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诗词曲五首

诗词曲五首

时间:2023-02-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学们,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精品,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也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后因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在诗歌创作上,杜牧与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因反对王安石新法,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谪黄州。在一次宴会上,白居易作《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一诗相赠,对刘禹锡二十余年流放的生涯深表同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五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

2.体会五首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这五首诗,或抚今追昔、慷慨悲愤,或感时伤怀,或思亲忧国。文笔优美,文思独特。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重点难点

重点

领会诗意,体味诗情,并积累名句。

难点

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诗词曲的朗读和背诵是教学的关键,可设计新的朗读方法,体现诗词的教学特点,如音乐烘托法、绘画激趣法、散文描述法等,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朗读,帮助学生了解内容,体会情感,引起共鸣,受到思想教育,陶冶美好情操。

2.情景教学法。

通过再现诗的意境达到感染学生的目的。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直观性、感染力,提高学习兴趣,并以此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沟通课堂内外,提高语文素养。

3.讨论点拨法。

教学准备

课文配乐录音朗读磁带、《明月几时有》歌曲、《春江花月夜》配乐古筝、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基本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检查

1.生字注音。

闻笛赋(fù)  烂柯(kē)人

折戟(jǐ)  干戈(gē)

未销(xiāo)  寥(liáo)落

惶(huáng)恐  宫阙(què)

绮(qǐ)户  婵(chán)娟

踌躇(chóu chú)  酬(chóu)

刘禹(yǔ)锡  侧畔(pàn)

飘絮(xù)

2.词语解释。

暂凭杯酒长精神:长,增长,振作。

折戟沉沙铁未销:销,销蚀。

自将磨洗认前朝:将,拿起。

辛苦遭逢起一经:遭逢,遭遇。

干戈寥落四周星:干戈,文中代指战争。

零丁洋里叹零丁:零丁,孤苦无依的样子。

留取丹心照汗青:丹心,红心,比喻忠心。汗青:代指史册。

把酒问青天:把,端起。

高处不胜寒:不胜,经受不住。

何似在人间:何似,哪里比得上。

千里共婵娟:婵娟。指月亮。

伤心秦汉经行处:经行,经过。

二、新课导入

同学们,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精品,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也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五首诗词曲都是名家杰作,千百年来脍炙人口。通过学习和吟诵,我们能得到美的熏陶,并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现在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诗歌中,感受其优美的意境,品味其艺术魅力吧!

三、作者简介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772~842年),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现在属河南省)人,自言系出中山(现在河北省定州市)。贞元进士,又登博学宏词科。授监察御史,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王叔文改革失败后,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后因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和柳宗元交谊很深,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所著《竹枝词》、《杨柳枝词》和《插田歌》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为文长于说理。重要哲学著作《无论》三篇。认为自然的职能在于“生万物”,人的职能在于“治万物”,驳斥了当时的“因果报应”论和“天人感应”说。还提出任何事物都不能“逃乎数而越乎势”的命题。后期对佛教思想表现了妥协。有《刘梦得文集》。

2.《赤壁》

杜牧(803~约852年),唐代诗人,文学家。字牧之,京兆万年(现在陕西省西安市)人。杜佑孙。太和进士,曾为江西观察使、宣歙观察使沈传师和淮南节度使牛僧孺的幕僚,历任监察御史,黄、池、睦诸州刺史,后入为司勋员外郎,官至中书舍人。以济世之才自负,曾注《孙子兵法》十三篇。感于藩镇跋扈和吐蕃、回纥贵族的攻掠,诗文中多指斥及讽谕时政之作。写景抒情的小诗,多清俊生动。少数以纵酒狎妓为题材的诗篇则流于颓废。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杜牧的文学创作在很多方面都颇有建树,诗、赋、古文都足以列为名家。他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材,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并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长处,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风貌。在诗歌创作上,杜牧与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他的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有《樊川文集》。

3.《过零丁洋》

文天祥(1236~1283年),初名云孙,字天祥,改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吉安(今江西县名)人。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年)考取进士第一名。历任湖南提刑,知赣州。恭帝德佑元年(1275年)元兵渡江,文天祥起兵勤王。临安危急,奉命至元营议和,因坚决抗争被扣留,后冒险脱逃,拥立益王赵罡,至福建募集将士,进兵江西,恢复州县多处。后兵败被俘至元大都,终以不屈被害。封信国公。作品有《文山先生全集》。

