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蒲柳人家(节选)

蒲柳人家(节选)

时间:2023-02-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今天,我们学习刘绍棠的《蒲柳人家》就是一篇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有着独特风格的乡土作品。他的《蒲柳人家》获首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二等奖,《蛾眉》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蒲柳人家》是当代作家刘绍棠的代表作,发表于1980年,曾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引起当时文坛的广泛关注,并获首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小说人物众多,但主线情节并不复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刘绍棠及其充满浓郁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的乡土文学创作。

2.了解20世纪30年代京东北运河岸上农村的世态人情与精神风貌。

过程与方法

1.欣赏文中刻画的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

2.体会小说中精彩的肖像、动作和语言描写,揣摩语言运用的高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小说人物的美好品德和高尚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趣味。

重点难点

重点

1.诵读,体会小说高妙的语言运用。

2.把握人物性格,领会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

难点

理解小说所具有的民族作风和民族气质。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小说语言活泼伶俐、凝练而富有动感、充满乡土气息。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仔细体会,精彩的语句和段落还可作背诵要求,使学生能深入领悟小说语言运用。

2.研讨探究法,用于对人物性格和艺术表现手法的分析。鼓励学生结合阅读经验,研讨交流,以感悟小说的独特魅力。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京东北运河风情图片。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基本过程

一、 预习检查

1.生字注音。

烟囱(cōng)  梆(bāng)他 纤(qiàn)夫

腌臜(ā zā)隐匿(nì)勒(lè)令

戏谑(xuè)荣膺(yīng)断壁残垣(yuán)

蓬蒿(hāo)作揖(yī)礼聘(pìn)

嘬(zuō)着嘴唇剜(wān)肉捎(shào)马子

抡(lūn)圆筵(yán)席害臊(sào)

2.词语解释。

白瞪:翻白眼,表示轻蔑、厌恶。

妙手回春:称赞医生医术高明,一下子就能把垂危的病人治好。

老生儿:高龄父母所生的儿子。

到了儿:到最后,最终。

熏陶:长期接触的人对生活习惯思想行为等产生好的影响。

一脑门子官司:形容心中含着怒气,不满的情绪流露在脸上。

戏谑:用有趣的引人发笑的话开玩笑。

荣膺:光荣地获得。

不耻下问:不以向地位、学识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可耻。

咬文嚼字:过分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如坐针毡:形容心声不宁。

芒刺在背:形容坐立不安,像芒和刺扎在背上一样。

腻歪:厌恶,厌烦。

望眼欲穿:形容盼望殷切。

二、新课导入

同学们,阅读古典小说《水浒传》,其中那些侠肝义胆、疾恶如仇的英雄人物令人荡气回肠,比如“及时雨”宋江、“黑旋风”李逵、“一丈青”扈三娘。今天,我们学习刘绍棠的《蒲柳人家》就是一篇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有着独特风格的乡土作品。让我们一起走近刘绍棠,走近他笔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三、作者简介

刘绍棠(1936~1997年),当代作家。河北通县(今北京市通州区)人。1949年读中学时开始发表短篇小说。1951年到河北文联工作半年,阅读了大量文学名著,深受孙犁作品熏染。翌年发表成名作、短篇小说《青枝绿叶》,并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195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57年发表小说《田野落霞》、《西苑草》及一些论文,被错划为“右派”,1979年平反。曾任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委员、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中国乡土小说》丛刊主编等职。他创作的大量作品中有《青枝绿叶》、《山楂村的歌声》、《中秋节》、《峨眉》等短篇小说集,《运河的桨声》、《蒲柳人家》、《瓜棚柳巷》、《荇水荷风》、《小荷才露尖尖角》等中篇小说,《春草》、《地火》、《狼烟》、《京门脸子》、《豆棚瓜架雨如丝》等长篇小说,《我与乡土文学》、《我的创作生涯》等散文短论集,以及《刘绍棠文集——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12卷。他的《蒲柳人家》获首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二等奖,

