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课文中的文言知识,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2.感受文中所描写的富春江独特的自然美景。
过程与方法
1.把握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2.理解作者创设的意境,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的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读本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
难点
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意。
教学方法
1.朗读法。《与朱元思书》是一篇情辞并美的精品之作,全文像一幅萧疏淡远的水墨画,文辞峻洁而又富于情思。句式整齐、匀称,音节铿锵,有一种声律美。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熟读成诵。可引导学生利用提纲背诵法快速背诵,教师最好给学生提供背诵提纲。
2.合作探究法。以学生为主体,在相互讨论中交流看法,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由学习的天地。
3.美点寻踪法。
教学准备
课文录音朗读磁带、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基本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检查
1.生字注音。
嘤(yīng) 戾(lì)天
缥(piǎo) 急湍(tuān)
轩邈(xuān miǎo) 泠泠(líng)
横柯(kē) 鸢(yuān)飞
2.词语解释。
嘤嘤成韵:嘤,鸟鸣声。韵,和谐的声音。
横柯上蔽:柯,树木的枝干。
从流飘荡:随风飘动或随波浮动;(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
负势竞上: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这从下文“千百成峰”一语可以看得出来。
互相轩邈:轩,高。邈,远。轩邈,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泠泠作响:形容水声的清越。
好鸟相鸣:相鸣,相向和鸣。
鸢飞戾天者:戾,至。戾天,(飞)到天上。意思是鸢飞到天上。这里用这句话比喻那些为名为利极力攀高的人。鸢,古书上说是鸱一类的鸟。也有人说是一种凶猛的鸟,形状与鹰略同。戾,至。
望峰息心: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经纶世务者:经纶,筹划、治理。
奇山异水:罕见的,与众不同的山水景色。
天下独绝:世上独一无二。
风烟俱净:烟雾都消散尽净。风烟,指烟雾。
共色:同样的颜色。
桐庐:在富阳的西南。富阳和桐庐现在是属于杭州市的两个县。
直视无碍:意思是,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这是形容江水非常清澈。
甚箭:甚于箭,比箭还快。为了字数整齐,中间的“于”字省了。
二、新课导入
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与自然融为一体是文人学士的共同追求。他们用心灵观察体会自然万物之美,赋予山水灵性、情感以至生命。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为我们留下了独具特色的富春江景,让我们悉心体味、尽情观赏。
三、作者简介
吴均,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生于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年),卒于梁武帝普通元年(520年)。家世寒贱,好学而有俊才。沈约曾见其文,颇为赞赏。天监初,柳恽任吴兴太守,召他为主簿,常与他一起赋诗。后为建安王萧伟记室,升国侍郎。入为奉朝请。他曾表求撰写《齐春秋》,完稿后上呈武帝,武帝恶其实录,“以其书不实”,命焚毁。后奉诏撰写《通史》,未就而卒。事见《梁书》卷四十九、《南史》卷七十二《吴均传》。今人朱东润《诗人吴均》一文中有吴均年谱(见《中国文学论集》,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可供参考。
吴均是史学家,他著有《齐春秋》三十卷、《庙记》十卷、《十二州记》十六卷、《钱塘先贤传》五卷,注释范晔《后汉书》九十卷等,惜皆已亡佚。他还是著名的文学家。《梁书》本传说:“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学之,谓为‘吴均体’。”其“文集二十卷”。《隋书·经籍志》四著录:“梁奉朝请《吴均集》二十卷。”《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皆为二十卷。《宋史·艺文志》著录:“《吴均诗集》三卷。”可见其文集宋时已大部分散失。明代的辑本有:
《吴朝请集》三卷附录一卷明张燮辑《七十二家集》本。
《吴朝请集》一卷明张溥辑《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另有《吴朝请集选》一卷,清代吴汝纶评选《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选》本。严可均《全梁文》卷六十辑录其文有《与施从事》、《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等十三篇,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十辑录其诗有《赠王桂阳》、《山中杂诗》、《答柳恽诗》等一百四十七首,较为齐备。
吴均的诗文,《文选》一首未选。不知是不是与梁武帝“吴均不均,何逊不逊”的批评(见《南史》卷三十三《何逊传》)有关。吴均的骈文成就较高,他的《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等,都是传诵很广的名作。吴均的诗和文一样,多写山水景物,风格清新挺拔,有一定的艺术成就。另外,他还有《续齐谐记》,是六朝志怪小说的优秀作品。
四、文本链接
1.背景知识。
