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给我的孩子们(节录)

给我的孩子们(节录)

时间:2023-02-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今天,我们来学习著名画家丰子恺写的散文《给我的孩子们》。丰子恺,现代画家、文学家、艺术教育家。《给我的孩子们》是《子恺画集》的代序,是一篇优秀的现代散文。第4自然段是作者揣摩孩子们的心态,一定认为爸爸的工作是无聊的,妈妈的劳动是沉闷的。《给我的孩子们》选自______________。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文中出现的“憧憬”、“龌龊”、“考妣”、“刬袜”等生字词。

2.理解作者热爱孩子的真情,体会他渴望回到童年而不可得的悲伤之情。

3.品味语言,学习作者从日常生活小事中提炼主题的方法。

4.通过学习,领会作者把“真”作为人最重要的本质天性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把握关键词语及内涵丰富的句子。

2.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中作者对孩子们的感情。

3.继续训练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提炼主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启发学生要珍惜美好的童年。

重点难点

1.品味语句,学习作者从日常生活小事中提炼主题的方法。

2.通过学习,领会作者把“真”作为人最重要的本质天性的认识。

教学方法

诵读法、勾画圈点批注法、自主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理解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2.搜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材料,和同学交流阅读。

3.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基本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检查

1.生字认读

憧憬(chōng jǐng)   普陀(tuó)

考妣(bǐ)  龌龊(wò chuò)

刬袜(chǎn)  姊姊(zǐ)

腋下(yè)  菩萨(púsà)

2.词语积累

憧憬:向往。

委曲:事情的底细和原委。

端相:正视,细看。

摧残:大人无意间伤害了孩子的心灵。

刬袜:只穿着袜子着地。

龌龊:不干净。

肺肝相示:比喻以真心相见。

放怀:纵情,尽情。

经验:经历,体验。

妥协:用让步的方法避免冲突或争执。

鞠躬尽瘁:小心谨慎,贡献全部精力。

如丧考妣:像死去父母一样悲痛。

大失所望:表示原来的希望完全落空。

多多益善:愈多愈好。

3.多音字辨析

4.文学常识

关于序

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作者自己写的叫“自序”,内容大多说明文章的内容,写作缘由、经过、旨趣和特点;别人代写的序叫“代序”,内容多介绍和评论该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关于漫画

漫画是随着社会和文化的高度发展而产生的绘画品种之一,它以崭新、独特的面貌出现并风行于世,到现在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如今已成为文明国家中广泛流行的艺术形式,为大众喜闻乐见。

漫画制作的构图是由作者根据主题思想而定,漫画的造型离不了夸张。夸张是为了更集中更典型更生动地塑造形象。

漫画是靠生动的形象来吸引读者,它用幽默的方式让读者看到真实,所以看的时候读者会笑,可是笑过之后读者可能心里会感到悲哀:怎么会这个样子?甚至会联想自己的以后会不会是这个样子。漫画最可爱的地方就在这里,它用一种很幽默、很诙谐的方式把这种东西给人看。

二、新课导入

在儿童时代,看着大人们见多识广、样样都能干,特别是看着大人们有说了算的能耐时,都羡慕得不得了。可你们知道吗?我们大人们也有羡慕你们小孩的时候。我就有过这种感觉,每当我心烦意乱的时候,我十分羡慕儿童的无忧无虑;每当看着大人世故圆滑的时候,我十分向往小孩间的纯洁真诚。今天,我们来学习著名画家丰子恺写的散文《给我的孩子们》。让我们随着他的情感回到那美好的童年,追寻那纯真的梦吧!

三、作者简介

丰子恺(1898~1975年),现代画家、文学家、艺术教育家。早年曾师从李叔同学习绘画、音乐,深受其佛学思想影响。“五四”后,开始进行漫画创作。早期漫画作品多取自现实题材,带有“温情的讽刺”,后期常作古诗新画,特别喜爱取材儿童题材。他的漫画风格简易朴实,意境隽永含蓄,是沟通文学与绘画的一座桥梁。他最有名的散文集是《缘缘堂随笔》。

四、写作背景

《给我的孩子们》是《子恺画集》的代序,是一篇优秀的现代散文。写于1926年圣诞节,寄托了对儿童的爱,对儿童率真的天性给予了高度评价,表现出对成人世界“不由自主”的悲哀。

五、整体感知

师:文题是“给我的孩子们”,虽是书序,但主题鲜明。从文中看,作者想把孩子们的童年生活挽留在自己的画册里,送给孩子们,希望他们能懂得自己的一片“痴心”,能在以后生活中保持一份真纯和自然。

师:作者在文中倾诉了自己的肺腑之言,流露出怎样的感情?

