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考作文的选材要求
众所周知,高考作文的优劣对高考成绩的高低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高考作文要想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在内容方面必须要做到选材新颖。
“应试作文不说假,笔由心动爱写真”成了高考作文的一道景观。鼓励学生在写作时挥洒出一腔真情,“吾手写吾心”,做到以真情感动人,以真情感动阅卷老师。例如“生日”这样的题目,学生可以以细腻的笔触,感人至深的画面描绘出成长的脚印,写出每一个生日带给自己的不同感受。真情的挥洒还表现在用朴素无华的细节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如《尴尬的一幕》中的细节:走廊上,与老师擦肩而过,自己试着努力想对老师说声“老师好”,可终于没有说出来,面对老师的微笑,自己低头而匆匆逃过,感到尴尬至极。这是一个真切动人的小细节,是作者的真情流露。真情的抒写能打动批阅者的心,是高分作文的关键。因此要引导学生时时关注生活、热爱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提炼生活中的动情点,化为自己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和体验,杜绝假、套、空。要选择自己受感动的内容,是自己亲身经历,亲眼目睹的,一些琐碎的小事件、小细节,或者是自己曾阅读过的有很深印象的书刊登载的方面来写,表达出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表达出真情实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文中只有融入真情实感,才能打动人心,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夺得高分。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同样,作文内容的充实需要材料来构造,文章的好坏与材料质量的高低有着密切的关系。考生若能根据表达主题的需要,精心选取一些新颖独特、积极向上、具有时代气息和真情实感的材料,就能体现他们在选材方面的独具匠心和丰富的生活积累,作文自然就能得高分。
1.材料为我所有
考生写作材料常常让人似曾相识:总是下雨天妈妈送伞,老师给我补课,同学误会引起遗憾等等,显得褊狭。这是不注意取材的创新,思维局限在部分材料的框架中。生活日新月异,丰富多彩,只要用心观察、留意,“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世上见闻均可写入作文。家务劳动、校园活动;走亲访友、兴趣爱好;都市风情、田园情趣;亲情、友情;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冷暖寒嘘、人生百味等均是写作的好材料,真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材料来源之一。其二,从课外阅读中汲取写作材料,是一条被事实证明正确的道路。记得在“名著与我”的征文比赛中,《三国演义》中的孔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等都成为作者笔下信手拈来的好素材。再如2006年广东某卷一阅读题《常想一二》中就引用了《邂逅霍金》的内容,的确不失为一篇文质兼美,富含哲理的文章,真可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其三,从人人都具备的写作素材——语文课本中提取,语文书本身就是一本小小的百科全书,文中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名人逸事,凡人琐事等等都有涉足,只要稍作整理归类,都可作为写作的材料,真所谓“就地取材”。例:一考生在《读书》一文中写道:“从保尔·柯察金身上得到了生活启示之后,又穿过骊山阿房宫去聆听秦俑的低语,之后又踏上了去埃及金字塔探幽寻胜的征程;在与拿破仑叱咤风云于欧洲战场的同时,也不忘与外星来客共同探讨人类文明的进程……愈读书,我愈发现自己的无知;愈读书,我愈来愈多地看到五彩缤纷的世界。”
2.材料唯我独备
选材新颖还必须做到“唯我独备”,即独特。材料独特,指材料本身不同凡响,人无我有,新颖独特,这样才能吸引阅卷者。例如《一次难忘的实践》所选取材料不同凡响,作者是校内铜管乐队成员,参加一次大型校外演出,这样的身份,这样的实践确实是人无我有。选用独特材料,才能新人耳目,博人青睐。
3.材料推陈出新
有些材料内涵丰富,即使不是新的,但如果能从新的角度来点化、引申,用来表现新的主题,也能出奇制胜,让人耳目一新。比如过生日同学送礼物,是很陈旧的题材了。“旧瓶”怎样装“新酒”?作者采用了“推陈出新法”,巧妙选取角度,写家长如何处理孩子与异性同学交往的事情,陈旧的材料便写出了新意。如果文章仅仅停留在同学的“礼物”上,那还算不得上乘之作,恐怕还是有点俗;作者再推进一层,结尾点明“真没想到,在我十六岁生日时会收到一个女孩的礼物;更没想到,我还收到了妈妈的一份珍贵的礼物——理解”,画龙点睛,选材的新颖就充分显示出来了。
4.材料关注热点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作文选材如果紧跟时代的步伐,唱响时代的主旋律,与时俱进,写出时代感强的鲜活文章就一定能吸引阅卷老师的视线,获得高分。如山东临沂市以“感悟自然”为话题的作文《铁塔上的鸟巢》,作者采用童话的形式,以一只喜鹊的口吻,诉说了由于人类滥砍树木,被迫搬到危险丛生的铁塔上居住,从而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深刻主题,紧扣热点,选材典型。宁波市《沟通》一文,由陆游盼望祖国统一,联想到台湾会回到祖国的怀抱,反映了海峡两岸人民渴盼统一的共同心愿,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
二、作文选材角度“三要”
考场作文贵在出新,出新的关键还是选材。作文选材怎样才能出奇出新,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呢?
1.选材角度要新
所谓“新”,就是要发前人所未发,见前人所未见,寻幽探微,巧出新意,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怎样做到“新”呢?
