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驾车遇到交通事故怎么处理

驾车遇到交通事故怎么处理

时间:2023-02-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面对教材中“负能量”,不能一出现就给予标签,不分缘由一顿批判,而应该先去冷静地解读它产生的原因。所以要达到这种道德认知的真正内化,关键在于对这类“负能量”现象产生原因的解读,去帮助孩子揭开为什么大家不遵守交通规则的内心真实想法。

面对教材中“负能量”,不能一出现就给予标签,不分缘由一顿批判,而应该先去冷静地解读它产生的原因。每一样事物的产生即有其必然的原因,我们切不可用简单的对或错来评判,再用“该做”,或者“不该做”去对学生导行,因为,这种未从根源上去找原因的教学方法,只会产生教条化的教育效果,学生在接受的同时,并不知道为什么不能这样做,因此,并不能成为其导行的内在驱动力。

如上人教版五(上)《红绿灯》一课,老师们经常采取播放大量“负能量”的交通事故视频,然后配上一组血淋淋的数据,让孩子们深刻体会到,交通事故带来的危害,让学生关注交通安全,培养自觉遵守交通安全的意识。虽然这样的课堂,老师是在用事实告诉孩子们不遵守交通规则的后果,力图通过严重的后果来警示孩子们,然而,其教学效果远不如备课时对“负能量”的深入反思:为什么明知交通安全的重要性,还会有那么多的交通事故发生呢?所以要达到这种道德认知的真正内化,关键在于对这类“负能量”现象产生原因的解读,去帮助孩子揭开为什么大家不遵守交通规则的内心真实想法。

老师在完成看视频、读数据的基础上,定格在一个视频画面上。

师问:大家想一想,明知“红灯停,绿灯行”的交通常规,他为什么还会走过去?

生1:他以为当时路上没有车子。

生2:因为他认为车子是会让行人的。

生3:他觉得这样一点距离,小跑两步就可以,车速也许不会那么快,根本撞不上……

师小结:同学们,这种心理就是我们常说的侥幸的心理,而这种侥幸心理往往就是交通事故的罪魁祸首。

师又问:“同学们,你们平时有没有带着这种侥幸的心理,去违反交通规则呢?”

学生诚实回答,生活中的确有很多存在侥幸心理而去违反交通规则的事。

此时,老师出示一句话,辨别对错——“看来这样的侥幸心理,也不一定会出交通事故!”

师问:你怎么看这句话?

生1:交通安全不能有侥幸心理,一旦发生危险追悔莫及。

生2:的确,有时侥幸心理,并不一定会产生交通事故,但是经常带着侥幸心理去过马路,出事故的风险就会高出好几倍。

师小结:侥幸心理,就是像人们常说的“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如果经常带着侥幸心理,发生事故也许就是早晚的事。

生3:虽然,有时这种侥幸心理帮助我们走了近路,赶了时间,但是与生命比起来,这些做法很不值得。

师:是的,只有杜绝这种侥幸心理,遵守交通规则,才能完全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

在刚才的教学片段中,我们才豁然打开一个认识,为什么我们的孩子或者身边的人明知交通规则,却不遵守?为什么每年的交通事故的数据居高不下?归根结底的关键点就是大家都耍了小聪明,贪了小方便,带着一种侥幸的心理。当我们的老师把这种“负能量”从源头进行解读,讲明原因与道理,不是单纯去认识交通安全的重要性,而是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明白在遵守交通安全面前不能有任何侥幸心理,这样才能保证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杜绝侥幸心理,在任何状况下都能严格遵守交通规则。

对于教学中可能出现的“负能量”,我们的老师不能用粗暴的打压形式去对待,或者简单地告知学生不该如何如何做,那会形成了我们道德认识上的“堵”,我们应该是去解读“负能量”产生的缘由,而后告诉孩子为什么不能这样做的话,实现道德认知上的“疏”,这样孩子们才能信服我们所讲的道理和所指导的方法,进而变成一种内心的想法,将其付诸实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