生:对孩子真率、自然的天性的赞美,对这种天性将在成长中被世俗生活磨灭而感到悲哀。

六、课文精读

师:作者“憧憬于你们的生活”中“你们”指的是谁?请从文中找出来。

生:指的是“我的孩子们”。

师:丰子恺眼中的孩子是什么样的?文中写了哪些表现孩子们天真可爱的趣事?

生:在丰子恺眼中孩子们拥有率真、自然的天性。瞻瞻:花生米翻落地了,自己嚼了舌头了,小猫不肯吃糕了,都要哭得嘴唇翻白,昏去一两分钟。抱泥人,喂泥人,打破泥人时的伤心欲绝。听宝姊姊讲故事的争执。模仿爸爸用小刀裁开了线装书……阿宝:给凳子穿鞋子。软软:摆弄爸爸的羊毫笔。

师:丰子恺眼中的大人又是怎样的?快速浏览第3、4自然段,谈谈自己的理解。

生:第3自然段写孩子们在游戏活动中有自主的创造,而成人却喜欢给同类的行动赋予以“意义”的标语口号;孩子们做什么事情时是全身心投入、出于真性情的,而大人们做点什么事都要重视“名义”。一言以蔽之:孩子们的玩是“创造创作”,而大人们则是“依样画几笔画。”第4自然段是作者揣摩孩子们的心态,一定认为爸爸的工作是无聊的,妈妈的劳动是沉闷的。这样的心态反衬出孩子们的欢乐,并引出一个重要的家庭课题,即与孩子们的相处之中,成人在不经意间“摧残了你们”。

师:文中除了写了很多表现孩子们天真可爱的趣事,还抒发了失去童真的悲哀。哪些段落抒发了这种失去童真的悲哀呢?导致人们失去童真的又是什么呢?

生:第1自然段、第8~11自然段。世俗生活、社会风气、教育弊端。

师:第8~11自然段里,作者是如何看待成人的生活与孩子们的生活的?

生:在作者眼中,孩子们的表现是“肺肝相示”的,而在人世间、在成人世界里,有的只是俗务,人与人之间没有了“彻底地真实而纯洁”。作者特别写到自己为了谋生而到上海上课,这些都看做是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做的“无聊”的事,而孩子们的生活才是真的生活。

师:作者真正的悲哀是什么?

生:作者真正的悲哀是因为想到了孩子们的未来。一想到“你们的黄金时代有限,现实终于要暴露的”,想到“儿时的伴侣中的英雄、好汉,一个个退缩,顺从,妥协,屈服起来,到像绵羊的地步”,更想到自己也曾有过瞻瞻、阿宝、软软这样无拘无束的童年,有过纯真的快乐,眼看着孩子们会和自己一样被俗务缠身,失去自我,不禁悲从中来。看见自己心爱的孩子尚不能体会幸福,而幸福时光就要结束,这种伤感是难以克服的。

师:作者关注孩子们的心灵健康,赞扬孩子们的率真自然,对纯真人性在成长中被世俗生活磨灭,表现出极大的哀痛。作者讴歌人的童年,表现对真善美的向往。

七、课外作业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考妣(   )  刬(  )袜

龌龊(   )  憧憬(   )

腋下(  )  藤榻(  )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jiáo(  )舌  惭kuì(  )

tuǒ(  )协  wǎn(  )留

qū(  )服  无liáo(  )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比大人们的破产,brokenbeart(极度伤心——编者),丧考妣,全军覆没的悲哀都要真切。(      )

(2)起初眼瞪瞪地对我端相,继而大失所望地号哭。(      )

(3)这是我经验过来的情形,也是大人们谁也经验过的情形。(      )

(4)欢喜我又得暂时放怀一切地加入你们的真生活的团体。(      )

(5)甚至哭到漫姑面前去求审判。(      )

(6)你何等鞠躬尽瘁地抱他,喂他。(     )

4.根据课文内容填词语。

(1)我__________于你们的生活,每天不止一次!我想__________地说出来,使你们自己晓得。

(2)你自己失手把他打破了,你的__________的悲哀,比大人们的破产,brokenheart(极度伤心——编者),丧考妣,_________的悲哀都要真切。

(3)这是何等可佩服的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大人间的所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美德,比起你来,全是不自然的,病的,伪的!