4.《水调歌头》

苏轼(1037~1101年)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嘉裿进士。因反对王安石新法,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谪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卒后追溢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苏东坡在政治上恪守传统礼法,但又有改革弊政的抱负,故在仕途上多经坎坷。他性格豪迈,诗词汪洋恣肆,清新豪健,开创豪放一派。苏东坡自称平生有三不如人的事情,即喝酒、下棋及唱曲子,但他的诗文、书、画却名垂后世。其文明朗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但也有些作品表现出保守的政治观点和消极情绪。词具豪放风格,对后代很有影响。擅长行、楷书,取法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并上溯晋、唐诸名家,而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能画竹,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诗文有《东坡全集》等。存世书迹有《答谢民师论文帖》、《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等。画迹有《竹石图》等。

5.《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1270~1329年),字希孟,号云庄,又称齐东野人。山东历城人。历任县尹、监察御史、礼部尚书、监察御史等职。以直言敢谏著称。至治元年(1321年),因上疏谏元夕放灯得罪辞官,隐居故乡。至顺二年(1331年),追封滨国公,谥文忠,后人尊称为张文忠公。作为元散曲中豪放派的主要作家,张养浩的散曲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成就。同时,在众多的散曲作家当中,他的作品又表现出很多与众不同的特质,展示着他复杂而微妙的心境,抒发他独到的感受。他的散曲集名《文庄休居自适小乐府》,现存小令一百六十一首,套曲两套。这些散曲大部分是在他辞官以后写的,一方面流露出他作为一个文人学士纵情山水、隐逸山林的内心渴望;另一方面又摆脱不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忧患意识和同情民生疾苦的宽大胸怀。如果把前者称之为悠闲,后者概括为感慨的话,那么他的作品正是在这两方面的矛盾和相互撞击中迸射出火花、闪耀着光彩的。两个方面相得益彰,形成了统一的境界。

四、文本链接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冬,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召还京城。途经扬州,与白居易相遇。在一次宴会上,白居易作《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一诗相赠,对刘禹锡二十余年流放的生涯深表同情。刘禹锡即兴写了这首诗回赠,诗中表现了奋发向上的昂扬情绪和不甘沉沦的乐观精神。“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是千古名句。

2.《赤壁》

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即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赤壁”为题,既交代了发现戟的地点,也点明了诗作所要评析的历史事件及地点。

3.《过零丁洋》

本诗是文天祥《指南录》中的一篇。约作于祥兴二年(公元1279年),文天祥被元军俘获的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之时。元军元帅张弘范一再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坚持抵抗的张世杰,他出示此诗以明志。学习本诗重在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4.《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是苏轼任密州(现在的山东诸城)太守时所作,这首词是古代咏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前人曾有论:“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它是千百年来人们传诵的名作。该词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此时,苏轼离京“游宦”已有五年,政治上的失意,又与胞弟七年未能团聚。丙辰(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即1076年)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作了这首词。

5.《山坡羊·潼关怀古》

“山坡羊”,散曲的曲调名。“潼关”,关名,在陕西省潼关县,形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这首小令是张养浩调任陕西行台中丞,赈济关中旱灾,赴任途中写的。作者通过怀古,表现了对百姓疾苦的同情和对历代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愤慨。

《潼关怀古》是张养浩晚年的代表作,也是元散曲中思想性、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名作。在他的散曲集《云庄乐府》中,以“山坡羊”曲牌写下的怀古之作有七题九首,其中尤以《潼关怀古》韵味最为沉郁,色彩最为浓重。

张养浩为官清廉,爱民如子。他隐居后,决意不再涉足仕途,但听说重召他是为了赈济陕西饥民,就不顾年事已高,毅然应命。他去陕西赈灾的过程中,亲睹人民的深重灾难,感慨叹喟,愤愤不平,遂散尽家财,尽心尽力去救灾,终因过分操劳而殉职。他死后,“关中之人,哀之如先父母”(《元史·张养浩传》)。《潼关怀古》便写于应召关中的途中。

五、整体感知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要求听清字音、节奏。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力求使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重音。

教师指导朗读:

①读准字音。这是朗诵的前提,本诗中注意“柯(kē)”的读音。

②把握节奏。节奏划分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按音乐划分,一种按意义划分。按音节划分,七言诗一般分四个音节,如“巴山/楚水/凄凉/地”、“怀旧/空吟/闻笛/赋”。按意义划分,则要先弄懂句子的意思,如“二十三年/弃置/身”。