《与朱元思书》是南朝山水小品中的名作,原是作者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但这里看到的不是当时的完整信件。文中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富春江从富阳到桐庐一段沿途百里的秀美风光,如诗如画,引人入胜,历来被人们当做独立成篇的山水佳作。
本文是作者给友人朱元思信中的一段话,写的是浙江境内富春江的秋景;原信中应当另有所述,但已散轶,亦无其他资料可考,只留下这看似随兴之所至而写下的一段文字。虽然只是片段,但这段文字无论从内容还是结构上看,都有相对的完整性,是一篇优秀的山水小品。
2.“骈体文”的有关知识。
本文是一篇骈体文,全篇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骈体文也有一个发展过程。初期的骈体文,多数是偶句,亦称骈句,个别地方也有散句;有的偶句,字数整齐划一,但并非对仗。到后来发展成“四六文”(亦称“骈四俪六”),对字数和对仗的要求就变得严格起来。本文开头的“风烟”两句、“从流”两句、“急湍”两句以及“泉水”以下直至篇末,都是骈句;其余都不是,可以视为初期的骈体文。
五、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磁带,学生看画面及文字,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推荐朗读水平较高的一位同学范读课文,其余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重音、停顿。
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
(1)注意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2)注意停顿。逗号的停顿应小于句号,每一个句号后的停顿应小于一小层之间的停顿,每一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
(3)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
(4)注意节拍。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当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3.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六、课文精读
1.实写语句部分讲解。
(1)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
(2)负势竞上:凭依(高峻的)的形势,争着向上。
(3)轩邈:轩,高;邈,远。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4)泠泠:形容水声的清越。
(5)相鸣:相向和鸣。
(6)戾天:到天上;戾,至。
2.虚写语句讲解。
(1)息心:平息热衷功名利禄的心。
(2)忘反:流连忘返;“反”同“返”。
(3)经伦:筹画、治理。
(4)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上,在上,名词作状语。
(5)犹:好像,如同。
(6)交映:互相掩映。
(7)见:同“现”,显现,显露。
3.重点句子的翻译。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风尘和雾气全部消散,一片明净,晴空和青山共同呈现同样的颜色。)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涛,与快马无异。)
(3)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紧贴两岸的山上,长满了常青(阴森森)的树木。)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那些像老鹰那样极力攀高的人,看到这些山峰也平息了热衷功名利禄的心。)
(5)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横斜的大树枝遮蔽着天空,即使是白天,也与黄昏无异。)
(6)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稀疏的小树枝交织的地方,有时还漏出点阳光。)
4.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老师讲解的内容,翻译全文。
5.根据文章想象富春江美景,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巧妙。
学生分六组交流,每组在统观全篇的基础上重点负责一个语段,然后各组选一位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1)从“风烟俱净”到“天下独绝”写自己游览的地点及对桐庐一带山水总的印象。
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是说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呈现同样的颜色。这八个字四种景物,组成一幅天朗山清、秋高气爽的清秋风物图,勾勒出广阔的空间境界。
②“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作者乘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多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奇山异水”表明这一带山水不同凡响,“独绝”二字,强调此处山水为天下之冠。这一段总领全篇,结构上细举目张,脉络分明。
学生齐读这一段,想象作者乘舟顺流而下,尽兴观赏的情形。
(2)从“水皆缥碧”到“猛浪若奔”写水,突出“异”。
①“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是说水都是青白色的,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这两句突出水之清。
②“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是说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这两句突出了水之急。
作者从两个侧面来写水,把静态的色和动态的形都描摹得异常形象。
学生齐读这一段,想象富春江水的秀美与壮阔。
(3)从“夹岸高山”到最后写山,突出“奇”。