(4)__________我为甚么去做这等__________的事,__________我又得暂时__________地加入你们的真生活的团体。

5.判断下面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大人们的呼号“归自然!”“生活的艺术化!”“劳动的艺术化!”在你们面前真是出丑得很了!依样画几笔画,写几篇文的人称为艺术家,创作家,对你们更要愧死!(    )

(2)你们一定想:终日无聊地伏在案上弄笔的爸爸,终日闷闷地坐在窗下弄引线的妈妈,是何等无气性的奇怪的动物!(    )

(3)“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你们不久也要走这条路呢!(    )

(4)这在你原是何等成功的欢喜,何等得意的作品!却被我一个惊骇的“哼”字喊得你哭了。(    )

6.填空。

《给我的孩子们》选自______________。本文写于1926年圣诞节,是《子恺画集》的__________。丰子恺,现代_________家、_________家。

7.理解下面句子。

(1)可惜,到你们懂得我的话的意思的时候,你们将不复是可以使我憧憬的人了。这是何等可悲哀的事啊!

(2)依样画几笔画,写几篇文的人称为艺术家,创作家,对你们更要愧死!

(3)我的孩子们!憧憬于你们的生活的我,痴心要为你们永远挽留这黄金时代在这册子里。

8.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孩子们!你们果真抱怨我,我倒欢喜;到你们的抱怨变为感激的时候,我的悲哀来了!

我在世间,永没有逢到像你们这样出肺肝相示的人。世间的人群结合,永没有像你们样的彻底地真实而纯洁。最是我到上海去干了无聊的所谓“事”回来,或者去同不相干的人们做了叫做“上课”的一种把戏回来,你们在门口或车站旁等我的时候,我心中何等惭愧又欢喜!惭愧我为甚么去做这等无聊的事,欢喜我又得暂时放怀一切地加入你们的真生活的团体。

但是,你们的黄金时代有限,现实终于要暴露的。这是我经验过来的情形,也是大人们谁也经验过的情形。我眼看见儿时的伴侣中的英雄、好汉,一个个退缩,顺从,妥协,屈服起来,到像绵羊的地步。我自己也是如此。“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你们不久也要走这条路呢!

我的孩子们!憧憬于你们的生活的我,痴心要为你们永远挽留这黄金时代在这册子里。然这真不过像“蜘蛛网落花”,略微保留一点春的痕迹而已。且到你们懂得我这片心情的时候,你们早已不是这样的人,我的画在世间已无可印证了!这是何等可悲哀的事啊!

(1)上述选文在结构上明显的特点是什么?

(2)第1自然段中的“欢喜”与“悲哀”矛盾吗?说说你的理由。

(3)请你说说段中加点的“这条路”所指的内容。

(4)请你谈谈对文段中画线句子含义的理解。

(5)在末段中找出写作者对童年生活所怀有的感情的词语,并体会表达了作者的怎样的感情。

答案

1.kǎo bǐ chǎn wò chuò chōng jǐng yè tà

2.嚼 愧 妥 挽 屈 聊

3.(1)(死去的)父亲和母亲

(2)正视,细看

(3)经历,体验

(4)纵情,尽情

(5)判断是非对错

(6)小心谨慎,贡献全部精力

4.(1)憧憬 委曲

(2)号哭 全军覆没

(3)真率 自然 热情 沉默 含蓄 深刻

(4)惭愧 无聊 欢喜 放怀一切

5.(1)对比 (2)比喻 (3)引用 (4)对比

6.《缘缘堂随笔》 代序 画 作

7.(1)意思是孩子们长大了,将被卷进复杂的社会,变得不再天真、纯洁,不再“使我憧憬”。这是“我”所不愿看到的事情。

(2)揭露了当时社会上“画几笔画,写几篇文的人”就自诩为“艺术家、创作家”的不正常现象。

(3)“我的孩子们”与开头照应;“痴心”写“我”要“永远挽留这黄金时代”的心情之急切,同时也点明了此文是《子恺画集》的代序。

8.(1)首尾呼应。

(2)不矛盾。“欢喜”是为孩子们有纯真的天性而欢喜。“悲哀”是为孩子失去了纯真的天性、变得圆滑而悲哀。

(3)一个个退缩,顺从,委协,屈服起来,到像绵羊的地步。

(4)作者对孩子纯真童年很快就要逝去,不得不去面对现实生活的悲伤之情。

(5)“憧憬”、“痴心”。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向往之情。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示

