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杰克·伦敦的人生及创作经历。
2.把握小说富有传奇色彩的情节结构。
过程与方法
1.体会小说细腻的心理描写和逼真的细节描写。
2.领会主人公的精神魅力及其象征意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小说主人公坚韧顽强、不畏艰险的性格特征,培养敬畏生命、热爱生命的理念。
重点难点
重点
诵读,领会主人公的精神魅力。体会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难点
体会小说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杰克·伦敦“善于刻画毅力坚强的人们”(高尔基语),描写细致是课文的突出特点。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体会主人公的心路历程。
2.研讨探究法:在主人公身上寄寓着作者的人格理想和美学追求,引导学生研讨探究,理解小说的象征意味,激发积极的人生理想。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杰克·伦敦的资料。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基本过程
一、预习检查
1.生字注音
苔藓(tái xiǎn) 吮(shǔn)吸
驯(xùn)鹿 巉(chán)岩
骸(hái)骨 苛(kē)刻
半身不遂(suí) 吹毛求疵(cī)
窒(zhì)息 踉踉跄跄(liàng qiāng)
2.词语解释
束手无策:捆住了手,比喻毫无办法。
巉岩:高而险的山岩。
吹毛求疵:故意挑毛病,找差错。
转瞬即逝:转眼之间就消失了,形容时间过得很快。
半身不遂:偏瘫。
踉踉跄跄:走路不稳。
二、新课导入
播放音乐朗诵诗歌:汪国真的《热爱生命》
同学们,正如诗人所说,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19世纪末,人们在和美国北方领土相邻的加拿大朗戴克一带发现了金矿。成千上万的人卷入了“淘金热”,可是幸运者毕竟是凤毛麟角,不知有多少人梦断在那冰天雪地的极地荒原里。谁能描述一下极地环境?有这样一个淘金者,被同伴抛弃、没有食物、没有御寒设备,还伤了一只脚,他是怎样挣扎并生存下来的呢?请让我们一起来感受《热爱生命》中那一场残酷的人与自然之战吧。
三、作者简介
杰克·伦敦(1876~1916年),美国小说家,生于加利福尼亚旧金山一个破产农民家庭。他从幼年起就不得不出卖体力养活自己。他当过牧童、报童、童工、工人、水手。他还参加过1893年大恐慌中失业大军组成的抗议队伍,以流浪罪被捕入狱,罚做苦工几个月。出狱后,他一边拼命干活,一边刻苦学习,广泛涉猎达尔文、斯宾塞、尼采和马克思等人的著作。他曾考进加利福尼亚大学,一年后辍学。后来受了阿拉斯加淘金热的影响,加入了淘金者的行列,却因病空手而归,但他带回了北方故事的丰富素材。从此,他埋头写作,成为“出卖脑力劳动”的职业作家。
杰克·伦敦从1900年起连续发表了许多短篇小说,通称为“北方故事”。他的主要创作有描写英国伦敦贫民窟和工人的悲惨生活《深渊中的人们》(1903年)、自传体小说《马丁·伊登》(1909年)、政治幻想小说《铁蹄》(1908年)等许多中长篇小说和散文集,深刻地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和罪恶,有力地控诉资产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公开号召用阶级斗争和武装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杰克·伦敦在不长的十几年创作生涯中共写了19部长篇小说、150多篇中短篇小说和大量文学报告集、散文集和论文。其中比较优秀的还有《荒野的呼唤》(1903年)、《白牙》(1906年)、《天大亮》(1910年)、《月谷》(1913年)、《墨西哥人》(1913年),和受到列宁赞赏的《热爱生命》(1906年)。但是到了晚期,他逐渐脱离社会斗争,为了迎合出版商的需要和满足个人的物质享受也写了不少粗制滥造的作品。1916年杰克·伦敦和他的代表作中的主人公马丁·伊登一样,在极度空虚和悲观失望中自杀身亡。
