教育太子上的实际控制权。一家之主,没有一点实权在手,行吗?但要捞一点实权,也是不容易啦!由此,我也提醒我自己:更要注重“陪吃”的经验总结,指导一家的“陪吃”实践。在操作层面,要不断纠正错误倾向,发扬优良传统。如是这般,日常一件小事被我放大,成了我家“陪吃”生活中的标志性事件。

零食如酸奶,不过是插曲,真的“陪吃”主战场是餐桌。一家人忙了一天,晚上坐在一起吃饭是件幸福的事。总结回顾近几年来这类幸福的事,我们的“陪吃”与时俱进,过程大致有三步或“三呗”(搁呗、说呗、动呗)。

第一步:搁呗。拣好吃的,往太子碗里搁。这事我也常干。但干得更勤更欢的是孩子他娘。到现在,太子已能独立用膳了,她还不倦于做此类事。当然,作为家庭教子专家和权威的我,不时指出孩他娘犯的甜蜜的错儿。善意的啦,指出时还得陪小心,不容易啦。不过,总的说来,这一阶段,太子尚幼,我们都没有顾及引导他认识到父母的艰辛。我想,他说不定心里已形成这样的念头:给孩子弄好吃的,给孩子盛饭夹菜像雷锋说的那样:“这是我应该做的”。其实他哪里知道,雷锋也是需要别人对他说谢谢的。我想,雷锋他说“这是我应该做的”不就是对别人说谢谢的回应吗?

第二步:说呗!让太子说“谢谢”。让太子知晓什么是爸爸妈妈爱吃的,并逐步培养好东西分享的理念。“食不言”,这是古训,我怕现代都市家庭没几家能遵守。我们家吃饭时也是“谈话节日”直播。谈这谈那,咱就不多提了,只提谈吃的。给太子帮了一点小忙,开口直接要太子的感谢。“别人帮你做事,你要说谢谢的”。当然更多的是打“迂回战”。比如,“这是什么?”“你爱吃的菜和我爱吃的菜是不是一样?”“今天有你爱吃的菜吗?”“有你妈妈爱吃的菜吗?”“把你爱吃的菜给我吃一点,好不好?”“你妈妈买菜很辛苦的,帮你妈妈夹点菜,好不好?”------总之,变着法儿、变着样儿让他清楚知道这样的事:他的父母也要吃饭吃菜,也有自己爱吃的一口。有些你爱吃的,父母也爱吃,你也要想着让父母也吃上一点。“陪吃”到这一步,最大成效就是小孩经常开口说谢谢。说多了,他说得顺嘴挺溜,你听得入耳顺心。

第三步:动呗!顺延第二步的做法,促使太子分享美味的意识更清楚,并不时能将想法变成实际的行动。培养的过程是个漫长的过程,作为父母,如果在一起吃饭时,想有心培养分享的意识、让太子也关注大人的吃问题,机会总是多多。比如,给小孩买肯德基鸡吃,你也吃一口,给小孩削个苹果,你也咬上一口。你吃这一口,不仅多了营养,而且你吃我吃也是一次很好的亲子活动。具体怎样做,就不一一细述了,毕竟每次都会不一样。要特别提出表扬的是,韩某我本人。作为一家之主,在餐桌上营造和培养出幽默搞笑的氛围,充分发挥了主角作用。比如,在小孩低头吃饭时,我伸手轻打一下小孩的头,然后马上提问:“是谁打的?”太子一脸聪明:“爸爸打的。”有时,从太子碗里“抢”去孩子他娘给他夹的好菜。这一招叫“得寸进尺”。一开始,只夹一下,并不夹走。后来,慢慢地,真的把好菜从太子碗里夹到我自己的碗中。不过,实践刚到这一步时,常常是过一会儿又将那筷好菜夹回到太子碗里。诸位!诸位!如有意模仿我的“得寸进尺”,千万请慢着:实践操作时要注意咧!可得要充分考虑小孩的实际心理承受力啦!一点点来,把握好“寸”和“尺”之间的度啦!有一次,我可是亲眼见识过我家太子见我抢走好菜无可奈何只好闪着眼花的样子的。再后来,夹过来的好菜就算小孩提早尽孝心:好菜不仅到了我的碗中,而且还会被我“亲口”吃掉。如此将严肃轻松化、将教育娱乐化。韩某我,自我评估:其功甚伟。

日久见成效,日久见孝心。经过用心培育,到目前为止,我们家太子已演绎出不少让爸妈感动的小故事:有一次,他把一块排骨夹到我的碗里,说:“爸爸,你吃这个!”当时,我就“亲自”感动过。现在写下这段文字时,又涌起一股感动。一天晚上,孩他娘在电话里说可能晚些回来你们先吃。小孩在上餐桌时,说“螃蟹留一只给妈妈”。八岁的孩子,已有这样的孝行,可说已初具大孝子的“雏形”。当然,面对如此孝心,我们也没有高兴过了头。毕竟规律是:小孩感动父母易,父母感动小孩难。

我的“陪吃”生涯至此,已初见成效。在阶段性成果面前,我再来表个态:今后,我们将按照成功的方法,在新的起点上将培养太子孝心的工作推向新的高度。不求别的,到太子的爸爸妈妈年老时,至少不被遗弃。真遗弃了,咱也不怕,咱有养老金,可进养老院喔!如果太子他不时来问问安,我们就可以收获晚年的幸福了。也许那时,我会对已长大成人的太子说:“有劳陛下挂念,甚慰!”