(1)“新”在独具慧眼。
如要写以“秋天”为话题的作文,大多数学生可能把选材视角仅仅盯在自然界中的秋天如何醉人。如果将秋天里发生的某一个小故事写得动人,那么“秋天”的含义不就延伸了吗?比如十月的某一天,全村干部要如开换届选举大会。全家人满面春风,爸爸放弃了出车赚钱的机会,妈妈也关了店铺,一家人和村民们一道精神抖擞地走向选举会场……作者在这里感受到浓浓的民主气息,他以此事为框架(虚写此事),然后融进家乡特有的能够体现改革开放的人、事、景物加以描叙,写出了家乡的秋天到处都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和谐景象。
(2)“新”的社会热点。
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并存、共处竞争的时代,社会上的新闻热点,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风云事件,校园里的激情辩论,无不跳动着时代的脉搏,涌动着创新的气息。例如有一个省的高考作文以“美景”为话题,某一考生在题为《扮靓母亲河》中的选材很有代表性,文章先写了五年前的母亲河污染严重,臭气熏天,没有鱼虾。慢慢地,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积极主动地筹集资金整治母亲河,三年后,母亲河旧貌换新颜,重新焕发生机。作者关注环保这一热点问题,所选材料比那些写登山见到美景要新颖得多。又如,武汉市高考满分作文《“我”为我服务》,作者把眼光投向高科技产物——克隆人。表现了随着“克隆人”的服务和替代,人们不断退化、萎缩,表达作者对社会生活热点问题的关注和忧虑。社会热点问题很多,如战争与和平、北京奥运、信息高速公路、博客、素质教育中的素质评价等。
2.选材角度要小
高考生写记叙文,要善于通过细小的、人们常见的生活现象来揭示引人思索的深邃内涵。如果要写一篇反映家乡变化的作文,同学们很可能从家乡的山川田野、人们的举止言谈、村庄道路的建设等诸多方面着笔,这样写不容易写得深透,很可能失于浮光掠影。如果我们的选材能够盯住某一“小”处,往往能达到“一滴水见太阳”的功效。有的学生写自己家中“餐桌”的变化;矮小的破旧方桌——高大的上了桐油的方桌——椭圆形的西餐桌。这样从家中餐桌的两次变化,折射出人们的物质富有程度乃至精神面貌的变化,避免了泛泛而谈。写“小”处容易将重心落在实处,读起来回味无穷。
3.选材角度要深
写文章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要对所选择的材料往深处开掘,即对生产现象进行深入的感受、领悟、思考,对其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精细加工,力求在生活的矿石中,提炼出珍贵的人生之“金”,用深刻的思想意蕴给读者理性的启悟。如一个学生在《老人与黄沙》中,选择了老人与黄沙的材料,但并未停留在材料的表面,而是挖掘出了深意“年年如此,老人的脸被粗粝的河风吹得黑紫黑紫,但老人的愿望却被风吹得血红血红,年年捞得很湿很沉的黄沙,年年捞得很湿很沉的怅惘。”作者以老人和黄沙为载体,表现了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农民思想意识的转变。
选材的方法还有很多,总之要围绕中心选材,为表现中心服务,任何新颖的材料都来源于生活,只有密切关注身边的社会生活,勤于思考生活,努力储存作文素材,让生活的源头活水滋润作文田园,才能写出视角独特、视野开阔的优秀作文。
三、高考作文选材误区
犹如一个人要有躯体一样,文章必须要有材料——材料就是文章的“躯体”。没有好的材料,就好比人的躯体不健康、不美观、不合理一样,决定着文章的质量。高考作文中,在选材用材方面,常见的失误之处有:
1.材料虚假,有悖常理。有些同学老是觉得自己经历的事情不够感人,只有电影电视里发生的生离死别一类的事情才是感天动地的,才是能轻易赚到高分的。于是,拿到题目后就开始胡乱拼凑起来。想当然地编造故事却又不能自圆其说,结果造成感情失真,细节失真,漏洞百出。殊不知,文章的想象必须合乎情理。
2.材料贫乏,内容空洞。有些同学,写人时就只是罗列评语式的人物特点;叙事时只说故事提要,概述过程;议论时只会将相同的意思翻来覆去地说。这样的文章缺少细节,缺少深度。
3.材料平庸,内容雷同。比如写家庭生活,必写父母限制自己的自由;写师生交往,必写自己生病、老师上门补课;写同学,必写误会导致分手,而后对方转学等等。由于材料缺乏新鲜感,所以,让人觉得是老生常谈,不爱读,不想读。
4.游离中心,偏离主旨。选材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围绕中心进行。比如,根据“感恩教育要加强”这个中心,你写生活中有些人不知恩、不感恩的现象就是正确的;如果你去罗列坦然接受他人的恩情之类的事例,就偏离了主旨。
5.格调低下,稚拙可笑。以“尝试”为题,有人写尝试偷东西,尝试考试舞弊,尝试打架,尝试初恋……格调庸俗低下。还有些同学老是爱写捡到钱包这类幼稚可笑的事情,仿佛到处都有钱包可捡一样。爱用“太阳公公”“月亮姑娘”“雷锋叔叔”和“张海迪阿姨”之类的称呼,完全就像小学生的作文。
6.原样照搬,不加裁剪。选好材料后,应该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和提高表达力的需要进行巧妙剪裁。否则,就会事无巨细,详细不分,主题淹没,拉杂无序。有些同学爱图俭省,不动脑筋,结果,很好的材料就被糟蹋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