①“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两岸高山,夹江而立,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由此形成无数的山峰。写树之“寒”反衬山之“奇”,以“竞上”、“轩邈”正面烘托山之奇,勾勒出峰峰相接、层峦耸翠的景象。
②“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写清越的泉声、悦耳的鸟声、延宕的蝉声、清厉的猿声,是以声音反衬山林之寂静,以动写静,寓视于听,动静相生。
③“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具有一飞冲天雄心的人,看见这样的高峰,也要沉迷山景而不作非分之想;为世俗之事所缠绕的人,望见这样的山谷也要流连忘返。这一句从侧面着笔,通过衬托的手法,凸显了山水的魅力。
④“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这可算作是文章的补充,补写群峰中林深叶茂以突出作者的喜不自胜、流连忘返。
学生齐读此段,想象富江春两岸山上树木峰峰相接、层峦耸翠的景象。
七、课外作业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水皆缥碧( )
②互相轩邈( )
③泠泠作响( )
④鸢飞戾天( )( )
⑤嘤嘤成韵( )
⑥经纶世务者( )
2.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B.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C.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D.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3.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B.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C.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D.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 )
②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
③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 )
④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 )
⑤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 )
⑥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 )
⑦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 )
5.按要求写出句子。
①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_________________
②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_________________
③概括赞叹富春江景的: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写富春江水清澈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写江流气势磅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写听觉感受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填空。
《与朱元思书》选自_______,作者是_______,字_______,_______文学家。
7.翻译句子。
①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②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③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⑤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答案
1.①piǎo ②miǎo ③líng ④yuān lì ⑤yīng ⑥lún 2.B 3.C 4.①全、都 一样的颜色 ②顺、随 ③快 飞奔的马 ④高 远 ⑤通“啭”,鸟叫声 穷尽 ⑥至 平息 ⑦筹划 通“返” 5.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②从流漂荡,任意东西。 ③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④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⑤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⑥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6.《艺文类聚》吴均叔痒 南朝梁代 7.①奇特的山,奇异的水,独一无二。 ②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 ③蝉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 ④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功名利禄的心;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流连忘返。 ⑤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示
在上一节课里,我们一起疏通了课文,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了作者在信中所写的从富阳到桐庐的航程中所见到的富春江上的“奇山异水”。在这山水的描写中寄寓着作者怎样的情怀呢?下面我们一起继续深入课文,看一看“奇山异水”下的情怀。
二、巩固理解
1.本文为我们呈现了怎样一种意境?