《蛾眉》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的作品格调清新淳朴,文笔通俗晓畅,描写从容自然,结构简洁完整,乡土色彩浓郁。

四、文本链接

1.背景材料。

《蒲柳人家》是当代作家刘绍棠的代表作,发表于1980年,曾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引起当时文坛的广泛关注,并获首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小说人物众多,但主线情节并不复杂。故事背景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花鞋杜四家的童养媳望日莲与周擒相爱,可阴险邪恶的杜四夫妇另有打算。半路又杀出巡警麻雷子,勾结杜四,要把望日莲卖给董太师做小,并要以“抗日”的罪名把周擒抓走。于是,矛盾激化,以何大学问、一丈青大娘、柳罐斗、吉老秤等为首的父老乡亲一齐出面,挫败麻、杜阴谋、擒、莲顺利完婚。全篇小说共分12节,记述了运河边十来个乡间人物的逸闻趣事,表现了他们的多情重义、锄奸助良、扶危济困的美德。本文节选的是小说的前两节。这两节浓墨重彩描写了书中三个主要人物:六岁男孩何满子、奶奶一丈青大娘和爷爷何大学问。

2.为粗手大脚的爹娘画像(刘绍棠)

我在阔别文坛22年,重新恢复创作权利,第一次出席北京文艺界聚会的讲话中宣告:“我要一生一世讴歌生我养我的劳动人民。”并且仍然要保持我的“田园牧歌”风格。1979年我创作和发表的《芳草满天涯》等八个短篇小说,便是将这个诺言化为行动的作品。1979年底,面对当时五光十色的文学主张和创作现象,我总结自己的得失,认识自己的短长,选择今后的道路,决定致力乡土文学的创作。

乡土文学这个词儿,我最早见于鲁迅先生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言》中,而不是像某位理论家责难我是从台湾趸来的。但是,我并没有现成的乡土文学创作理论可循。我的学识和兴趣,也难以研究出一套理论来。因此,我只是满怀感恩、孝敬,为粗手大脚的爹娘——哺育、爱护、救助我的乡亲父老画像的心情,踏上这条虽然前人早已开端,却又久已荒芜的道路的。

《蒲柳人家》是我迈出的第一步。

近两年来,我创作和发表的十三部中篇小说中,自以为《蒲柳人家》、《渔火》(已收入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刘绍棠中篇小说集》)、《瓜棚柳巷》(《当代》文学丛刊1981年第3期)、《花街》(《十月》文学丛刊1981年第4期》)、《草莽》(《新苑》文学丛刊1981年第3期)、《水龙吟》(《科尔沁文学》1981年连载)、《荇水荷风》(《长江》文学丛刊1982年第1期)等七部,可算乡土文学之作。而发表在《北疆》文学丛刊1981年创刊号上的中篇小说《鱼菱风景》,则是运用乡土文学的艺术手段,表现农村现实生活题材的试作。

《蒲柳人家》等7部中篇小说,写的都是20世纪30年代中期京东北运河岸上农村的历史和风土人情。

我从自己的乡土文学创作实践中,得出了自己对乡土文学的认识,即:坚持文学的党性原则和社会主义性质,坚持现实主义,继承和发展民族风格,保持和发扬强烈的中国气派和浓郁的地方特色,描写农村的风土人情与农民的历史和时代命运。这当然不是乡土文学创作的“成龙配套”的理论,还有待于真正的理论家的科学总结与概括。

有人说,我提倡乡土文学,而对其他文学创作品种采取排他主义。这是误解。有关乡土文学创作问题,我曾零零碎碎发表过不少短文,述说自己的看法和想法,毫无废黜百家、唯我独尊之意。因为,我读过文学史,古今中外没有任何一个文学流派,能够削平群雄,一统天下。牡丹虽然贵为花中之王,也不能扼制百花齐放;何况乡土文学不过野花而已,更不可能在文坛的百花园中取缔其他的奇花异卉。