四、文本链接
1.时代背景。
1848年1月下旬,加利福尼亚木匠马歇尔在美洲河上的哥娄玛附近的锯木厂检查工作进展时,在工厂的尾水道中发现了几片含金石英。马歇尔认为此处肯定有个大金矿,就带人找遍方圆数里,却一无所获。于是人们觉得那几片含金石英只是碰巧遇到罢了。之后,在撒特要塞的一家杂货店老板萨姆·布瑞南戏剧性地改变了人们的看法。他购买了一大罐美洲河金土,带到旧金山,四处喧嚷:“金子!金子!来自美洲河的金子!”各处的人们听到消息后就丢下手头的工作,奔向加利福尼亚寻找金子。先是几十、几百、几千的人,随后是几万、几十万的人,坐着帆船和汽船,驾着驴马,甚至步行,蜂拥而至。在淘金热中,许多人几乎是一夜之间成为富翁。但更多的人并没有发财,而且留下了许许多多悲伤的故事。本文所讲述的就是那许许多多淘金故事中的一个。
2.情节梗概。
高尔基曾称赞杰克·伦敦“善于刻画毅力坚强的人们”。这当中值得我们探讨和总结的艺术经验很多。就其短篇小说创作而言,精心设置某种特异环境、着力激发人物潜在的意志和力量,则是杰克·伦敦善于刻画毅力坚强的人们的一个鲜明特点。在他的小说中,人物常处于一种危机、灾难之中,他就是通过这种反复出现的危机来描写人物的机智、勇气和品性,表现人的意志的创造力的。他的以阿拉斯加北方生活为题材的一组短篇小说,显示的都出这样的特色,其中受到列宁赞赏的《热爱生命》,是最具光彩的一篇。
小说一开始,就把读者置身于特异的规定情境中:一个饿得快要死的掘金者在人类足迹尚未到过的荒原峡谷里艰难地行进着。当他刚涉过一条冰冷刺骨的河时,脚腕子意外地扭伤了,另一个叫“比尔”的同伙却在这节骨眼上扔下他,“头也不回”地跨过一个山头径直走了。他慢慢环视了一下比尔走后只剩下自己的一片死气沉沉的世界,不禁恐惧起来,但又不得不鼓起勇气,一颠一跛地向前走去。有时候,他一天只前进了几米,求生的意志仍推动他匍匐着、爬行着、滚动着。这时候,一只差不多同他一样又病又饿的瘦狼盯上了他。于是,在那荒无人烟的雪原里,两个生物——一个病人与一只瘦狼,为争生存展开了激烈的搏斗。病人多次想把瘦狼搏死在地,饱餐一顿,正如它无时无刻地想把他吞噬一样,但他们谁也没有在对方肌体上撕开一条血口的力量,于是便一前一后地周旋着,彼此耐心地等待着最佳战机。虽说此刻的“他”已一天只能爬行短短的几步了,然而,这个无比刚毅者凭着求生的本能,还在向死神挑战!最后,他终于战胜了狼,胜利地到达了目的地。
这篇小说几乎让读者在不寒而栗中读完。作者将人物性格在同恐惧、饥饿和死亡威胁的格斗中,一步步一层层地推向高潮,从而唱出了一支人对大自然的胜利之歌。杰克·伦敦善于让人物处于艰难的逆境,让环境折磨、考验人物,从而凸显人物在斗争中的人格的伟大和刚强。《热爱生命》的成功,与其说在于作品塑造人物的鲜明,毋宁说是作家设置环境的匠心的结果。正由于杰克·伦敦把人物置于极地荒原,迫使他不得不与恐惧、饥饿、野兽作斗争,所以人物才能够显示出铁打的身板、钢铁一样坚强的意志、顽强的吃苦耐劳的本性,以及经久不绝的元气和精力。
五、整体感知
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知小说情节结构。
教师提示小说情节:
《热爱生命》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美国西部的淘金者在返回的途中被朋友抛弃了,他独自跋涉在广袤的荒原上。冬天逼近了,寒风夹着雪花向他袭来,他已经没有一点食物了,而且他的腿受了伤,鞋子破了,脚在流血。他只能歪歪斜斜地蹒跚在布满沼泽、丘陵、小溪的荒原上,非常艰难地前行着。就在他的身体非常虚弱的时候,他遇到了一匹病狼。他发现这匹病狼跟在他的身后,舔着他的血迹尾随着他。就这样,两个濒临死亡的生灵拖着垂死的躯壳在荒原上互相企图猎取对方。为了活着回去、为了战胜这匹令他作呕的病狼,最终在人与狼的战斗中人获得胜利,他咬死了狼,喝了狼的血。最终他获救了,意志和生命放射出了耀眼的光芒。
六、课文精读
1.小说中,同主人公抗争的对手有哪些?
