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照应圆合法

照应圆合法

时间:2023-02-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前面写到的事物,后面要有着落;后面写到的事物,前面要有交代,这就是所说的“照应圆合”法。写作假如忽视照应,就会造成上下文之间脱节,全文结构支离破碎。照应手法一般有以下几种:文章的开头与结尾遥相照应。这种照应法往往用在标题比较含蓄或含义较深刻的文章中,须加一定说明、注释。就是以典型人物的语言多次重复进行照应。这句话在文中多次出现,突出了孩子之死对祥林嫂的沉重打击。

俄国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谈小说创作时说:“要是你在头一章里提到墙上挂着枪,那么在第二章或第三章就一定得开枪。如果不开,那枪就不必挂在那儿。”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技法呢?前面写到的事物,后面要有着落;后面写到的事物,前面要有交代,这就是所说的“照应圆合”法。写作假如忽视照应,就会造成上下文之间脱节,全文结构支离破碎。照应手法一般有以下几种:

1.首尾照应

文章的开头与结尾遥相照应。这就是说,把开头描写的事物或提出的问题,在结尾处用各种方式加以深化或回答,给人首尾圆合的印象。

2.文题照应

这种照应法往往用在标题比较含蓄或含义较深刻的文章中,须加一定说明、注释。因此,行文对标题起了注释、说明、点化的作用。如鲁迅的《为了忘却的纪念》。

3.对话照应

就是以典型人物的语言多次重复进行照应。如鲁迅《祝福》中祥林嫂的口头禅:“我真傻,真的,我单知道下雪的时候野兽在山坳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这句话在文中多次出现,突出了孩子之死对祥林嫂的沉重打击。

4.细节照应

生动而典型的细节反复出现,可以突出细节的典型意义。如茹志鹃的《百合花》中,小通迅员衣裳的破洞共出现四次,突出小战士羞涩、淳朴的性格。

5.关键词语照应

即表达主旨的关键性词句在行文中互相照应,互相补充。

6.悬念照应

在作品中设悬念,又不马上释念,而是反复暗示,使读者关心人物命运或事件结局的兴趣愈来愈浓厚。

7.伏笔照应

即前伏后应,作者在描写、叙述过程中,对有联系的人物或事件预先提示或暗示,即埋下伏笔,待其出现后自然形成一种照应关系。

活着的理由

不止一次问过自己活着的理由,可是每一次都告诉自己不同的答案。我用同样的问题去问别人,得到的答案也不尽相同。我困惑极了,我试图挣脱这种困扰,面对的只有一次次失败的沉默。

布谷鸟的一阵欢快的叫声打破了清晨的寂静,也敲醒了我沉睡的梦。翻身起床,徘徊至窗前。突然发现窗外的世界好清新,禁不住萌发出了一种出去走走的冲动,没有多想,披上衣服就向楼下走去……

空气好新鲜,我深深地吸了口气,沿着石子铺的小路漫无目的地走了下去。天好蓝,草也好绿,这样走着、想着,连日来的疲倦被这清凉的晨风吹得无影无踪了。一声稚嫩的童音打断了我的思绪,寻声望去,只见一个小男孩捧着一束小花向我跑来,说道:“大哥哥,给你这个。”我的心禁不住为之一颤,还未来得及道声谢谢,那可爱的男孩已跑向了他的同伴,一边还在向我扮鬼脸,我冲他微微一笑,鼻子凑到花上,好香!可惜不知道这花叫什么名字。

我继续走下去,一阵清脆的二胡声,夹杂着沙哑的京腔,响彻林宇,让人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体验,比在剧院里、电视里听到的有味多了。虽然看不到人影,但那老者怡然自得的神态,就好像在眼前一般。前边有一个台阶,一个坐在轮椅上的小伙子正试图冲上去,一次次,他失败了,不知是雾水打湿了他的衣衫,还是汗水湿透了他的衣服。我刚打算过去帮他一把,一个蝴蝶般的身影却已翩然而至,她将一枚硬币丢在轮子的下面,然后装着弯下腰去捡那枚硬币,顺势将轮椅推上了台阶。一声谢谢,接着一声不客气,谱写了清晨林宇中最美的乐章,那“蝴蝶”一甩头发,又消失在蒙蒙的雾中了。

我往回走着,想着刚才那一幕又一幕,内心禁不住一阵激动,小男孩、老者、“蝴蝶”、小伙子,他们的身影不断充塞着我的大脑。我忽然开窍了似的。因为人的遭遇各不相同,他们活着的理由当然有千般万种,随着年龄的变化,他们会对自己的理由重新审视、定位。难怪得到的答案会有如此之多。可是,再多的答案也离不开三个字:真、善、美。

再抬头看,太阳已经露出了笑脸,晨雾也散尽了,阳光照在身上,挺舒服的,活着真好,要理由做什么呢?我的步子迈得更大了……

这是一篇抒情味浓郁的文章,作者以“我”的行踪为线索,通过对“小男孩”“老者”“蝴蝶”“小伙子”的言谈举止的描写,展示了美好人性的多彩多姿。结构上,特别注意了照应,“走下楼”“继续走”“往回走”“我的步子迈得更大了……”构成了全文的主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