进行乡土文学创作,必须深入生活,从生活出发,热爱和熟悉劳动人民,热爱和熟悉家乡的土地、风习和一草一木。我在《蒲柳人家》等7部中篇小说中所描写的劳动人民,各自都有生活的原型,在我的童年、少年、青年、中年时代有恩于我,对我怀有深情。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已先后作古,因而,我更加怀念和感激他们,也就文思潮涌,写个不止。现在,我准备告一段落,是因为我想进行一次总结,将来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写一部人物比较多些,生活画面比较丰富多采,篇幅比较长一点的作品。同时,也因为农村现实生活题材强烈地激励着我,文思的潮头向这方面奔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纠正了农村政策的“左倾”错误,落实两项决策,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与家乡父老兄弟姐妹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不但亲眼目睹生产在发展,产量在提高,农民的日子在一年年富起来,而且深切感受到农民的精神面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风尚和家庭生活,都出现了令人喜悦的新气象。家乡大地上的新的风土人情,为我的乡土文学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我并不想在反映农村现实生活题材的作品中图解政策或粉饰太平,而是要以饱蘸色彩的笔写人,写人情,写富起来的农村风光。还是搞田园牧歌和乡土风俗画,但却是现实生活的田园牧歌和乡土风俗画。深入到农村中去,深入到农民中去,便会发现,人情和风景,都美不胜收。但是,如果脱离生活,脱离群众,脱离实际,鼻梁上又架着左视或右视眼镜,便只能“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人家娶媳妇你吊孝。

因为是创作,所以每写一篇小说都是重新开创,没有一整套的经验可以照搬套用;否则,下一篇只不过是上一篇的复制品。因此,我面临着许多想到和想不到的难题,有待于通过创作实践进行解决。

我仍然是为粗手大脚的爹娘画像,但是粗手大脚的爹娘已经眉梢生喜,面带春风,目光中充满了希望,因此,我的作画必须具有新意和亮色,否则便会失真,歪曲劳动人民的形象。

《鱼菱风景》是我跨出的新一步,我将沿着这个方向,奋然前行。

1981年9月

五、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知文意,疏解字词。

2.教师讲解课题:“蒲柳人家”,只用蒲草和柳树枝搭起来的人家,这里代指普通贫苦人家。全篇12节,本文节选的是小说的前两节。自由朗读,模仿章回体小说的形式给文章拟小标题。

3.感知内容,自拟标题。

第一节:何满子被栓葡萄架、

一丈青迷信绣肚兜、

一丈青大闹运河滩、

一丈青妙手救病人、

一丈青百般疼孙子

第二节:何大学问威震古北口、

何大学问仗义古热肠、

何大学问请师教孙子、

何大学问怒拴何满子

4.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文章的主要的线索是怎样的?

(本文主要有三个人物:何满子、奶奶一丈青大娘和爷爷何大学问。其中何满子是贯穿文章始终的线索人物,奶奶一丈青大娘和爷爷何大学问则成为本文的主要描写对象。)

5.在这几个人物中,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请用“我喜欢________(填人物),因为______”这样的句式说一说。

六、课文精读

1.在这篇课文中,何满子的奶奶为什么号称“一丈青大娘”?

(奶奶一丈青大娘个高脚大,身强体健;性格豪爽、波辣大胆、刚直不阿,爱打抱不平,这种女中豪杰的形象,与《水浒传》中著名的女将一丈青扈三娘颇为神似,所以得名。)

2.第一部分最能表现一丈青大娘性格的是什么事情?分析一下作者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来表现一丈青大娘的性格的。

(一丈青大娘大闹运河滩。作者运用了外貌描写(如“大高个儿,一双大脚,青铜肤色”);动作描写(如“挽了挽袖口,手腕子上露出两只叮叮当当响的黄铜镯子,一阵风冲下河坡,阻挡在这几个纤夫的面前,手戳着他们的鼻子”,“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语言描写(如“不能叫你们腌攒了我们大姑娘小媳妇的眼睛!”);神态描写(如“一丈青大娘火了起来”,“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除以上正面描写外,小说还运用了侧面描写,通过纤夫无力招架的狼狈形态来反衬一丈青大娘的刚直不阿、疾恶如仇、威武勇猛。)

3.为什么爷爷号称“何大学问”?

