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用心灵感格万物,感而遂通,这才能够标准地去达到这个格物,才能够达到“致知”。比如说任何物体都有显性的物质结构,也有隐性的物质结构,如果没有灵感,没有慧性思维,没有超出六识的认识论,就很难把握住这个“无”,就会像《德道经》所讲的“有之以为利”。要想实现真实不虚的这个格物,那最好还是反复地研究和实践一下《老子·德道经》。掌握了这些理论和方法以后,这个格物也就全面和准确了。
我们要用一种潜识的思想,也就是带慧性的思想来观察事物,观察万物,就称之为格物。
这个格,就是要求我们要超越普通思维,用我们的慧性,用我们的灵感思维,去观察万物。
用心灵感格万物,感而遂通,这才能够标准地去达到这个格物,才能够达到“致知”。否则用一双浊眼去看万物的话,你很难看出其中的名堂。
比如说任何物体都有显性的物质结构,也有隐性的物质结构,如果没有灵感,没有慧性思维,没有超出六识的认识论,就很难把握住这个“无”,就会像《德道经》所讲的“有之以为利”。只注意到他的“有”,而观察不到他的“无”。
如果说只能观察到有而看不到无,那么又怎么称之为“格物”呢?那也就不能达到下一步的致知,即真正的知道。
要想实现真实不虚的这个格物,那最好还是反复地研究和实践一下《老子·德道经》。谈到了这个万物的特性、特点、万物的双重结构性、能量体现性,牢牢地把握住了万物的有和无。
掌握了这些理论和方法以后,这个格物也就全面和准确了。要真正地将思维升华、升华、再升华,升华到道德的认识观上。
万物都是道德的生化,德的长养;都是道所化,德所养。我们去实现这个格物的时候,就掌握了一个根本性的原则,就不会偏离正道,就能认识全面,更符合唯物辩证法。
要懂得这个德的演化规律:这个能量的演化,物器作为德的载体,与德性结合的规律,和内在的这个德性能量、五德能量、金木水火土这五种能量,相互制约,相互激荡,相互克制,相互又有反克等特性,从而演变成为万千的大世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