师: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师:指名学生用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本文主旨。

二、巩固理解

师:为什么说“憧憬”和“悲哀”概括了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

生: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作者都提到了“憧憬”和“悲哀”这两个词,“憧憬”孩子们的生活是那样的天真无邪,出于本性;“悲哀”孩子终有长大的那一天、融入社会的那一时,当他们能懂得作者的话的意思时,也是成熟的人了,再也找不回那率真的天性。文中举了很多例子展现孩子天性率真的可爱,同时也写出成人世界是那么的沉闷、无聊、虚伪、不自由。为了生存、为了谋生、早已是真率消失,天性早已无影无踪,学会了忍受,学会了防备,筑起了坚固的心墙。由此不仅突出孩子天性的可爱,让人憧憬羡慕,而且也写出对人类社会泯灭人的“本真天性”的悲哀和无奈。

师:请你想像一下作者说“‘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你们不久也要走这条路呢”时的心态。

生:这里包含着作者无力改变这种必然趋势的无奈和激愤。世俗的力量强大,总有一天他们看后辈时也会同自己有一样的心态——羡慕、喜欢和无力阻止世俗力量对人的心灵的侵蚀。自己的童年,孩子们的童年,只能留在记忆中。作者希望孩子们能够不被世俗改变。

师:作者是如何看待成人的生活与孩子们的生活的?作者真正的悲哀是什么?

生1:在作者眼中,孩子们是“出肺肝相示”的人,而在成人世界里,有的只是俗务,人与人之间没有了彻底的真实和纯洁。作者特别写到自己为了谋生而到上海去做事、去上课,都是“无聊”的事,而孩子们的生活才是真的生活。

生2:作者真正的悲哀是因为想到了孩子们的未来。一想到“你们的黄金时代有限,现实终于要暴露的”;想到“儿时的伴侣中的英雄、好汉,一个个退缩,顺从,妥协,屈服起来,到像绵羊的地步”,更想到自己也曾有过这样无拘无束的童年,有过纯真的快乐,眼看着孩子们会和自己一样被俗务缠身,失去自我,不禁悲从中来。看见自己心爱的孩子还不能体会幸福,而幸福时光就要结束,这种伤感是难以克制的。

师:作者在文中写瞻瞻的笔墨最多,而且说:“瞻瞻!你尤其可佩服。”这说明在几个孩子中,作者有所偏爱,是吗?

生:作者爱孩子,爱每一个孩子。只是因为瞻瞻“是身心全部公开的真人”,他“甚么事体都像拼命地用全副精力去对付”,在他的身上,童年的率真、自然与热情表现得最突出,所以作者就重点写他,以表达自己渴望童年生活这一主题。

师:在作者看来,儿童是纯真的,但他们长大了就不可避免逐步丧失天性,变得不自然或是虚伪地屈服与顺从。有人觉得这种看法太偏激,难道真的每个人都要这样吗?

生1:我认为儿童是纯真的、自然的,大人肯定比孩子要世故,有时为了应付生活,不得不装出一些模样,说一些违心的话,但也不至于全都是假的。

生2:天真无邪是美好的、可爱的,但成熟也是一种美,没有大人的成熟,也不会有这么丰富多彩的生活。所以赞扬儿童的纯真,不一定要否定成人的一切。

生3:生活中有一些人会因为个人私利而丧失纯真的天性,但绝对不是一定的,我们也可以看到生活中的许多“真”人。作者可能只是为了突出童年的美好,才把成人说得那么“可怕”。

师:文章以孩子的“真”与大人的“假”,以孩子们间是真诚相处与社会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病态关系相对照,表现出对现实的不满。