(爷爷的外号带有戏谑的性质。他貌似关公,脾气性格也像关老爷一样,侠肝义胆、仗义轻财、慷慨豁达、爱打抱不平、甘为朋友两肋插刀。同时善于讲故事,想象力丰富,编起故事来生动曲折,引人入胜,因此得了个“何大学问”的外号。)

4.自从爷爷被尊称为何大学问以后,他在学问上下了哪些功夫?由此说明了什么?

(看书念书、不耻下问、咬文嚼字、拜祭文庙、自我反思、为孙请师。这表现出他对文明进步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那个时代渴求知识而不得的贫苦百姓的心声。)

5.小说中写到了哪些人物?他们各有什么性格特征?

(一丈青大娘:波辣大胆、刚直不阿、性格豪爽、口苦心甜、热情正直、淳厚朴实。何大学问:侠肝义胆、仗义轻财、慷慨豁达、好戴高帽。何满子:机灵顽皮、纯真稚气。)

6.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本文没有平铺直叙地去介绍人物,而是以何满子为线索,其中又插入了一些关于奶奶一丈青大娘和爷爷何大学问的介绍,使本文读来生动有趣,同时也体现了浓郁的地方特色。)

7.揣摩品味独具魅力的小说语言。

(小说的语言运用非常有特色。在叙述故事描写人物时,一方面,作者采用了活灵活现的民间口语与俗语,并加以提炼,形成一种活波伶俐、凝练而富有动感、乡土气息的语言。写天气之热,“热得像天上下火”;写一丈青大娘溺爱孙子,“要天上的星星,奶奶也赶快搬梯子去摘”,“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形象生动而又准确传神。另一方面,作者又继承了说唱艺术的特点,讲究押韵和对偶,用词造句文白相间,读来抑扬顿挫,很有节奏感。如:“何满子的爷爷,名讳已不可考。但是,如果提起他的外号,北运河两岸,古北口内外,在卖力气走江湖的人们中间,那可真是叫得山响。”句中“名讳”是书面语,“叫得山响”是民间口语,二者结合给小说增添了幽默谈谐色彩。)

8.体会小说浓郁的乡土气息。

(小说《蒲柳人家》真切地再现了20世纪30年代京东北运河一带农村的人情世态、生活风习,确如一幅风俗画,情致别有特色。如何满子的光葫芦头木梳背儿,大红肚兜、长命锁;洗三百家衣,何大学问的走西口等都别具魅力,历历如绘。)

9.《蒲柳人家》是刘绍棠独具风格的乡土文学的代表作。你认为它的民族风格和民族气质体现在哪些方面?

(小说的民族气派和民族作风,主要体现在:

首先,从人物形象来说,小说的人物具有中华民族独有的性格特点和传统美德。这从“一丈青大娘”的外号、爷爷何大学问“一副关公相貌”乃至为人做事的方式上,都显示了作品的民族本色。

其次,在艺术上,小说不仅情节富有传奇色彩,而且塑造人物性格时也多借鉴中国古典小说和民间说唱艺术的表现手法。小说中如一丈青大娘大闹运河滩、何大学问威震古北口等传奇笔墨正是典型的古典传统的继承。另外,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也是民族的。小说的结构得《水浒传》神韵,即前几节分别介绍一位人物,最后由望日莲的故事将人物串联一起。再如多用语言和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用外号概括人物性格特点等,也正是我国古典小说和说唱艺术常见的表现手法。