(文章第一语段总叙富阳至桐庐的景色,空灵澄澈,境界开阔,并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八个字总揽胜景,勾勒出这幅山水画卷的独有形象,特征鲜明,意境清新,不仅使其山光水色宛然在目,而且引人入胜,向往之情油然而生。下文先写“异水”,作者以精练清新的笔触,从静、动两个方面来描绘富春江的江水之美,着重突出稳静的秀丽美和飞动的雄奇美,淋漓尽致、生动传神地展示出富春江水千姿百态、“天下独绝”的个性特征。接着写“奇山”,从四个方面写山,突出山势之奇、山音之奇、山意之奇、山林之奇。全文山水分写,交互生辉。水有山相映,便充满灵性;山有水相映,便增其生机。这山水相映之美,既突出了各自的特色,又把它们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创造出一种清新而又深幽的“独绝”意境,人若置身其间,纵目骋怀,无不为富春江绝美的景色陶醉倾倒而心旷神怡。)
2.文章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写景,找出其中写得好的字词句,并谈谈好在何处。
((1)从视觉来写:
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作者不仅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天朗气清、明快秀丽的景色,而且将富春江放在“天”这个壮阔背景上来描写,就勾勒出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境界。
②“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既写出富春江水流曲折,山形千回百转的特色,也表现了作者陶醉于大自然美好景色的闲适心情。
③“夹岸高山,皆生寒树”中的一个“寒”字,暗示了深秋的时令特征,也写出了人的主观感受。
④“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用拟人的手法,写出江的两岸崇山峻岭、高耸人云的雄奇景色;”“竞争”二字把静止的山写活了,赋予了它们以生命和动感。
(2)从听觉来写: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泉水泠泠,鸟鸣成韵,蝉声不断,猿啸无绝,组成了一部美妙的大自然交响曲,绘声绘色,使人产生亲临其境之感,令人神往。)
3.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语言很少,但历来优秀的诗文都讲究情景相生、水乳交融,请反复品味课文,看看作者描写景物时流露出怎样的情感和志趣。
((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让我们感受到一种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流露了作者恬静的心境,展现了作者旷达的情怀。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两句,作者赋予了山水情感、生命:水在争相向前,山在竞相向上。表现了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
(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不仅从侧面衬托险峰幽谷夺人心魄的魅力,更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文章表现了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反映出当时一部分文人流连风景的生活情趣和回避现实的清高隐逸的思想。这是有特定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的。从社会根源来看,当时士林崇尚清谈、鄙弃世务,作者在这里流露的清高隐逸之情正是这种社会风尚的表现。从本人的生活经历来看,由于他出身于寒贱家庭,在异常讲究门庭的南朝,仕途上很不得意,便由此逃避现实。当然情感的抒发与文中的景物描写相得益彰,作者用大自然的美景与社会时俗作一对比,肯定前者而否定后者,也更加反衬出桐庐山水的惊人之美和移情易志的巨大魅力。)
4.师生共同品味文章写景文字的形象生动。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共色”二字不光写出了天和山的颜色,而且还包含着形体感:青青的山霭渐渐地溶入蓝蓝的天空,二者合为一体。境界广阔,令人神清气爽。)
(2)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缥碧”不光写出水的清澈,而且也写出了水的深度,因为“缥”是苍青色,如果不深,水是不会青得发暗的。“千丈”承“缥”,“见底”承“碧”,用词的精当由此可见一斑。)
(3)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鱼在水中,非水清则不可见,何况是正在游动、倏忽而过的鱼;石在水中,要看见实属不易,更何况是“细石”。所以“游”、“细”二字,看似平淡,但略加品味,即可看出词语背后的准确,可以说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箭”,本是名词,作者把它动词化,形容水流之急,显得既形象又简洁;“奔”,本是有生命的动作,作者用来形容无生命的浪,也显得更有生气。)
(5)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夹岸”描述高山耸峙于富春江两岸,这样既交待了上文所云的急湍甚箭之因,也写出了山峰壁立之状。“寒树”一方面点出了秋天树叶凋零、一片萧索的景象,另外也暗寓了山的高峻,给人一种高寒的感觉。)
(6)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不但写出了山峰各依自己的地势而形成千奇百态之状,而且还赋予它以人的心理:个个争着往上,一个想比一个高远。写出了山的生机、活力,拟人手法的运用,使山势别具一格,个性分明。)
(7)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这几种声响中,有无生命的泉水,也有有生命的蝉、鸟、猿;有昆虫,有飞禽,也有走兽;有的反映出季节的典型特征,如蝉鸣;有的又为山林之间所独有,如泉声,如猿啼。因此可以说这些既代表了山水中特有的音响,又反映出山水名区的典型特征。另外,作者描摹这些音响时,也能分辨出它们之间细微的区别,文笔显得准确、俊美而又简洁。如形容水流声是“泠泠”,鸟鸣声是“嘤嘤”;写蝉鸣、猿啼则是“千转不穷”、“百叫无绝”,着重描绘其音调多变和连绵不断的音响特征。)
5.怎样理解文章最后一段的景物描写?它有何深意?