(小说中主人公杭争的对手有自然界的生物——狼;有威胁生命的敌人:病痛、孤独、恐惧与饥饿。课文的开头就写了病痛带来了孤独和恐惧,比尔“头也不回地一人先走了”,“……什么都没有,只有一片辽阔可怕的荒野,他的眼中迅速地露出了恐惧的神色”;在荒原中行走,他的病痛加重,膝盖与脚一样“鲜血淋漓”。“他已经两天没吃东西了”,他吃浆果、吃灯心草、吃驯鹿的骨头来果腹,但是最终还是饿得“每天连一英里也爬不到了”;最可怕的是“他”在发现海边大船之后遇到了跟踪“他”的“病狼”,在“他”和“病狼”之间发生了一场生存的竞争。)
2.主人公在这茫茫荒原上经历着生死考验时,他有过什么想法?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他”同自然的斗争总是失败,总没有尽头……饥饿、寒冷、伤痛紧紧缠住他,他想到放弃:“死并没有什么难过”、“死就等于睡觉”、“它意味着结束、休息”。“他”内心的矛盾和痛苦,在同环境和困难作斗争的时候越发凸显出来,这种自身的灰心和软弱,真实地反映了人物内心都会有的某些脆弱成分。)
3.小说的主人公在茫茫荒原上面临着这样的生死考验,他为什么能超越极限、战胜病狼而顽强地生存下来?
(他之所以能战胜这些并顽强地生存下来,是因为他坚韧顽强、不畏艰难险阻。他虽然身体衰弱无比,并且时常处于昏迷之中,却有着惊人的意志力。在这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殊死搏斗中,人的伟大与坚强也最鲜明地体现了出来。作品所要弘扬的正是这样一种硬汉精神。)
4.小说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小说塑造了一个意志坚强、富有毅力、不畏困难,同大自然勇敢斗争;在饥饿、寒冷和伤痛中顽强挣扎;在同病狼的搏斗中获得胜利,终于战胜死亡的“硬汉”形象。主人公具有一种超常的意志和“超人”的品质,他的顽强意志和勇敢精神几乎超越了生命的极限——这就是他的“生命意志”,一种原始的生命的本能力量;“事实上,他早已失去了兴致和热情”,但“内在的生命却逼着他前进”。作家逼真地刻画了主人公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所表现出的巨大的勇气和坚定的意志。虽然在同狼的贴身搏斗时主人公的双手已无力将病狼掐死,但是他顽强地拼尽全力,把全身的重量都压在狼的身上,用牙齿咬断狼的脖子,“一小股暖和的液体慢慢流进他的喉咙。这东西并不好吃,就像硬灌到他胃里的铅液”。然而他还是“凭着意志”给灌下去了。正是这像“铅液”一样病狼的血使他得以活下去。)
5.“他”为什么连个名字也没有?
(在小说中,文明社会的人和野性的动物,站在了同一地平线上。在自然面前,社会赋予他的一切特性都失效了,什么理想,抱负都是空谈,只有“活着”,才是生命的最终意义。因此,这个人已不仅仅是一个普通人,而是作为一种思想的象征物;他没有名字,狼当然也没有,他们只是两个生物,平等的两个生物,为了“活下去”的信念而展开了一场残酷的生命追逐。作者没有写出“他”的名字,因为“他”是一切热爱生命的人的代表,他不是一个单一的人,而是一类人,只要热爱生命就可以是“他”,加上一个名字,反而使人物的典型性、代表性减弱了。)
6.作者塑造这样一个硬汉形象的意图是什么?
(塑造一个生命意志坚强,具有鲜明性格和超人勇气的强者形象。文中反复渲染他不畏艰险困苦、勇敢顽强同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字里行间渗透出的是人的顽强意志和热爱生命的深刻主题。)
7.“他”给人们的启示是什么?
(“他”给人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1)要勇于面对失败。“他”曾经全身疲乏、伤痛,感到了失败,但这只是气力与肉体的失败,他的信心与希望始终未曾丧失。他在对待失败的态度上取得了胜利,在精神上取得了胜利。(2)要勇于面对孤独。当一个人去面对眼前的厄运时,就应勇敢地面对孤独,不埋怨、不放弃,最后终于全身而返。(3)要敢于与敌人斗争。与狼长时间的周旋,表现出这个人无与伦比的力量和勇气,显示出非凡的毅力与坚忍的决心,体现出人类战胜强大势力的伟大力量与气概。(4)要热爱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他”在与逆境的较量中不时流露出对周围一切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如吮吸剩骨的甜蜜、享受太阳的暖意、感受周围活跃而健康的生命。正是这种热爱使他充满活力,使他保持着活下去的欲望,并由此不断激发出他的潜能,使他有搏斗下去、战胜失败、面对孤独、超越死亡的勇气和毅力。)
8.文中写比尔的下场有什么作用?