总之,小说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是我国古典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七、探究升华

《蒲柳人家》是刘绍棠“在自己最熟悉的乡土地上”打出的一口“深井”。教材虽是节选部分,我们亦可从中领略运河两岸二百八十里的蒲柳风光,这里有芦苇深处的莺啭燕啼、河汊纵横的光影水声,有篱笆上喇叭花挂着露珠的泥棚草舍,有洒脱粗犷、故意撒野的纤夫,有多情重义、爽朗豪放的好汉。这里地近京华,交通便利,农民并不困守土地。撑船摆渡,游方走马,卖艺保镖,啥活都干。作品让我们呼吸到瓜棚豆地的泥土气息,见识到三教九流各色人等的生活习性。

正是丰富深厚的民族传统和浓郁的水乡风情,孕育了刘绍棠别具一格的乡土文学。“我要一生一世讴歌生我养我的劳动人民”(刘绍棠语),这满怀的率真之情,恰是我们解读乡土创作情感的一把钥匙。透过小说的渲染,我们解读人物,更能谙透那曾经鲜活的社会生活,而这社会生活,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乃至将来,它的底色都是鲜亮的,只要我们用心去品读。

八、文章脉络

本文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14自然段):刻画了一丈青大娘个高脚大、身强体健、性格豪爽、爱打抱不平的女中豪杰形象。

第二部分(第15~35自然段):写何大学问的侠肝义胆、仗义轻财、慷慨豁达以及他爱说点大话、爱讲排场等弱点。

九、写作特点

1.鲜明的民族风格。

首先,从人物形象上来说,这篇小说的人物具有中华民族独有的性格特点和传统美德,他们身上那种侠肝义胆、仗义疏财、疾恶如仇、扶危济困的品格,正是我们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财富,是《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古典小说宣扬和传承的价值追求。这可以从“一丈青大娘”的外号和何大学问“一副关公相貌”中看出来,也从他们为人做事的方式上感悟到。对这种人物品德的褒扬,正显示了作品的民族特色。其民间说唱艺术的表现手法。无论是小说情节的设置,还是通过语言、行动塑造人物的方法,都继承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传统小说民族样式。

2.独具特色的语言运用。

这篇小说的语言既有口语的生动活泼、准确传神,又经过作家的精心提炼,同时继承了说唱文学语言的押韵和爽脆,读来朗朗上口,充满乡土气息。如用“热得像天上下火”写天气炎热,用“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写一丈青大娘溺爱孙子,都非常生动传神。文中大量生动的比喻,都源自作品表达的内容;大量整齐的短句,读来干脆利落。如写一丈青大娘的善骂:“一丈青大娘骂人,就像雨打芭蕉,长短句,四六体,鼓点似的骂一天,一气呵成,也不倒嗓子。”

十、同步阅读

多吃了几斤盐

刘绍棠

从1949年发表第一篇习作到现在,我的创作生涯整整齐齐40年了。虽然整整齐齐,却不是满满当当。40年中有22年“不务正业”,一半以上时间蛰居田园,在家乡苟全性命。如果不是熬到1979年的出头之日,到死不过在北运河边修地球,也就没有我这10年的30本书了。

建国40年的酸、甜、苦、辣,在我的作品中留下不可磨灭的深刻痕迹。因此,我对蛀蚀党和国家肌体的各种腐败现象深恶痛绝,慷慨陈辞。但是,我也不愿看到社会发生动乱。我的大好青春,在种种动荡中虚耗一空,损失不可挽回,缺憾难以弥补。现在我五十有三,重病之后虽然“活”着,却已算不得‘很在”。余年无多,尚有可为;不想挥时如土,“乱扔”岁月。

我不敢教训别人,但是教训我的儿女毫不嘴怯,虽然他们中间有洋牌博士和国产硕士,我开口头一句十有八九是:“你们懂什么?”