(最后四句很像电影中一个“淡出”的镜头。“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犹言明中有暗;“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犹言暗中有明。这是明与暗的辩证法。用这种方式来结束全文,余味无穷。)
6.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改造自然、美化自然,使之成为适于人类生存的美好环境;另一方面,美的自然环境也可以美化人,使之受到教育和陶冶而变得更完美,更高尚。”结合这段话,谈谈你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理解。
这两句话流露出作者亟思奋发有为的思想,但终未显达,因而有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其中蕴含的自然美的审美情趣,却使作者从这种消极情绪中超脱了出来。即使那些汲汲追求名利、四处奔走、苦心经营的人,面对奇峰,聆听美声,也不觉心旷神怡,移情山水,最后将名利看淡。
三、探究升华
这封信实际上是一篇清新绮丽的山水小品。作者写这封信的目的无疑是向朱元思介绍他在从富阳到桐庐的航程中所见到的富春江上的“奇山异水”,并抒发自己热爱故乡山水和企图归隐的情怀。为此,作者极力描写山之“奇”与水之“异”。写水之异:一抓住其“缥碧”的水色;二抓住其“千丈见底”、“直视无碍”的透明清澈;三抓住其湍急、浪猛的声威和气势。写山之“奇”:一写千峰万岭的“夹岸”对峙,绵延不断和“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的雄奇、险峻的山势;二写石、蝉、猿、泉水、寒树、横柯、疏条等山中景物;三写“在昼犹昏”、“有时见日”的山色。正由于作者抓住了这些独特的地方,作了恰到好处的表达,因此,广大读者在鉴赏品评之余,不得不承认这里的山水确实是“天下独绝”的“奇山异水”。
读《与朱元思书》,如读一首好的诗,因为它不仅有词采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读《与朱元思书》,如赏一幅画,因为它不仅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当我们手捧书卷,领略其精妙的时候,我们仿佛置身于山水之间,眼观自然之象,耳听天籁之音,身感物外之趣,杂念顿然消逝,心灵得以净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相信有一天,我们会背起行囊,踏遍祖国的青山绿水,饱览大自然的旖旎风光。
四、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从“风烟俱净”到“天下独绝”):交代乘船游览富春江的季节、天气情况、行船方式,点出从富阳到桐庐沿途的景色特征:“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引出下文分别就“奇山异水”的具体描绘。
第二部分(从“水皆缥碧”到最后):具体描绘“奇山异水”,先写“异水”,后写“奇山”。分写“奇山”与“异水”,总写“奇山异水”的风致及对它的体悟。
五、写作特点
1.写作顺序:按由总到分、由下到上的顺序描写景物。
文章第一部分开篇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是游富春江的总体感受,然后交代了自己游览的路线后,用“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括文章内容。
文章第二部分是对第一部分的具体描写。先写“异水”,后写“奇山”。由总到分,条理清晰,结构紧凑。
文章第二部分先写水,先写水底“游鱼细石”,然后写水面:“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接着写山,由低到高,再写山间景物。整体景物由下到上、自然按视觉的移动来写景物,有条不紊。
2.景特描写:抓住了景物的特点。
本文总写山水时,用奇异来形容概括。
写水时,抓住了动静两种情况下水的特点:在迂缓处水的特点是清澈。作者描写水清澈的特点用了夸张的修辞:“水皆缥碧,千丈见底”,而且用水底景物来突出这个特点:“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水流迅急处水的特点是飞速汹涌,作者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写山时,抓住了山陡峭高耸和山间景色优美的特点来写。在写山的陡峭高峻时写群山“负势竞上”、“争高直指”,“竞”、“直指”生动描画出山峰陡直的样子。写山间景色,作者选取山间生机勃勃、千姿百态的动物、植物、泉水来写,动静结合。声色俱全地展现了山间美景。
3.情景交融:写景中融入了作者浓厚的感情。
文章一开始是总写,从总体上感受“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透露出作者悠闲、轻松之情,“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用议论景色直接表达对景物的喜爱之情。写山景的时候,描绘山的雄伟峭拔,显示出赞叹之情;写山间景色,各种动植物等,体现出对美景的陶醉神往,进而抒发了淡泊名利、向往平静自然生活的心情。
4.文章语言:简约清新,内涵丰富;多用骈句,铿锵有力、工整清丽。
文章在写景的时候运用大量骈句,使文章读来更琅琅上口,并且把相关联的事物并列起来描绘,更是互相衬托,相得益彰。如写山间景色:“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不仅将清越的泉水击石声和欢快的鸟鸣声并列在一起,表现出各自的特点,同时泉水和鸟鸣的声音相互应和,别有一番风韵。而“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蝉声的喧闹、猿声的凄厉,显出山间的勃勃生机。
六、同步阅读
游富春江
钟 亮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唳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吴均《与朱元思书》
以上是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任何一个读过中学的人都应该记得这里面的句子。有这样的文章在前面,其实并不需要我再多说什么,也能够意揣富春江的景色,但是,这次,我非要试着写写另一种风景。