③读出重音。所有的韵脚都应重读,关键词语要重读,以体现诗歌语言的音韵美。如“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3)学生练读。

(4)全班齐读。

2.《赤壁》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初步感知诗歌。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3)结合注释,把握诗歌的内容。

3.《过零丁洋》

(1)学生推选一位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范读这首诗。

(2)教师提示:注意把握重音。如“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应重读加点字。

(3)注意读出情感。全诗交织着忧国之痛和愿为国捐躯的满怀豪情,语调慷慨激昂。

(4)学生自读诗歌,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

六、课文精读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首联交代了什么?“凄凉地”和“弃置身”表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交代:贬地之荒僻,贬时之漫长。心情:痛苦而又孤寂。)

(2)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体会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

(特点:用典。现状:写回乡所见,人事俱非,今昔对比,恍如隔世。心情:面对此景诗人百感交集,不胜感慨。)

(3)颈联写的是什么意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境界?

(原意是表达对现实的愤慨:“沉舟”与“病树”自比遭贬;“千帆过”与“万木春”则比喻被贬后,新贵们仕途得意。但这两句诗在客观上包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充满了哲理,或可理解为诗人的心胸豁达。)

(4)结合标题,谈谈尾联的用意。

(回应题目,答谢友人并与之共勉,表现诗人虽遇挫折而意志不衰,表现了积极乐观的思想境界。)

2.《赤壁》

(1)为什么从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这“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战争。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会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做铺垫。)

(2)诗人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

(不以成败论英雄,诗人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碰巧遇到了东风,有很大的偶然性,如果没有那场东风,东吴很有可能会灭亡。)

(3)“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二乔”指代东吴的命运。诗人假设东吴败亡,不写山河破碎,生灵涂炭,而写二乔入魏供人驱使,不仅以小见大地说明战争之利害,而且极其耐人寻味。虽是史论,却赋予具体形象,可见诗人创作手段之高明。

(4)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5)前后各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

(前两句是叙事,后两句是议论。由叙事引发议论。)

3.《过零丁洋》

(1)这首七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哪两件大事?

(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步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已度过四年。)

(2)颔联的上下句有何联系?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山河破碎风飘絮”写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身世浮沉雨打萍”写个人命运如风吹雨打的浮萍,无所依托。这两句连用,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3)颈联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

(“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一指地名,二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惶恐滩头说惶恐”,追记过去,表示自己当时对艰难时局的忧惧不安;“零丁洋里叹零丁”慨叹眼前,说自己不幸战败,只身被俘,飘浮在零丁洋中,深感孤苦零丁。)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前三联抒写了国破家亡之痛,把悲愤艰危的气氛渲染到了极致,尾联笔锋一转,情绪由悲愤转为激昂,由压抑转为高亢。“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古往今来,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舍身取义,一片丹心将垂于史册,映照千古。这两句诗激昂慷慨,表明了诗人为国献身的自豪与无畏,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5)请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学生能谈多少谈多少,不宜作硬性要求。

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

(6)学生齐读诗歌,体会诗人的忧国之痛和愿死国难的豪情。

七、课外作业

1.诗词中常见用典。仔细阅读下列诗句,其中不含典故的一句是(  )

A.怀旧空吟闻笛赋

B.东风不与周郎便

C.自将磨洗认前朝

D.铜雀春深锁二乔

2.下列诗句中不含比喻的一句是(  )

A.山河破碎风飘絮

B.身世浮沉雨打萍

C.惶恐滩头说惶恐

D.留取丹心照汗青

3.对下列诗句翻译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辛苦遭逢起一经。译:由于熟读经书而考试得中,取得入仕功名,从此遭遇坎坷不平。

B.干戈寥落四周星。译:兵器不好使用,兵力单薄,在战斗中度过四年光景。

C.人生自古谁无死?译:自古以来,人生一世,谁能永存而不死亡呢?