是的,他们不但没有吃过我那么多盐,也没有受过我那么多罪,更没有见过我曾亲历目睹的那么多真、善、美和假、恶、丑。对于脱离实际空谈,我的乡亲们一言以蔽之:“没有一句过日子的话。”我常拿村夫野老的这句大实话告诫我的儿女,说话办事一定要脚踏实地。

我的女儿、女婿带着他们的孩子到美国的大学工作和念学位,临走问我有何呀咐。我只说了三句话:“把书念好,不参加那边非学术性活动,到时候回国。”他们在美国住上了花园楼房,买上了自备汽车,吃穿都很丰富,但是在来信中却说他们只不过是人家的康价智力劳工,不具有在国内的价值和社会地位。我给他们回信,说‘梁园虽好,终非久留之地’,此之谓也。”

大洋彼岸,数万里外,儿大不由爷;我这个寸步难行的老子,更无法遥控。然而,他们每次来信,满篇都是想念父母和祖国的话,表示拿到博士学位以后,一天也不耽搁,马上启程回国,只是我对那八岁的小外孙女,在美国的幼儿园里住得有点乐不思蜀。

我对小外孙女十分放心,深信不疑。因为,她临行前向我告别时说:“姥爷想我就打电话,我马上坐飞机回来。”又说:“等我回来就长大了,天天搀着姥爷走路。”

十一、板书设计

十二、课外作业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

A.烟囱(cōng)  蓬蒿(hāo)  到了(liǎo)儿

B.勒(lè)令  隐匿(nì)  坍(tān)塌

C.戏谑(xuè)  害臊(sào)  荣膺(yīng)

D.剜肉(wǎn)  礼聘(pìn)  驿(yì)道

2.选词填空。

(1)一丈青大娘的这一声________,他们只当耳旁风。(斥责 辱骂 断喝)

(2)一阵风_______河坡,阻挡在这几个纤夫的面前。(奔下 冲下 跑出)

(3)何满子的爷爷,________已不可考。(姓名 名讳 大号)

3.阅读短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别让委屈再版

陈之藩

记得在小学的时候、每星期有作文课。国文教师除了在作文卷上有批语外,还把全班的作文排好了名次,当堂唱名发还。如名次排在后面,显得非常难堪,于是大家对作文都很努力。我本来就喜欢作文,再加上努力,所以作文发还时,常是名字在前几名之中。

一次作文,题目是“北风”还是“春风”我已记不清了,作完后自己很得意。当时觉得下星期发还时,我一定是在前几名之中。没有想到,不仅前几名没有我,甚至中间也没有,而是排在最后一个。我根本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下了课,去问国文老师,老师说:“这不像你这个小学生作的,一定是抄自什么杂志上的。”我惊讶得不得了。我说:“确实是我作的。”老师说:“你不可能作这么好。你是抄的。你如果说你不是抄的,拿出证明来!”我反杭也无从反杭起,委屈地哭了一场。

小时候的多少事情,现在几乎都忘了,惟独这次所受的委屈,总是记得清清楚楚。

事情竟然无独有偶,我在大学三年级时,又出现了一次类似的事。那是考交流电路的课,有一道最低还是最高功率的问题,教授所讲过的是用微积分求最大或最小的方法。我在考试时,嫌那个方法麻烦,竟异想天开地用几何作圆,想利用切线的关系,找出答案来。那一次考试,我又是很得意,却没有想到这一题竟然得了零分。教授说我不会微积分;而这个几何方法呢,一定是从别处抄来的。于是我在小学所受的委屈再版了一次。

时光流水似地逝去,我在美国当了教授,又遇到一次类似的事,不过我扮演的不是学生,而是教师的角色。

有一个美国学生提交一篇学期论文,当做期末考试。我翻来覆去地看他这篇论文,发现不仅风格清新,而且创新满纸,令人不能相信是一个大学生所作。

我很自然地怀疑他是从什么地方抄来的。问题就这么极端:如果是抄来的,只有给不及格;如果不是抄来的,那就太好了。我到图书馆查了两天最新到的期刊,看看有无类似的东西却不得要领。于是请教一位同事,问他该怎么办。