(比尔无视同伴对自己的呼喊,作为一个尚有能力的人,抛下同伴向自己的生存希望奔去,然而命运却与比尔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比尔比“他”走得快却也死得早。作者这样安排比尔的下场,为人们展现了一幕背弃良知的懦弱人性的悲剧。)
9.课文中“狼嚎的声音在荒原上飘来飘去,在空中交织成一片危险的罗网,好像伸手就可以摸到,吓得他不由举起双手,把它向后推去,仿佛它是给风刮紧了的帐篷”这一段文字写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这个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对狼嚎进行细致的描写,“在空中交织成一片危险的罗网”极言“狼嚎”的铺天盖地而来,“伸手就可以摸到”形象地写出了“狼嚎”的近在咫尺,而“他”、“不由举起双手把它向后推去”则写出了无边的荒野充斥的“狼嚎”给“他”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这个句子既写出了“他”恐惧的来源,又为后文“病狼”的出现埋下了伏笔。)
10.课文中的句子“他重新振作起来,继续前进,心里又产生了一种新的恐惧。这不是害怕他会束手无策地死于断粮的恐惧,而是害怕饥饿还没有耗尽他的最后一点求生力之前,他已经被凶残地摧毁了。这地方的狼很多。”有人说这篇小说的象征意味非常浓厚,文中的“狼”有什么显著的象征意义呢?
(文中的“狼”可以看作险恶的自然环境与自然力量的一种隐喻。杰克·伦敦“为生存而拼搏”并获得成功,他喜欢用“狼”自比,小说中的“狼”及场景构设无疑是他对社会进化论思想的体现。艰难爬行的主人公和一直尾随其后的饥饿不堪、奄奄一息的狼所面临的选择是简单而清晰的:要么战胜对方生存下去,要么被对方战胜,沦为牺牲品。主人公以他坚毅勇敢的性格和顽强不屈的生命意志,在同狼的最后搏斗中取胜,成为真正的“强者”。)
11.杰克·伦敦通过这篇小说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真理?
(杰克·伦敦通过这篇小说要告诉我们:敬畏我们的生命,相信我们的生命,永远和我们的生命紧紧相依,永远和我们的生命结成最紧密的“联盟”,我们就会感受到生命的坚韧与强大。)
12.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品出“他”对你的启示。(1)要勇于面对失败。
他全身疲乏、伤痛,他失败了,但这只是气力与肉体的失败,他的信心与希望始终未曾破灭。他在对待失败的态度上取得了胜利,在精神上取得了胜利。
(2)要勇于面对孤独。
当一个人去面对眼前的厄运时,就应勇敢地面对孤独,不埋怨、不放弃,最后才能战胜危难。
(3)要敢于与敌人斗争。
与狼长时间的周旋,表现出这个人无与伦比的力量和勇气,显示出非凡的毅力与坚忍的决心,体现出人类战胜强大势力的伟大力量与气概。
(4)要热爱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
“他”在与逆境的较量中不时流露出对周围一切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如吮吸剩骨的甜蜜、享受太阳的暖意、感受周围活跃而健康的生命。正是这种热爱使他充满活力,使他保持活下去的欲望,并由此不断激发出自己的潜能,使自己有搏斗下去、战胜失败、面对孤独、超越死亡的勇气和毅力。
七、探究升华
这是一篇赞美强大生命的赞歌,也是一篇嘲讽懦弱人性的悼歌。
生命究竟是什么?人,可能无法说清。生命的力量究竟有多大?人,可能也无法说清。
生命有时是极其脆弱的。瞬间,它可能就会化为乌有。可是生命有时又无比强大,让你不能不为之惊叹。当比尔无视同伴对自己的呼喊,作为一个尚有能力的人,向生存的希望奔去时,生命却抛弃了他。比“他”走得快的比尔,却先倒下去了。这正是人——背弃良知的懦弱人性的悲剧。
《热爱生命》中的“他”,与其说同饥饿和死亡抗争,不如说是与恐惧抗争;杰克·伦敦作为文学大师,用精湛的艺术手法,出色地描绘了这种抗争。让我们从字里行间看到了生命本身那巨大的潜在能量,这种能量是无法抗拒的,它是让你活下去的源泉。不管你面对的是什么,哪怕是吞噬你的荒野、吃掉你的野兽,还是饥饿、疲惫,这种力量都会帮助你战胜它。
这是一篇描写逼真的小说,紧张的故事情节中没有一点作者人为的痕迹,没有多余的议论,它只是清晰地展示了一个人在荒原中历尽艰难的求生过程,不动声色地描绘出了生命的伟岸和强大。它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敬畏我们的生命,相信我们的生命,和我们的生命紧紧相依,和我们的生命结成最紧密的“联盟”,我们就会尽享生命的美丽与神奇、强大。