来到江上,天正有点雨,完全不同于“风烟俱净,天山共色”。这点雨倒是来得正好,昨日在千岛湖上受够了烈日的暴晒,要是今天再晒下去,旅行就不怎么愉快了。雨点夹杂着山间的土气,往脸上扑来。水色也并不如吴均说的那么清纯,还泛着些泥土的颜色。导游说,这正是富春江的特点,有时水色纯清,有时并不如是。船行两山间,让人看得最得趣的是两岸的青山,一个个山峰密密挨着,山间雾气缭绕,你根本分不清后面还有几重山。山色一律是绿的,也是重重叠叠好几层的绿色。
导游不停地介绍着富春江。比如这个景点叫做“七里扬帆”,因为这十七里水路,古时有“顺风七里,逆风七十里”的话,“七里扬帆”正是说水流之快的,那么,吴均说的“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也是对的。又有一个景点叫“葫芦飞瀑”,是一个山间的瀑布。一进山,便听到山间回荡着轰鸣声,走进时,那飞瀑也确是有不同的气势。这个瀑布在层层叠叠的山峦中的某一层,在江面上是无法看到的。正像一位隐者,在这青山绿水之间隐居下来,偶尔会一会慕名而来的访客。
的确,富春江曾经是很多人隐居的地方,比如伍子胥,比如严子陵,比如黄公望。在重山翠峦之间幽幽住下,便可以独享这江上清风山间明月了。中国的士大夫并不是天生的道家,恰恰相反,他们甚至愿意像水一样,在官场间时而飞奔,时而静默,或者愿意把自己注入各种形状的容器,等待统治者的挑选。但是,在不得意的时候,却都要隐入深山。因为山是静穆的,它始终以伟岸的臂膀拥抱那些在官场上受伤的人。
我想,这正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我们可以如水一般灵动,也可以如山一般沉稳。因为我们追逐的不是金钱也不是权势,而是一份自己的心安。因为是士大夫,不出仕是无法心安的;也因为是士大夫,在荒诞暴虐面前选择了退避,否则也无法心安。我们的心,也正如这青山一样沉稳、碧水一样纯净。
雨渐渐大了,不得不在导游的催促下回到船上,可是我真是希望能在山间多待上一会儿啊,在那个手机信号还不能覆盖的地方。
七、板书设计
八、课外作业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
(2)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
(3)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
(2)自富阳至桐庐。( )
(3)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
(4)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
3.指出中的加点词的含义。
(1)蝉则千转不穷。( )
欲穷其林。( )
(2)猿则百叫无绝。( )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
4.根据课文,按要求做题。
《与朱元思书》的作者_______,是_______代文学家。字_______,吴兴故鄣人。他的散文以写景见长,有人仿效他的文体,称“_______”
5.指出下列各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B.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C.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D.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6.下列句子不是骈句的一项是( )
A.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B.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C.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D.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7.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方式。
①风烟俱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急湍甚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鸢飞戾天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望峰息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横柯上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请找出文章里具体描绘春江的“异水”、“奇山”的句子。
9.从听觉上分析,富春江有哪些迷人景色?找出具体语句来。
10.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座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以上两个语段选自________代文学家_______所写的《醉翁亭记》。
(2)给加点字注音。
A.“野蔌”的“蔌”,注音____________________;
B.“阴翳”的“翳”,注音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①乐: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
②而:泉者而酒洌。( )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
而.不知人之乐。( )
(4)翻译下列句子。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5)上文第1自然段可分为四个层次,请各用三个字概括层意。
①第一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第三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第四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上文第2自然段可以分为两个层次,请各用15个字来概括层意。
①第一层:
②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这两个语段的段意思是什么?