我这位同事对我提出的问题,倒显得有些惊异。他说:“如果你不能查出你的学生是抄来的,你就不能说他是抄来的。你的学生并没有义务去证明他不是抄来的,这是罗马法的精神。文明与野蛮的分际,就在这么细微的差别上。我觉得这是常识,你却觉得这是个问题,好奇怪!”我不禁一怔:幸亏同事提醒,否则,那种委屈又会再版。

听了这一番教训后,我倒没什么惭愧的感觉,而是想起中国文化中好多好多莫须有与想当然的故事。

(1)本文写了三件事。请任选一件事,用一句话简要概括其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围绕中心选取了三个“类似的事”作为材料,三个材料的“类似”点是: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件事中,“于是我在小学所受的委屈再版了一次。”这里,“再版”一词的意思是:_________。

(4)第三件事中,当了教授的“我”对学生作业(论文)的处理是很慎重的,这从哪些地方可看出来?

(5)在如何看待学生作业的问题上,国外那位同事的认识是很高的。他是从什么高度来谈论的?

(6)你受到过与“我”做学生时类似的委屈吗?如果受到过,请谈谈你当时的感受和后来的认识;如果没有,请给老师们提一两点与此有关的建议。

4.阅读下列短文,回答问题。

人生的另一种财富

①我是在贫穷和耻辱中长大的。父亲是一位蹬三轮车的,他每天蹬车送我上学。这令我的同学羡慕不已,他们说你爸妈真疼你,天天雇车送你上学。同学的话提醒了我,如果他们知道送我上学的不是家里雇的,而是我的父亲,他们又该如何议论呢?我一下子被一种耻辱感击垮了。从此,我再也不让父亲送到校门口,在离校门口很远的地方就偷偷下了车。

②我的母亲四处打工,为我攒钱,她坚信,我能考上大学。从我上学开始,每次学校公布成绩的日子就成了我们约定的节日。那天我们会吃上一顿红烧肉,以示庆祝。在我的印象里,红烧肉是最好吃的东西。没想到大学里的一次红烧肉,却给我留下了难以抹去的耻辱记忆。

③到上大学的时候,母亲被巨大的学费数额吓坏了,她拿出了全部的积蓄,也仅够我一个学期的费用。我只好向学校提出了特困助学申请。

④上学没几天,全班都知道了我是特困生,因为我被安排住在便宜而破旧的老楼里。与众不同的我成他们着重注意的人。他们用好奇和怜悯的眼光看我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上学一年多,前后左右惊异的目光,让我如万骨穿心。我经常找一个角落,狼吞虎咽地噎进去一个没有菜的馒头。我用读书来消解难熬的孤独。书是不挑人的,它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个打开它的人。但有一个奢侈的行为我却一直不肯放弃,那是每月一次和中学几个好朋友的网上聊天,它给了我孤独的生活以极大的安慰。有一次我在网吧遇上了一个同班同学,他当时惊诧极了。再有就是我在大学里过第一个生日时,我奢侈地买了一份红烧肉……

⑤后来就到了让我终生难忘的那个耻辱的日子。那是一次团活动,大家讨论帮助特困学生的事。有同学当时就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们说,特困生应该得到我们的帮助,可我们班有的特困生还上网吧、吃红烧肉……我无地自容。我这才发现,贫穷不在于它本身,更大程度上是对人的精神折磨。我无法忍受这种种打入另类的感觉。

⑥当帮助变成了一种施舍,我宁愿不要。我在忍受现实还是退学之间犹豫了很久。我想起了父亲的后背,我想起了母亲在我接到的录取通知书时四处奔走相告的情景,我想起了当时自己的决心……我忽然感到,我无权选择放弃。贫穷本身不是罪过,因贫穷而放弃了自己生存的尊严,这才是罪过。