D.留取丹心照汗青。译:留下一颗忧国忧民的赤诚之心,永远照耀在史册上。

4.用原文填空。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运用典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比喻在自然和社会发展中,没落的事物终被新事物所代替的诗句是______。

(2)《赤壁》中发出议论感慨借物兴感,假设评论赤壁之战胜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过零丁洋》中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写了个人和国家两件大事的一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诗句,回答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下列对诗中相关词语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酬”是酬答的意思,“二十三年”指白居易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九月被贬,到唐敬宗宝历二年(827年)被召回,前后近二十三年,“弃置”指被贬谪。

B.“闻笛赋”指晋朝的向秀所作的《思旧赋》,诗人用这个典故,是为了怀念被贬谪的朋友。

C.“烂柯人”指晋朝人王质。诗人用这个典故是表达人世沧桑之感。

D.“听君”中的“君”是指唐代诗人白居易,字乐天;“歌一曲”指白居易所作的《醉后赠刘二十八使君》。

(2)说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意思以及所蕴含的哲理(或新意)。

6.阅读下诗,回答问题。

过零丁洋

文天样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①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因科举而入仕途和起兵抗元。(  )

②颔联极写山河破碎,局势危急,就如同“风飘絮”、“雨打萍”一般。(  )

③颈联概写起兵抗元始末,诗人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

④尾联直抒胸臆,“谁无死”一句表达了诗人以死殉国的忠贞气节,“照汗青”一句表达了诗人的高尚情操。(  )

(2)千百年来,人们对文天祥以死殉国的壮举一直称赞有加。可今天也有少数人认为此举太不明智、太不聪明。他们的理由是:

蝼蚁尚且偷生,何况人乎?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良禽择佳木而栖,既然元胜,就应投降。

你同意这些人的观点吗?为什么?

答案

1.C 2.C 3.B 4.(1)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5.(1)A (2)沉没的船只旁边有成千上万的船只驶过,枯死的树木前头有千千万万树木欣欣向荣。事物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新生事物以其旺盛的生命力,必将取代旧事物。 6.(1)①√ ②× ③√ ④√ (2)不同意。理由略。(提示:应围绕不同意这一观点作答,谈理由可从正反两方面展开)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赤壁》和《过零丁洋》三首诗,其中抒发的有诗人乐观的思想境界,也有诗人豪爽的胸襟、逼人的英气,还有诗人的忧国之痛和为国献身的高尚情操。这节课,我们学习本课其他的两部作品,看看在这两部作品中作者向我们传递了怎样的情感。

二、整体感知

1.《水调歌头》

(1)教师播放《明月几时有》歌曲,多媒体配以优美的画面。

(2)教师配乐朗诵全词(选配古筝曲目《春江花月夜》),学生听读,初步感知诗意。

(3)教师展示朗读技巧,并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语速、重音。

(4)学生单人配乐朗读,学生评点,教师点拨。

(5)男生配乐读上阕,女生配乐读下阕。

2.《山坡羊·潼关怀古》

(1)播放课文配乐录音磁带,学生初步感知内容。

(2)自由朗读散曲,整体感知诗意,体会诗人的怀古之情。

(3)学生自读散曲,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三、课文精读

1.《水调歌头》

讨论学习词的上片。

(1)开篇疑问的作用何在?

(写出一位政治上失意、处境寂寞的哲人对宇宙人生的思考。)

(2)怎么理解“归”、“琼楼玉宇”、“不胜寒”这些词语?

(明写对月宫景况的想象,暗抒对朝廷内政治斗争氛围的感受。)

(3)怎么理解“何似在人间”中的“人间”?

(指密州,是双关,既与上天呼应,又与朝廷相对。)

(4)小结:上片写望月问天,抒发人生感慨。

讨论学习词的下片。

(5)怎么理解“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写月光的转移、衬出人间离别之苦,寄寓了怀念子由的手足深情。)

(6)怎么理解“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表达了作者开阔的胸怀。)

(7)最后一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态度?

(表现了诗人要与亲人共赏人间美景的祝愿,并表现出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8)理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阴藏晴出,这些事自古以来就难以两全。但愿我们岁岁平安,远隔千里,共对这明月互相祝福。)

(9)小结:对月怀人,抒写离合之情。

2.《山坡羊·潼关怀古》

(1)给这首曲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第一层(前三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第二层(中间四句),写作者途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感。第三层(后两句),总写作者的感慨。)

(2)学生讨论散曲的朗读基调,三个部分的语调、语速变化。

(全诗表达了诗人沉痛、愤慨之情,感情强烈、率直。写景部分从大处着笔,意境开阔,要读出雄浑气魄;抒情部分要表达“踌躇”、“伤心”情绪,语调沉郁,语速稍缓;议论部分是诗人怀古伤今,情感喷发,应读出悲愤难当的语气。)

(3)“如聚”、“如怒”描写了怎样的形象?