八、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第1~22自然段):“他”困难重重:伤痛、孤独、饥饿以及恶劣天气——撕毯裹伤,想象同伴,嚼骨填腹,抛弃金子。
第二部分(第23~41自然段):“他”发现大船;遭遇病狼——坚持前行,徒手搏狼。
第三部分(第42~44自然段):“他”终于获救。
九、写作特点
故事情节的传奇性与具体细节的逼真性的高度统一,可以说是这篇小说的最大特色。一方面,这篇小说的整个故事情节都带有传奇色彩。作者将主人公安置到一个困苦险恶到极点的生存环境中,让其经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考验;另一方面,这又是一篇极为逼真的小说,我们在那紧张曲折的故事情节中很难找到人为编造的痕迹,作者准确地描写了主人公在特定境遇中的心理与意识,非常逼真地展示了一个疲惫、衰弱的人在荒原上的艰难求生过程,其“真实性”可谓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十、同步阅读
石缝间的生命(节选)
林 希
石缝间那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
是那不定的风把那无人采撷的种子撒落到海角天涯。当它们不能再找到泥土,便把最后一线生的希望寄托在这一线石缝里。尽管它们也能从阳光里分享到温暖,从雨水里得到湿润,而惟有那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土壤却要自己去寻找。它们面对着的现实该是多么严峻。
于是,大自然出现了惊人的奇迹,不毛的石缝间丛生出倔强的生命。
或者就只是一簇一簇无名的野草,春绿秋黄。岁岁枯荣。它们只有三两片长长的细瘦的薄叶,那细微的叶脉,告知你生存该是多么艰难;更有的,它们就在一簇一簇瘦叶下自己生长出根须,只为了少向母体吮吸一点乳汁,便自去寻找那不易被觉察到的石缝。这就是生命,如果这是一种本能,那么它正说明生命的本能是多么尊贵,生命有权自认为辉煌壮丽,生机竟是这样地不可扼制。
或者就是一团一团小小的山花,大多又都是那苦苦的蒲公英。它们不似田野上的同宗长得那样茁壮,它们的茎显得坚韧而苍老。它们的叶因枯萎而失却光泽。它们已经不能再去为人们做佐餐的鲜嫩的野菜,却默默地为攀登山路的人准备了一个可靠的抓手。生命就这样地被环境规定着,又被环境改变着,适者生存的规律尽管无情,但一切适者就是战胜环境的强者。生命现象告诉你,生命就是拼搏。
如果石缝间只有这些小花小草,也许还只能引起人们的哀怜,而最为令人赞叹的,就在那石岩的缝隙里,还生长着参天的松柏,雄伟苍劲,巍峨挺拔。它们耸立在悬崖断壁上,耸立在高山峻岭的峰巅,只有那盘结在石崖上的树根无声地向你诉说,它们的生长是一次多么艰难的拼搏。
如果一切的生命都不屑于去石缝间寻求立足的天地,那么,世界上就会有一大片一大片的地方成为永远的死寂。
愿一切生命不因飘落在石缝间而凄凄艾艾。愿一切生命都敢于去寻求最艰苦的环境,生命是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锤炼自己,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石缝间顽强的生命,既是生物学的又是哲学的更是美学的,它向你揭示出笑的、壮丽的心灵世界。
石缝间顽强的生命,它是具有如此震撼人们心灵的情感力量。它使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星球变得神奇辉煌。
十一、板书设计
十二、课外作业
1.课内精读。
太阳亮堂堂地升了起来,这一早晨,他一直在跟跟跄跄地朝着光辉的海洋上的那条船走去。天气好极了。这是高纬度地方的那种短暂的晚秋。它可能连续一个星期,也许明后天就会结束。
下午,这个人发现了一些痕迹。那是另外一个人留下的,他不是走,而是爬的。他认为可能是比尔,不过他只是漠不关心地想想罢了。他并没有什么好奇心。事实上,他早已失去了兴致和热情。他已经不再感到痛苦了。他的胃和神经都睡着了。但是内在的生命却逼着他前进。他非常疲倦,然而他的生命绝不肯死。正因为生命不肯死,他才仍然要吃沼泽中的浆果和鲦鱼,喝热水,一直提防着那只病狼。
他顺着那个挣扎前进的人的痕迹向前走去,不久就走到了尽头——潮湿的苔藓上摊着几根才啃光的骨头,附近还有许多狼的脚印。他发现了一个跟他自己的那个一模一样的厚实的鹿皮口袋,但已经给尖利的牙齿咬破了。他那无力的手已经拿不动这样沉重的袋子了,可是他到底把它提起来了。比尔至死都带着它。哈哈!他可以嘲笑比尔了。他可以活下去,把它带到光辉的海洋里那条船上。他的笑声粗厉可怕,跟乌鸦的怪叫一样,而那条病狼也随着他,一阵阵地惨嚎。突然间,他不笑了。如果这真是比尔的骸骨,他怎么能嘲笑比尔呢?如果这些有红有白,被啃得精光的骨头,真是比尔的话?