⑦第二天是写作课,老师的作业是“感受你生活中的爱”。许多同学充满激情地念起了自己的作文,他们感激父母为他们带来的幸福,为他们创造的条件……老师不作一声,直到最后,才失望地问:“还有没有同学要说?”我举起了手,讲了父亲的后背,冬天落在上面的雪和夏天流着的汗,我讲了母亲为我攒钱的情景。我讲了小时候吃苹果,父母把苹果细细地削掉了皮,一口一口地喂我吃,而削下的苹果皮,他们却谦让着,谁也不吃,最后,母亲又用它给我煮了苹果水。我说我很庆幸,贫穷只让我们生活更艰难些,但它却不能剥夺我们爱的权利,我感谢父母的爱。我为小时候对父亲的伤害而忏悔……

⑧教室里响起一片抽泣的声音。

⑨下课时老师对我说,我非常感谢你,你比我更清楚地告诉了大家,什么是爱的真谛和尊严的意义。

⑩从那时起,我走出了耻辱,我用一种正常而不是自卑的心态与同学们相处了。我不再为只有一个馒头的午饭而难为情了,我能坦然地穿着陈旧的衣服走在青春靓丽时尚流行的校园里,在那一个假期到来的时候,我给父母写了一封信……

(1)阅读全文,回答“人生的另一种财富”是什么?

(2)文章第④段加点词“噎”用得好,好在哪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第④段,请简要回答“我”为什么要上网吧聊天?

(4)请写出文中你最欣赏的一句话,并谈谈理由。

(5)仔细阅读文章的最后一段,假如你是文中的“我”,会在给父母的信中写些什么内容?(只写信的要点)

答案

1.D

2.(1)断喝 (2)冲下 (3)名讳

3.(1)第一件:我读小学时写了一篇很得意的作文,老师说我是抄的,我委屈地哭了。第二件:我读大学时用几何作图法解答求功率问题的考题,教授说我不懂微积分,是抄的。第三件:我当教授时怀疑学生的一篇好论文是抄的,于是查资料并请教同事,寻求解决办法。

(2)老师怀疑学生的创新能力(或答:老师怀疑学生的作业。可答:怀疑学生)

(3)某种现象再次发生

(4)翻来覆去地看学生的论文,到图书馆去查资料;向同事请教处理办法。

(5)从罗马法精神的高度(或答:从文明与野蛮的分际的高度。或答:从法律的高度。)

(6)无固定答案,谈感受或提建议要真切可行。

4.(1)贫穷和耻辱是人生的另一种财富。

(2)“噎”字形象地写出了“我”吃没菜的馒头,怕同学看见,饿得“狼吞虎咽”却又难以咽下时的难受样子。

(3)因为网上聊天给了“我”孤独的生活以极大的安慰。

(4)例如句子:贫穷本身不是罪过,因贫穷而放弃了自己生存的尊严,这才是罪过。

理由: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我们没有理由选择放弃,无视和放弃生命是一种罪过:父母和家庭的贫穷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它不是自己的罪过;假如自己选择放弃生存,那是对家庭和社会的不负责任,就一种罪过了;再说父母和家庭是不能选择的,但生活是可以改变的,选择了放弃就等于放弃了改变的机会。

(5)例如:告诉到家时间;

让父亲蹬三轮来接;

告诉父母自己在学校的情况;

向父母道歉;

表明自己对未来生活的积极态度;

假期不准备回家(或迟几天回家),去打工或当家教等。

教学反思

1.根据小说的特点,不强求面面俱到,选取人物形象和语言品味作为重点,启发学生对全文的理解。

2.充分尊重学生,以学生的体验来解读。

3.通过拟写小标题的形式锻炼学生把握内容、概括情节的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