师:多媒体展示丰子恺漫画《设身处地做了儿童》,并讲述故事:有位父亲带三岁的孩子逛商场,父亲让孩子在地上走,可孩子拼命地大哭,父亲蹲下来才明白,孩子看到的是一个多么恐怖的世界,在孩子跟前只看见到处都是人们的腿在来来往往地晃动,看不见一张笑脸,于是他决定无论多累,都要让孩子骑在肩上。

看来我们只有用心理换位法、用儿童的眼光去观察儿童,才能理解儿童的所作所为。作者在文中写瞻瞻的笔墨最多,“宝姊姊讲故事给你听,说到‘月亮姊姊挂下一只篮来,宝姊姊坐在篮里吊了上去,瞻瞻在下面看’的时候,你何等激昂地同她争,说‘瞻瞻要上去,宝姊姊在下面看’!甚至哭到漫姑面前去求审判”。你如何看待瞻瞻的所作所为?

生:瞻瞻的大哭、争辩,在大人看来是淘气,是胡闹,但从儿童的角度来看,是天真,是无邪,是真率。

师:这是何等可佩服的真率,自然,与热情!大人间的所谓“沉默”,“含蓄”,“深刻”的美德,比起你来,全是不自然的,病的,伪的!

为什么说”大人”的“沉默”,“含蓄”,“深刻”等美德,“全是不自然的,病的,伪的”?

生:因为大人们已经被世俗改变,失去了率真,这一切都是装出来的,而不是发自内心的自然表现。

师:“孩子们!你们果真抱怨我,我倒欢喜;到你们的抱怨变为感谢的时候,我的悲哀来了!”为什么孩子们抱怨,“我”倒喜欢,孩子们感谢,“我”倒悲哀呢?

生:孩子抱怨,说明孩子们还率真,所以“我”喜欢;孩子们感谢时,说明孩子们已经被世俗改变,失去了率真,所以“我”悲哀。

师:“我眼看见儿时的伴侣中的英雄、好汉,一个个退缩,顺从,妥协,屈服起来,到像绵羊的地步。我自己也是如此。‘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你们不久也要走这条路呢!”为什么说孩子们“不久也要走这条路”呢?

生:世俗的力量太强大,孩子们终究要被世俗改变;作者这样说是激愤之词,是希望孩子们能够不被世俗改变。

师:请精读课文第1自然段,找出两个词来概括作者通过本文要表达的主要感情。为什么说这两个词可以概括作者在本文中所表达的主要情感?

生:憧憬、悲哀。因为作者在本文写孩子们的童真、童趣,表达的就是对儿童真率、自然的天性的向往和赞扬;写大人们对孩子的种种干涉,表现的就是对人生不可避免的逐步丧失真率、自然的天性的极大的悲哀。

师:作者在文中是如何反思成人在不经意间“摧残了你们”?运用文中的事例来谈谈。

生:在阿宝高兴地给凳子穿鞋子的时候,妈妈想到的是这样会弄脏了袜子;在瞻瞻模仿爸爸用小刀裁开了线装书时,他并没想到犯了错误,却得到了爸爸的一声“哼”;软软在摆弄爸爸的羊毫笔时,总是要被爸爸夺走……

师:有人说“子恺画集”这名字太普通,请你给重新取个名字,说说你这样取名的理由。

生:“黄金时代”、“金色童年”、“纯真时代”、“蜘蛛网落花”、“舐犊情深”……突出童真的可贵或父亲对孩子的挚爱。

三、探究升华

人一旦走出了童年,“真”便从他身上悄然褪去,这实是一件值得悲哀的事情啊!你只要看到现在的社会上的一些负面现象,如物欲横流、诚信缺失、谎言连篇、水货遍地等,就一定会体会到人一旦失去了孩子们的率真无邪,世界就会变成什么样子,这就是一种悲哀,是一种无何奈何的悲哀,是一种失去作为人的本质特征——童真后的深沉的悲哀。生活中不能离开“真”,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愿我们都能永葆一份儿童的纯真,在今后的人生路上与“真”相伴,说真话,干真事,做真人。