(“如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如怒”形容黄河之水汹涌澎湃。)

(4)“望西都,意踌躇”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写作者远望长安。曾几何时,长安是那样的辉煌,如今却一片荒凉,顿生悲凉伤感之情。)

(5)应怎样理解“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这是国家由盛到衰的真实写照。)

(6)为什么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一代王朝兴起,必大兴土木,建筑宫殿,劳民伤财,所以百姓——苦;一代王朝灭亡,首当其冲、深受其害的还是百姓——苦。)

四、探究升华

这两节课我们学习了五首诗歌,从体裁上看,有诗(律诗、绝句)、词、曲;从题材上看,有的抚今追昔,有的感时伤怀,有的思亲忧国;从艺术手法上看,情景相生,情理交融。它们好像在我们面前展开了一道五彩画廊,或沉郁豪放,或抑郁豪爽,或激昂慷慨,或乐观旷达,或深沉感慨。看着,读着,品着,我们似乎走进了时光隧道,走进那纷扰的历史中,与诗人们一同忧伤一同嗟叹。

让我们虔诚地接受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吧,“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们的诗情将会更加勃发,精神将更加饱满,前行的脚步将更加稳健。

五、文章脉络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首联:回首坎坷,经历抒发心头愤懑。

颔联:追忆旧时好友,感叹眼前境遇。

颈联:对比两类人物,展露诗人性格。

尾联:谢友赠诗酌酒,催人振作精神。

首联紧承白诗末联,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颔联运用了两个典故抒发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颈联蕴含哲理,包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尾联是点睛之笔,表现了诗人意志不衰、坚韧不拔的气概。

2.《赤壁》

前两句写兴感之由,后两句发议论感慨。

3.《过零丁洋》

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

颔联:写国家山河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

颈联: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怀念国家的心情;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

尾联: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

首联回顾自己一生的主要经历。颔联抒写国破家亡的悲哀。颈联具体概括自己的抗元经历,表现忧愤之情。尾联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4.《水调歌头》

上片:向自然、向宇宙提出种种疑问,以反映出对理想的追求、对真理的探索。

下片:转入对人间世界的描写,但仍紧紧扣住“月”字,表达了词人美好的愿望。

上片主要抒发自己对政治的感慨,叙述了他的身世之感和思想矛盾;下片抒发对兄弟的怀念之情。

5.《山坡羊·潼关怀古》全曲可分三层。

第一层(前三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

第二层(中间四句):写作者途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想。

第三层(后两句):写作者的感慨。

六、写作特点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1)结构巧妙,时间由过去到现在和未来,情调由低沉到高昂,发展极其自然。(2)诗中借用景物描写,创造出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人生哲理,做到景、情、理融为一体,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2.《赤壁》(1)以小见大,深刻警策。通过“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一富有形象性的诗句,想象了如果“东风不与周郎便”,曹操胜利后的骄恣和东吴失败后的屈辱。“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2)借物兴感。前两句写兴感之由,后两句发议论感慨。以假设之辞,从侧面落笔,出奇立异,耐人寻味。(3)立意新奇。本诗蕴含的深刻哲理是:偶然的机遇对历史变迁的重大影响。

3.《过零丁洋》(1)笔走龙蛇,纵横驰骋。诗只八句,但却概括了作者一生的重大事件。(2)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熔叙事和抒情言志为一炉。(3)直抒胸臆,毫无矫饰;慷慨悲凉,感人至深。

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1)步步设疑:问天、问月、问人生。(2)把“天”和“月”人格化,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丽的境界。(3)寓哲理于抒情之中。

5.《山坡羊·潼关怀古》(1)以动写静,赋予物以波涛汹涌的气势。(2)情景交融,情由景生。小令结构严谨,层次清晰,形象鲜明,气势雄浑,立意深远。读罢小令仿佛使人看到诗人遥望长安,凭古吊今,关心人民疾苦的形象。不管是从思想性,还是从艺术性来看,都是元代散曲中的精品。