他转身走开了。不错,比尔抛弃了他;但是他不愿意拿走那袋金子,也不愿意吮吸比尔的骨头。不过,如果事情掉个头的话,比尔也许会做得出来的,他一面摇摇晃晃地前进,一面暗暗想着这些情形。
(1)在饥饿、寒冷等的折磨下,“他”应该是很痛苦的,可是文中为什么说“他已经不再感到痛苦了”?“内在的生命”指什么?
(2)从选文看,文中的主人公是个怎样的人?
(3)这几段文字在描写人物时,运用了_______、_______等描写方法。
(4).你怎样理解“如果这真是比尔的骸骨,他怎么能嘲笑比尔呢?”
2.课外拓展阅读。
14岁的中学生小佳觉得自己这几天倒霉透了。
前天,因为出黑板报的缘故,他是最后一个离校的学生。黑板报出到一半,突然他想看看高年级的黑板报出得怎么样,取取经。但是人家教室的门已经锁上了。于是他从自己教室搬来了一张凳子。人站在凳子上,高了。这样他就可以通过墙上气窗,看到人家教室里的黑板报。
正在他脸贴玻璃,专心张望的时候,值班老师走了过来,有点狐疑地问了他一番后,就要他赶快回家。
巧的是,这天夜里,这一层的办公室遭窃。所有老师的抽屉都被翻动,连零星小钱都被搜走。
这样,作为最后一个离校又有点古怪行为的学生,就有理由被唤到教务处谈话。虽然班主任和熟悉他的任课老师全都担保他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但是从教务处出来的小佳仍忍不住掉了眼泪,因为班上竟有不明真相的同学,用一种陌生的眼光打量他,包括和他挺好的同学。
今天的事更是倒霉了。现在他向妈妈哭诉今天的遭遇。
放学回家途经一个专卖复习资料的书屋,买了两本书后;刚准备跨上自行车时,迎面一辆卡车上突然滚下来一只大纸箱,纸箱破了,里面的儿童玩具散落一地。待车上司机发现,将车停下来时,周围已有人趁机捡了便宜溜走了。他看司机挺急,就帮着司机把玩具一一捡回装进箱子里。好事做完后,他的自行车却不见了!那是才买了不久的新车啊!
“好心没好报!小偷太坏了!呜呜呜……”
小佳边说边哭,眼泪越流越多。
“哭什么?哭了车子就能回来吗?傻瓜!以后一定要接受教训。俗话说,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是有一定道理的。妈妈不是要你做个自私的人,问题是现在风气坏,人心不古,所以要学会保护自己,不要多管闲事,免得招惹是非……”小佳的妈妈唠唠叨叨边劝边教训儿子。
“你在培养儿子朝自私的方向发展吗?”小佳的爸爸从外面踏进门,听到了妻子的话,打趣道。“你倒还有精神说笑话,你儿子前天为班级做好事,被人疑心是贼;今天做好事,反被贼偷了!”
小佳的妈妈把儿子今天的遭遇愤愤地说给丈夫听,一旁的小佳哭得更厉害了。
“噢,是这样,儿子,你的运气确实太坏了!爸爸今天的运气倒有点好。你知道的,我是去那家摄影社取照片的,取完照片,回来路上觉得今天天气挺热的,这时有个人用自行车推着两袋西瓜在卖。我挑了一只,过了秤,正好10元钱,我付了钱,骑上车就走。骑了大约20米,忽听背后有人在叫。我回头一看,那个卖西瓜的骑着车子朝我追来,一边招手,一边叫我停。我停了车,才知道原来我错将百元大钞当成10元票给了他,他是来还我90元钱的!儿子,你想想看,他完全可以不管这件事,要还,等我找上来也不迟;他也完全可以赖掉,因为我没有凭证;他还可以发现此事后马上溜走,那就不会引起任何纠葛。现在他却冒着烈日,骑着笨重的车子一路追来,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是他的良心!是他做人的道德!你看这世上谁说没有好人!”