四、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第1~7自然段):写孩子们率真、自然的性格。

第二层(第1自然段):写作者想到孩子们不可能理解自己的话而悲哀。

第二层(第2~7自然段):通过孩子和成人的对比,表现孩子的率真、真情。

第二部分(第8~11自然段):作者抒发失去童真的悲哀,点明《子恺画集》出版的目的。

五、写作特点

1.心理描写逼真传神。

作者站在孩子们的角度,描写他们的一举一动,描写他们的心理活动,角度新颖,读来亲切感人。如“我每次剃了头,你真心地疑我变了和尚,好几时不要我抱”及“发现了我腋下的长毛,当做黄鼠狼的时候,你何等伤心……”以及“当你蹲在榻上注视你母亲动手毁坏的时候,你的小心里一定感到‘母亲这种人,何等杀风景而野蛮’罢”。这些心理描写,表现出孩子们独特的观察生活、理解生活的方式,表现了作者对孩子们的真心关爱和对童真的憧憬之情。

2.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了明显的褒贬色彩。

文中将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进行了鲜明的对比,表现为第2自然段末孩子的真率、自然、热情与大人间所谓的“沉默”、“含蓄”、“深刻”的美德的对比;第3自然段里将孩子们的“做火车,做汽车,办酒……全是自动的,创造创作的生活”与大人们的呼号“归自然”、“生活的艺术化”、“劳动的艺术化”进行对比,认为在人们“更要愧死”;第9自然段中大人们的“无聊的所谓‘事’”与孩子们的“真生活的团体”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孩子们率真自然生活的肯定及对大人们虚伪做作生活的批判。

3.语言亲切自然。

作者以宽容的长者和教育家的心胸,用审美的眼光来观察记录孩子们的生活,运用第二人称写法,便于与孩子们面对面地交谈,文中语言浅显朴实,抒情色彩较浓,字里行间流露着浓浓的亲情和关爱。

六、同步阅读

童 年

方 敬

说起到外祖家里去,我就乐极了。那座朗敞的院落,是我儿时的乐园,其中畅茂的花木至今还是我记忆里的一种装点。

一颗老年人的心,善良又温和的,与一个小孩子的热情融汇在一起,于年龄的距离间,闪烁着爱的光辉。外祖和平的目光与喜悦的容颜,都使我觉得充实。在想像中他的存在是超凡的,他主宰着我的心灵,我有点傲岸,且只知道阳光和温暖,乐居在他爱的境域里。他说我是他纯净的快乐和慰安。这种心灵的密合永远表现着爱的伟大。

我是他家里的一位常客,一住就很久。于是,我可以听到他的一位女邻居说:“这孩子简直不想家了。”我羞涩地笑着。于是一位和善的老邻人又问了:“你是你外祖不能离的拐杖吗?”

外祖也喜欢到园子里或者户外去走走,我,代替了拐杖,牵着他,也许他的手搭在我的肩头上。而他的拐杖呢,一根乌杨木做成的,黑油油的,有雕着龙头的把手,常挂在圈椅的靠背旁,这支精致的手杖是经过他的细心的筹思和选择的。在他所有的用具中,他最看重这个。以热烈的请求,我曾被允许拄过它几次,持着它的腰身,自己假装一个老人,躬着背,咳咳吐吐。对于老人的东西,我总是那样喜爱,因为他们不仅激动我的情感,还引起我丰富的想像呢。

我们在园子里,慢步走着。在茂叶下,花径间,外祖指着他亲手种植的花木给我看,又说又喜欢。他最爱兰草,兰草是栽在瓦盆里,放在石台上。我们走出园门,看看天色和远山,岑寂使我们的心情静止于欲暮的景色中。于是两人选了一块石板坐下了。“你还是那样健旺。”一个荷锄的农人走过了。“呃,你们今年的收成很好吧?”“可以过活了吧?”

归途上外祖似乎有点倦意,我则想着,想把潜伏在心里很久的希望说出来。我凝视着他的眼珠和白须,它们像欠了我一个回答似的。终于我耐不住沉默了。“外公,不用那个拐杖吧。我牵你还好得多。”

“是的。你还是我心灵的拐杖呢。”

“等我将来老了我再用它吧。给我吗?”