①第1自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第2自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晋平公问于师旷(晋国著名盲乐师)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音、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欲学恐已暮矣!(mù天色已晚)
B.何不炳烛乎?(bǐng点起)
C.安有为臣而戏其君乎?(wèi做)
D.孰与昧行乎?(méi眼睛不明的样子)
(2)与“少而好学”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吾恂恂而起视其缶
B.虎利其爪牙,而人无之
C.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对下列句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何不炳烛乎:为什么不点起蜡烛呢?
B.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哪里有做臣子的去戏弄自己的国君的?
C.盲臣安敢戏其君乎:为臣一个盲人,怎么敢戏弄国君呢?
D.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蜡烛的光亮与愚昧无知地活下去,哪一个更好呢?
(4)本文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5)这则故事说明的道理是:
答案
1.①piǎo ②líng ③yīng ④yuānlì 2.①烟雾 ②从 ③奔马 ④笔直地向上 3.①断 走完②断 消失 4.吴均 南朝梁 叔痒 吴均体 5.C 6.B 7.①形容词活用为动用法 ②副词活用为形容词 ③名词活用为状语 ④动词作使动词 ⑤方位名词活用为状语 8.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9.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10.(1)宋 欧阳修 (2)A.sù B.yì (3)①欢乐 以……为乐趣 ②表并列的连词 表承接的连词,就 表转折的连词,却,可是 (4)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山的欢乐,却不懂得太守是以他自己的欢乐为乐趣的。(5)①滁人游 ②太守宴 ③众宾欢 ④太守醉 (6)①写宴会散、宾客归、禽鸟乐。 ②写宾客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7)①写滁人、宾客、太守游山之乐。 ②收束全文,点明主旨: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11.(1)B (2)A (3)D应为“蜡烛的光亮与黑暗中行走相比,哪一个更亮呢?” (4)排比 比喻对比 反问。 (5)一个人如果真的要学习,就永远不会迟。
教学反思
南朝梁代著名骈文家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仅用一百四十四字便生动逼真地描绘出富春江沿途的绮丽风光,描绘了祖国南方秀丽江山的奇异景象,使人读后确有悠然神往之感,被视为骈文中写景的精品。吟诵此文,只觉得景美、情美、辞美、章美,如此短的篇幅,却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令人叹为观止。同时,文中也表现出作者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
但在赏析本文美的过程中,教师却不能把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屠格涅夫说过:有些情感是我们只能意会,却不可言传的。意会作用于审美者的心灵,远比言传来得深刻。因为意会可以给予审美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学习文言文要求学生“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我的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经验主要有两点:第一,熟读,精思,博览。熟读是领悟的前提,只有在熟读的基础上才可能整体感知;而精思则指阅读必须深入思考,才能理解文章并受益;博览是指阅读要有量的积累,要广泛涉猎、开阔视野。第二,评点。这是古代阅读教学的主要方式。这些经验仍然适用于当下教学。
在教本文时,我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情境中多读、多思、多品,通过网络进行资料的搜索,进行广泛的知识跟进,并让学生参考相关文章进行自主的点评。这样做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产生与作者、作品的共鸣,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