父亲拍拍刚买来的西瓜,又拍拍儿子的头。儿子停止了抽泣,听得很专注。
不错,小佳的爸爸是在取了照片后买了西瓜,但是,关于10元与100元的故事,是他的虚构。作家与父亲的双重责任,让他编了个美丽的故事。他深深懂得,此刻,这个14岁少年的心里,太需要阳光。
(原载《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1)小佳前天碰上了什么倒霉事?他为什么会被唤到教务处谈话?
(2)小佳今天为什么“眼泪越流越多”?
(3)小佳的妈妈那样教育儿子对吗?谈谈你的看法。
(4)你认为爸爸这样做是不是欺骗小佳?为什么?
3.中考链接
三十年的重量
①时至岁末,要我参加的多种社会文化活动突然壅塞在一起,因此我也变得“重要”起来,一位朋友甚至夸张地说,他几乎能从报纸的新闻上排出我最近的日程表。难道真是这样了?我只感到浑身空荡荡、虚飘飘。
②实在想不到,在接不完的电话中,生愣愣地插进来一个苍老的声音。待对方报清了名字,我不由自主地握着话筒站起身来:那是我30年前读中学时的语文老师穆尼先生。他在电话中说,30年前的春节,我曾与同班同学曹齐合作,画了一张贺年片送给他。那张贺年片已在“文革”初抄家时遗失,老人说:“你们能不能补画一张送我,作为我晚年最珍贵的收藏?”老人的声音,诚恳得有点颤抖。
③放下电话,我立即断定,这将是我繁忙的岁末活动中最有意义的一件事。
④我呆坐在书桌前,脑海中出现了60年代初欢乐而清苦的中学生活。那时候,中学教师中很奇异地隐藏着许多出色的学者,记得初中一年级时我们自修课的督课教师竟是著名学者郑逸梅先生,现在说起来简直有一种奢侈感。到高中换了一所学校,依然学者林立。我的英语老师孙珏先生对英语和中国古典文学的双重造诣,即使在今天的大学教师中也不多见。穆尼先生也是一位见过世面的人,至少当时我们就在旧书店里见到过他在青年时代出版的三四本著作,不知什么原因躲在中学里当个语文教师。记得就在他教我们语文时,我的作文在全市比赛中得了大奖,引得外校教师纷纷到我们班来听课。穆尼老师来劲了,课程内容越讲越深,而且专挑一些特别难的问题当场向我提问,我几乎一次也答不出来,情景十分尴尬。我在心中抱怨:穆尼老师,你明知有那么多人听课,向我提这么难的问题为什么不事先打个招呼呢?后来终于想通:这便是学者,半点机巧也不会。
⑤哪怕是再稚嫩的目光,也能约略辨识学问和人格的亮度。我们当时才十四五岁吧,一直傻傻地想着感激这些教师的办法,凭孩子们的直觉,这些教师当时似乎都受着或多或少的政治牵累,日子过得很不顺心。到放寒假,终于有了主意,全班同学约定在大年初一到所有任课教师家拜年。那时的中学生是买不起贺年片的,只能凑几张白纸自己绘制,然后成群结队地一家家徒步送去。说好了,什么也不能吃老师家的,怯生生地敲开门,慌忙捧上土土的贺年片,嗫濡地说上几句就走。老师不少,走得浑身冒汗,节日的街道上,一队匆匆的少年朝拜者。
⑥我和曹齐代表全班同学绘制贺年片。曹齐当时就画得比我好,总该是他画得多一点,我负责写字。不管画什么,写什么,也超不出十多岁的中学生的水平。但是,就是那点稚拙的涂划,竟深深地镌刻在一位长者的心扉间,把30多年的岁月都刻穿了。
⑦今日的曹齐,已是一位知名的书画家,在一家美术出版社供职。我曾看到书法选集乃至月历上印有他的作品。画廊上也有他的画展。当他一听是穆尼老师的要求,和我一起,把手上的工作立即停止,选出一张上好宣纸,恭恭敬敬画上一幅贺岁画,然后迅速送到我学院。我早已磨好浓浓一砚墨,在画幅上端满满写上事情的始末,盖上印章,再送去精细裱装。现在,这卷书画已送到穆尼老师手上:
⑧“老师,请原谅,我们已经忘记了30年前的笔墨,失落了那番不能复制的纯净,只得用两双中年人的手,卷一卷30年的甜酸苦辣给您。
⑨在您面前,为您代笔,我们头上的一切名号、头衔全都抖落了,只剩下两个赤诚的学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才能超拔烦嚣,感悟到某种时间的人间至情。”
⑩凭借着这种至情,我有资格以30年前的中学生的身份对今天的青少年朋友说:记住,你们或许已在创造着某种永恒。你们每天所做的事情中,有一些立即就会后悔,有一些却有穿越几十年的重量。