“是的。愿它也是你亲切的记忆的拐杖。

我怎么愿意离开他呢?祖孙两人互相倚扶,在生活上表示一点诚挚与热心。

但是,家里三番两次派人来接我回去,我用各种方法拒绝,最后就是躲藏也无用了。老仆人带来父亲的严厉言辞,我是最怕父亲的。外祖在我耳边说了很多的话,亲热而又慰安的。终于老仆人带我上路了。外祖送我到一个土坡前,每次送行的终点,我上坡过桥,怕回头看只使我心酸,从背后传来的他凄凉而又温和的声音:“下回同妈妈一块儿来吧。”直到拐弯处,我回望时,只见一片竹林和林间隐约的黑色屋顶了。

从外祖家里回去,我没有一次是空着手的,也许带走的是一个古瓷水孟,也许是一个小小的海螺。我衷心地喜爱它们,好好地保存着,在一个黄木匣里。真的,我不忍提到时间的冷酷,很多年过去了,这些小小的玩意儿,无一不是引起我悲思和怅惘的来源,然而我愈加爱惜它们。没有它们,我会与辽远的昔日更生疏了。自然,我尤其不会忘记那只拐杖,那现在使我感到阴暗与凄凉的,它后来落到我舅舅手里,随着他过了一些寂苦的岁月,现在又成为我舅母的伴行者了。在灯光下,在寂静的时候,我常感悲哀于幼时与外祖的预约,好,让我为孤独的舅母的健康祝福吧。

七、板书设计

八、课外作业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①依我看,我们积攒的,主要是一些目光。

②为什么我们记起某些往事时,心上和身上会有温暖或滚烫的感觉?那肯定是我们的体内,存放着温暖或滚烫的目光。

③为什么我们记起某些场景时,心上和身上会有被碎玻璃扎伤的感觉,甚至会有锥心刺骨的感觉?你锁定这些场景,在深处找寻,一定能找到几束凶狠、敌意的目光,或者找到几缕失望、忧伤、悲凉的目光,从这些目光里,你会想起谁让你受到伤害,你又让谁受到伤害。那些好的目光,如宝石珍珠,存放在内心最重要的房间,我们经常于静夜抚摸它们,回味它们,被它们再次照拂,同时又为无法再次回到那些眼睛面前,表达谢意和敬意,而感到遗憾和痛心;而那些不友好的目光,恶意的、冷漠的,虽说时间已稀释了它们的份量,然而记忆还是时常被它们袭击,就如同跋涉过水深火热,双腿乃至浑身的骨头,难免被风湿性疼痛折磨。我们的身体和心灵,比我们的理性要精确得多,理性接纳了的,被理性过滤掉的,身体和心灵都悉数收藏,而且原汁原味原质。假如你能勘探你身体内部的江河湖海和崇山峻岭,你将惊异它浩瀚的沉积和收藏,而藏得最深,保鲜保真最好的,正是那一脉脉、一束束、一道道目光。

④我们的体重之外,更多的,也更重的,是身体内部储藏的目光的重量。

⑤人生的质量,除了身体的质量,更重要的,是身体内部储存的目光的质量。

⑥圣人体内,一定存放着高质量的目光。这样的目光,A如水,如雪,如虹。如星,如月,如雨,如纯棉。如黑夜的灯,如冬日的炉火,如妩媚的青山,如雨后的草叶,如月光里展开的大海,那深邃的沉思和悲悯,B如闪电穿透长夜又谦卑地消融于长夜……我读《论语》,读《庄子》,读佛经,读列夫·托尔斯泰,都读到了一束束目光,他们眼睛里的目光,以及他们内心里储存的目光。圣人从目光的丛林中走过,从生灵的泪雨血河里趟过,他们的眼睛望见了苦海的深处,望见了生存莽原上伤痛的背影。同时,他们的眼睛又与长夜远处、星空高处某个神圣的目光对接,于是,一种深达海底又接星辰的伟大心胸展开于他们体内,发自于人的内心却蕴藏了宇宙般深广思想和爱意的目光,终于降临世间。

⑦于是,我经常问自己:

⑧你的体内该存放怎样的目光?你渴望收藏的那些好的目光是在陆续凋零,还是在陆续生长?你如何在紫外线等有害射线频频伤害的大地上,捕捉并珍藏那些美好的光线?穿过日渐破败的森林,你怎样寻找种子那暗淡的目光,在长久地与它对视之后,你是否播种它,并祈祷在雨过天晴的早晨,看见一株嫩芽,噙着泪珠,表达着胆怯的希望?