下篇:兼论孝心的培养(下篇)

有了成功的实践没有成形的理论,终究有遗珠之憾。这样的事,咱不干。想不想,咱理论素养也不低。打点精神,将实践经验向上提升拔高。于是就有了带韩氏色彩的孝心培养理论:

先看孝在“三事”中。

孝,有自然天成的因素,但不是自然天成的事。说其有自然天成的因素,是因为孝基于血缘关系,这是命中注定的。有种子并不必然发芽。所以我说孝心的培育,要靠人力。读到这样一篇感人的文章,说的是一个人长大成人结婚生子后,偶然一次机会才知道她的母亲也爱吃鱼的中间部分,而不是只吃鱼头和鱼尾的。她从前的误会来自于她母亲长期只挑鱼头鱼尾吃而让鱼的精华部分给孩子。文章本身很感人,但从教育角度来分析,就有不好的因素在其中。我想,如果当初那母亲就让自己的小孩知道其实母亲也是爱吃鱼身的。让出鱼的精华部分给你们吃,不是母亲不爱吃,而是母亲爱你们。那样的话,那孩子就不至于到生子后才知道母亲的深爱的。所以,我的观点是,孝,不是自然天成的一件事。故,培育下一代的孝心,不仅要早,而且要用心。不培养,自然生成,可能也行。不过,搞得不好,可能是不行——世上大多数不孝子孙可能就是这样生成的吧!

孝,是得之于幼、收功效于将来的事。孝是两代人或两代以上人的良好家庭关系。你仔细看看“教”。其左边不就是“孝”吗?教和孝的关系,从字源角度来说,有内在的相通性。在我看来,相通之处就有这样一条:“长线投资”。有人说,教育效果在看十年以后。其实,孝,要看的效果更是十年以后。和社会上有些阅历的人聊,有时会听到这样的“闲话”:现在的不少学生如何如何不知礼数。如果推究,可能的原因有许多。但如果当初他们在家里已深知孝敬,明白如何体谅别人。那么,情形就会很不一样:就算刚入社会、有许多窍门机关不知。但在体贴之意识和行为的“帮助”下,也很容易获得别人谅解的。从小教会孩子心存感激,对人体恤,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理解他人的情绪。就为将来的美好设置了一个前提。因为感激是一种正面情绪。在为他人时,自身也生满足。甚至可说是人生幸福的基本组成部分。

孝是得之于家,亦有益社会的事。家庭为小孩社会化做贡献。这里,我引用了一个社会学的名字——社会化。什么意思,就是使人变成社会人。更直观地说,要学会与别人相处。这,往小的说,是为了你将来老了有所养,往大了说,是为社会做贡献。我们知道,中国社会结构是家国同构。所以,孝是家里的事,亦是国家的事。孝,往大上说,其功可至伟。证据是一个伟人的名言:“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仔细揣摩,其中的意蕴彰显的可是为国“尽忠”的思想和为家“尽孝”的意识的合二为一。

在上面提到孝的三事后,培育孝心,我要提到的还有培育三法。

兴趣法:教育要以兴趣前导。在教育上,有没有兴趣,从短期来看,没有什么大关系;但从长期来说,却是带根本性的问题了。具体到孝心的培育上,如何用兴趣?这的确是个问题。我的看法是,如果父母不能从生活中寻找到兴趣的话,那么也难从教子中发现有兴趣,更难从中用兴趣激兴趣了。在此,我很难用三言二语来指导大家如何有兴趣。我仅举一例。我下班到家,小孩看电视,正在兴头上。“无视”我的进门。我走到他的面前,装着有点奇怪的样子,对他说:“呀!这是谁家的小孩,怎么到我们家来了啦?!”用搞怪的手段提醒他没有和爸爸打招呼。我家小子知我的真实意图,立刻会说:“爸爸好。”你说这其中有没有兴趣。

赏识法:举例来说。我家有亲戚来,给小子见面礼。于是他手上有了些钱。一次过节时,我们建议他拿出500元给他奶奶。他同意了。后来,我们不时表扬他。说奶奶用你的钱如何如何开心,他是如何如何懂事。表扬几次下来,我们在他脸上发现了得意的神情。这就是不断赏识后取得的成效。

身教法: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用心观察思考。当他看到他的父母孝敬长辈时,他就很清楚这是真的好事情:父母要我做的事,父母自己也做。这方面的道理不言自明。在此,我不多言。

最后,我收集几个好的孝心短信,供普天之下的孝子和培育孝子的父母参阅:

“我们是父母的血脉。关爱父母应从具体家务事做起。”

“孝可言于口,可履于行。闻言可顺耳,践行可暖心。行必出于心,尽显感恩孝敬之真情。践行孝德,扬我中华敬老之风尚。”

“家家有老人,人人有老时,我今不敬老,我老谁敬我。关爱今天的老人,就是关爱明天的自己。”

接一个“孝”的故事。

汉朝时候,韩伯愈最孝。一次他犯了过,母亲用拐杖打他,他的眼泪像下雨一样掉下来。母亲很奇怪地问:“我过去打你,你都是欢欢喜喜地接受,今天为什么掉泪呢?”伯愈哇地一声哭了出来,对母亲说:“娘呀!过去您打得疼,我知道母亲健康有力,所以喜欢;今天杖落在我身上,我一点儿感不到疼了,我知道母亲体力衰弱了,所以难过得掉泪。”

韩光智 自我纠错

上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你仔细看看“教”。其左边不就是“孝”吗?教和孝的关系,从字源角度来说,有内在的相通性。”后,从一个资料上看,不确。应为:“教”从字源上看,和“孝”无关,左边所从的是“爻、子”,本是个会意字,表示教儿童读书的意思。而“孝”所从为“老、子”,《说文解字》的解释是“善事父母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