(1)这是一篇叙事性的散文,文章采用了_______叙述方式。这种形式的文章,前后往往会有提示性的语句使其衔接过渡自然。本文的提示性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
(2)“三十年的重量”指的是什么?是镌刻于老师心扉三十年的那份稚拙的“涂划”,还是饱含学生三十年酸甜苦辣的那份精美的“复制”?你认为呢?请结合文章回答。
(3)文章第⑤自然段中加线的词能否删去?请阐述理由。
(4)用侧面衬托的方法表现文章中心,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文章开头写“我”应付各种社会文化活动的无奈感受是为了突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⑨、⑩两个自然段是抒情性议论段。请分析其在文章中的作用。
(6)复制失落了的那份三十年前的笔墨,是本文的“引子”,但作者却并未详细叙述,只在文章第⑦段中作了简单介绍。“画幅上端满满写上”的“事情的始末”,也只能由读者根据文意去揣摩了。请把你揣摩的内容写出来。
答案
1.(1)极度的饥饿、寒冷已经使他的意识模糊,使他变得麻木,感受不到痛苦了。“内在的生命”指的是他的顽强的求生欲望。
(2)他是个热爱生命的人,有着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生命力。
(3)心理描写 动作描写。
(4)这说明“这个人”即使到了生命垂危的关键时刻,仍然坚守着做人的道德良知,虽然朋友抛弃了他,但“他”并没有拿走那袋金子,也没有“吮吸比尔的骨头”,充分体现了人的价值和良知。
2.(1)小佳碰到的倒霉事是前天为班级出黑板报反被人疑心当贼。他被唤到教务处问话的原因是他最后一个离校且被认为行为古怪。
(2)因为做好事却被人偷走了自行车,好心没有换来好报,所以十分委屈。
(3)妈妈是教育小佳遇事“不要多管闲事,否则易招惹是非”。这样,会把儿子教育成一个自私而懦弱的人,这是不对的。如果人人都不敢管闲事,那么社会风气可能会越来越坏。
(4)因为生活中的委屈有可能改变或扭曲一个人,特别是一个十四岁少年对社会人生的看法,所以“爸爸”编了一个美丽的故事,以驱散小佳心里的阴影,他这样做是为了教育儿子,所以不是欺骗小佳。
3.(1)插叙 “我呆坐在书桌前,脑海中出现了60年代初欢乐而清苦的中学生活” “今日的曹齐,已是一位知名的书画家,在一家美术出版社供职”
(2)是学生对老师的崇敬、感激之情,也是老师对学生的关爱。
(3)不能。加线的词语形象地刻画了学生们质朴可爱的心理和神态,若删去,就不能表现学生们对老师的敬爱之情。
(4)给老师作书画是最有意义的事
(5)概括了前文内容,升华了文章主题。(意思答对即可)
(6)交待创作这卷书画的起因;感叹老师对学生感情的珍视。
教学反思
这是一次大容量、有深度的小说阅读课。新的语文课堂不仅要给学生以知识,还要给学生以精神。《热爱生命》一文生动逼真地描写出了生命的坚韧与顽强,奏响了一曲生命的赞歌,有着撼人心魄的力量。因此,在教学中,要着重拓展学生的精神视野,紧密结合学生自身的阅读体验,通过营造氛围,自然而然地贯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信念、热爱生命的人生态度,唤醒学生认识自我、塑造自我的意识。不管我们遇到什么,它都会与我们同在。人生的道路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洒满阳光、铺满鲜花的道路永远只是人生的一种美好祈愿。在生活中要学会坚强、学会抗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辜负生命的重托,才能对得起生命的历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