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堂训练
1.《大自然的语言》作者是__________。他是我国著名的地理学家、气象学家。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冰雪融化(róng) 孕育(yùn) 翩然归来(biān)
B.簌簌落下(shù) 农谚(yán) 销声匿迹(nì)
C.衰草连天(shuāi) 连翘(qiáo) 纬度(wěi)
D.风雪载途(zhài) 隧道(suì) 窥见(kuī)
3.《大自然的语言》一文,对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这个题目让人产生阅读兴趣,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B.语言是人们交际交流的工具,自然界一些物候现象也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这种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
C.“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法。
D.本文题目运用大词小用的方法,表明行文的线索。
4.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说明文是通过记叙故事来表现文章中心的。 ( )
(2)文中“天气”和“气候”属于同一概念。 ( )
(3)《大自然的语言》第1段属于景物描写,目的是为表现物候现象提供典型环境。 ( )
(4)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就是物候。 ( )
5.不看书本,请在最恰当的一项上打“√”。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A.纷纷;B.刷刷;C.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课后作业
一、阅读课文节选,完成下列各题。
①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②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③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④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⑤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摘录这一部分的中心句,并根据中心句概括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中心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一部分文字采用______结构,分说部分按照________和________的逻辑顺序加以说明。
3.第②段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说明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③段为什么要举两个例子?
5.请概括“逆温层”形成的原因。
二、查找资料,搜集一些跟物候有关的古诗词和谚语,并请教科学老师,了解这些诗歌中包含了哪些物候知识,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