七、同步阅读

送远吟

孟 郊

河水昏复晨,河边相送频。

离杯有泪饮,别柳无枝春。

一笑忽然敛,万愁俄已新。

东波与西日,不惜远行人。

初 秋

孟浩然

不觉初秋夜渐长,清风习习重凄凉。

炎炎暑退茅斋静,阶下丛莎看露光。

秋 词

刘禹锡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知秋色使人狂。

江南怀古

杜 牧

车书混一业无穷,井邑山川今古同。

戊辰年向金陵过,惆怅闲吟忆庾公。

赤壁怀古

崔涂

汉室河山鼎势分,勤王谁肯顾元勋。

不知征伐由天子,唯许英雄共使君。

江上战余陵是谷,渡头春在草连云。

分明胜数无寻处,空听渔歌到夕曛。

浣溪沙

苏 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八、板书设计

九、课外作业

1.选出下面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A.烂柯(kē) 酬乐天(chóu) 折戟(jī)

B.干戈(gē) 认前朝(cháo) 宫阙(què)

C.琼楼(qióng) 贬谪(zhāi) 零丁(dīng)

D.婵娟(chán) 踌躇(chǔ) 绮户(qǐ)

2.选出下面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巴山楚水萋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B.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

C.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平。

D.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3.选出下面朗读节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B.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C.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D.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4.选出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酬乐天(以诗答谢)

 长精神(振作)

 自将磨洗(将要)

B.折戟(古代兵器)

 铁未销(销蚀)

 叹零丁(孤苦无依)

C.丹心(比喻忠心)

 不胜寒(承受、经受)

 干戈寥落(指代战争)

D.经行处(经过)

 共婵娟(指月亮)

 照汗青(指史册)

5.填空。

(1)________________,暂凭杯酒长精神。

(2)《酬乐天扬州逢席上见赠》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过零丁洋》中比喻飘摇不定的南宋朝廷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

(4)《水调歌头》中写出词人矛盾心理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

(5)《山坡羊·潼关怀古》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6.说出你对下面名句的理解。

(1)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7.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给下列几句划分节奏。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2)“起舞弄清影”中的“弄”字用得极妙,妙在何处?

(3)谢庄的《月赋》中有“隔千里兮共明月”的诗句,与本词中的最后一句意思相近,但在意境上不尽相同,试分析。

8.选出对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A.《山坡羊·潼关怀古》是一首元代散曲,“山坡羊”是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曲的标题。

B.“山河表里潼关路”这句勾画出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的特点。

C.曲中的“聚”字赋予静止的峰峦以动感,“怒”字则生动地表现出波涛汹涌澎湃的情态。

D.作者在曲中表达出深深的伤感悲愤之情,他伤感悲愤的最主要原因是“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答案

1.B 2.D 3.B 4.A 5.(1)今日听君歌一曲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3)山河破碎风飘絮 (4)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5)望西都,意踌躇 6.(1)“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中的“大乔”是东吴前国主孙策的夫人。当时国主孙权的亲嫂,“小乔”则是正在带领东吴全部水陆兵马和曹操决一死战的军事统帅周瑜的夫人。她们虽与这次战役并无关系,但是她们的身份和地位,代表着东吴作为一个独立政治实体的尊严。东吴不亡,她们决不可能归于曹操;连她们都受到凌辱,则东吴社稷和生灵的遭遇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诗人用“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样一句诗想象了假如“东风不与周郎便”,那么东吴必定要承受曹操的骄恣和失败后的屈辱。 (2)作者在问天、问月、问人生后,归根结底是问人生。寓哲理于抒情之中,此句道出了千载离人之心。把它变成美好的愿望:只希望人人平安,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享受这美好的月光。 7.(1)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2)“弄”是“做出”的意思,表明舞姿的不断变化,使人想象到舞姿的美妙。 (3)前者是“无我之境”,客观描绘相隔千里的人共享月光的美好情景;后者是“有我之境”,主观表达希望年年平安、共享月光的美好愿望。 8.D

教学反思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名篇佳作卷帙浩繁,在中华文明中蔚为大观。今天教学的《诗词曲五首》,都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篇。学生通过学习和吟诵,领会了诗歌的优美意境,接受了文化熏陶,提高了文化品位。

教学时,在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品读、鉴赏这五首诗词曲。品读时,要求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味,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读出诗人所表达的内在感情。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无限辛酸、愤懑不平以及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赤壁》中流露出的抑郁不平之气;《过零丁洋》中的忧国之痛和舍生取义的满怀豪情;《水调歌头》中的缠绵悱恻与乐观豁达;《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对国计民生的忧虑等感情因素,都应准确把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