⑨我又该向生活,向历史,向覆盖着坟墓、陨石和青草的土地,投去怎样的目光?我该向那瘦瘦的溪流、细细的泉眼投去怎样的目光?你看,那朵小小的芨芨草花就要开了。仿佛一点粗暴的声音都会让它熄灭,我该怎样以温柔的目光注视它仅有的几分钟的童年?无家可归的燕子,怯怯地降落在我的阳台,怯怯的,以公元前的方言,试探我的心思,试探我对春天的态度,我该用怎样的目光问候它或者冷落它?欢迎它或者拒绝它?我该向那山路上跋涉的身影,投去怎样的目光?我该向雨夜里的灯光投去怎样的目光?我该向一直在黑夜里最高处凝视我的那些神圣的星星,投去怎样的目光?我该向那一天一次大出血,每一天都怀抱爱的火焰而死去的壮美的夕阳,投去怎样的目光?我看见我的不远处安静地站立着的那棵柳树,它的每一根手指都在传递一种古老而单纯的情思,它嫩绿的眼神,那点化过《诗经》、照拂过唐诗、抚慰过宋词的眼神,又投递到僵硬的水泥地板上,投递到被电线缠绕被塑料包装了的生活身上,投递到被商业操纵被数字组装被技术复制的文化身上,投递到落满高分贝尖叫声的我的小小的身体上和心上,那么,我该向它投去怎样感恩的目光?

⑩是的,我收藏着来自历史、来自自然、来自生活、来自人群的各种各样的目光。

○11同时,我投去的目光,也将被收藏,被某棵树收藏,被某朵花收藏,被某条河流收藏,被某盏灯收藏,被夜半的某颗星收藏,被近处或远处的某个心灵收藏。就这样,我们的目光,改变着白昼的光线,也改变着夜晚的品质,甚至,或多或少地,改变着宇宙的质量……

1.第③段中加点的“这些目光”指的是什么?

2.本文运用了许多精彩的比喻,请从第⑥段画线的A、B两处中,任选一处,说说你对这些比喻句的含义的理解。

3.第⑦段在文章的结构中起到什么作用?为什么?

4.第⑨段中问“我该向一直在黑夜的最高处凝视我的那些神圣的星星,投去怎样的目光?”请代作者写出一个合适的回答,并说出理由。

5.“我们的目光,改变着白昼的光线,也改变着夜晚的品质,甚至,或多或少地,改变着宇宙的质量”,联系全文,说说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答案

1.指的是“几束凶狠、敌意的目光”,“几缕失望、忧伤、悲凉的目光”。

2.A:圣人的目光是高质量的,如水和雪般清澈纯洁;如星和月般明亮,指引方向。B:圣人的目光是高质量的,如穿过长夜又消融于长夜的闪电,照亮世间的黑暗,惊醒蒙昧的人们;然后又谦卑地消逝,还世人一片自由宁静的天空。

3.第⑦段在文章的结构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承接了上文提出的“圣人的目光是高质量的”,又引出了下文“我该存放收藏怎样的目光”,我该向生活、向历史、向自然、向人群投去怎样的目光。

4.我会向凝视我的神圣的星星,投去感恩和敬畏的目光。因为它告诉我,宇宙无限宽广,不要汲汲营营,耽于一己私利,生命的意义值得用一辈子去追求。

5.我们每一个人都向世界、向世人投去美好的善意的目光,收藏美好的善意的目光,这个世界也会因此变得更加温暖美好。

教学反思

文章真情直白,语言亲切自然,所以初读文章没有太大的障碍。要深刻理解文章内容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就需要对重点段落进行品读和探究,如对“孩子们!你们果真抱怨我,我倒欢喜;到你们的抱怨变为感谢的时候,我的悲哀来了”这句话的理解,就要立足于全文去体会感受。除此以外,通过品读赏析、质疑设问等学习形式,学生们理解了作者对孩子们深沉的关爱之情,体会到了他内心那份淡淡的悲哀,同时让每个人都产生思想上的震撼:童年是如此的宝贵、童心是如此的易逝,儿童要珍惜童年的生活,成人要注意呵护儿童的童心童趣。

不足之处是对本文写作上的启示强调不够。一是学习作者从日常生活小事中选取写作材料和提炼主题,二是学习作者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