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怎样用心感受生活

怎样用心感受生活

时间:2023-02-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任何体裁的文章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的反映。可以说,写文章就是写生活,大脑中采集的自然与社会的信息越多,写作素材也就越丰富。只有身入生活,心入生活,才能了解周围的人和事、景与物,才会有所发现、有所收获。每个人都生活在“生活”之中,可是从生活中获得的认识与感受却大相径庭。比如鲁迅先生《社戏》一文中描写月下行舟的几段文字,就是身入生活、心入生活,从生活中汲取生动材料的典范。

任何体裁的文章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的反映。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是他早年生活的真实记录,许多篇目(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早已脍炙人口;朱自清先生也善于描写自己的生活和感受,比如《背影》这篇质朴感人的散文,其实就是记叙了他自己的一幕生活场景。可以说,写文章就是写生活,大脑中采集的自然与社会的信息越多,写作素材也就越丰富。

只有身入生活,心入生活,才能了解周围的人和事、景与物,才会有所发现、有所收获。每个人都生活在“生活”之中,可是从生活中获得的认识与感受却大相径庭。有的人目光敏锐,善于观察,不仅像摄像机一样,能把客观的物象摄入自己的眼帘,印入自己的脑海,而且能在极其普通、平凡的事物中发现一般人所看不到的新鲜东西;而有的人虽然也用眼观察,但浮光掠影,至多只能有模模糊糊的印象。两者比较,关键在于是不是“身入”“心入”了。“身入”而“心”不“入”,生活中大量有趣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材料,就会从眼皮底下溜走;至于“身”不“入”,不认真生活,不认真实践,那就更谈不上从生活中取材了。

那么,怎样才能“身入”“心入”呢?要对接触到的人和事有浓厚的观察兴趣,要培养感受生活的意识,不只是用眼睛,而且要用耳朵、用鼻子;不仅用感觉器官,更重要的是用“心”——用“心”去看、去听、去想、去体验。比如鲁迅先生《社戏》一文中描写月下行舟的几段文字,就是身入生活、心入生活,从生活中汲取生动材料的典范。

文章是这样描述的: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以上文字中,“碧绿的豆麦田地”“水气里‘朦胧’的月色”“淡黑的起伏的连山”等景物,是用眼睛观察所得;“说笑”“嚷”“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歌吹”和“婉转、悠扬”的笛声,是用耳所闻,通过听觉采集的;“豆麦”和“水草”散发出的清香,是靠嗅觉所获得;“(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等,则借助于触觉。而“忽而轻松”“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心也沉静”“又自失起来”以及“弥散”在“夜气”里等内心感受,又与对景物观察所得融合在一起,使入目、入耳的材料更有分量。

由此可见,通过感觉器官获取材料需要用心思考,只有把外物与内在感情连接起来,触景生情,睹物生情,才能产生鲜明生动、印象深刻的感受。把她窗户上的灰渍抹掉,说:“看,这不就干净了吗?”原来,是她自己家的窗户脏了。

请根据材料,以“擦亮你的窗子”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文题中的这个小故事启示我们:一个人发现别人的错误比发现自己的错误容易,而错怪别人也比检讨自己简单。因此,我们不妨时常提醒别人:“擦亮你的窗子。”而我们也更应该常常扪心自问:“自己的窗子擦了吗?”这个“灰尘”,可能是猜疑、误解、成见、偏见等等,只有擦去了自己心灵这扇窗子上的“灰尘”,才能更客观、更准确地看待外部世界,不至于因自己眼不亮、心不明而使自己的认识扭曲。

【例文展示】

擦亮你的窗子

课间,同学心血来潮,与我玩起了“脑筋急转弯”。她诡秘地问:“明明的奶奶让他擦桌子,明明非常听话地把桌子擦得一尘不染,可是为什么他的奶奶却推了推老花镜,生气地责备明明做事不认真,没把桌子擦干净呢?”我思索了半天,也没能答出来。同桌哈哈大笑:“告诉你吧,是他奶奶的老花镜脏了!哈哈哈,你也真够笨的!”我也为自己没能转过弯来而不好意思地笑了。可是仔细想想,却怎么也笑不出来了。

几星期前,我与同桌“开战”了,起因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同桌喜欢喝饮料,每天都从家里带一杯饮料上学,放在课桌的中间。可是性格粗犷的她经常不小心把杯子弄

【题目】有一则小故事是这样的:有个太太多年来不断嘲笑对面太太很懒惰:“那个女人的衣服,永远洗不干净,看她晾在院子里的衣服,总是有斑点,我真的不知道,她怎么会洗衣服都洗成那个样子……”直到有一天,有个朋友到她家,才发现并不是对面的太太的衣服洗不干净。细心的朋友拿了一块抹布翻,搞得整张课桌都被浸在雨地里。我看着自己的书,一本一本都被染上了污渍:红茶、绿茶、果汁……闻着就想吐!一天,她又是一个不小心,弄翻了咖啡!天啊!那棕色的液体“顺流而下”,不仅染脏了我那可怜的书本,还溅脏了我的白裙子!我忍无可忍,冲着她吼道:“你真是个屡教不改的东西!”她惊愕,我气愤,两人相视,都很委屈。她并没有多说什么,只是默默地擦干桌子,收起杯子。

从那以后,她再也没有带饮料上学,我的心里也掠过一丝得意。偶然一次和同学谈起“翻杯”事件,同学调侃地说:“别生气了,你还不知喝过人家多少饮料呢!”“什么?”我不解地问。“你也真是的,人家把杯子放在课桌中间,不就是想与你分享吗?可你……”“你别帮她说好话了。她?哼!有那么好心吗?她只图自己喝得滋润,怎么会想到我遭的‘水涝’之罪?”“信不信由你,你如果把自己的那扇窗擦亮了,或许能看到别样的风景……”朋友丢下话,走了。我一个人愣在那儿……

后来,我发现,同桌总是靠着桌边坐,目的是留更多的空间给我;她总会把文具用品放在课桌的中间,目的是为我提供方便;无论我问她什么问题,即使是“1+1”,她也会很耐心地告诉我“等于2”……擦亮了自己心中的那扇窗后,我发现同桌竟是那么友善。比起她来,我感到自己真是太渺小了!

桌子中间,再次出现了我们共同的杯子,倒下了,我们会把它扶正,然后擦干污渍,迎来的是对方会心的微笑。

这是校园生活中溅起的一朵浪花,带着一丝青涩,带着一点懵懂,更带着一缕清新,让人品味出一份久违的纯真。摩擦源于“我”对同桌的误解——她只图自己喝得滋润,怎么会想到我遭的“水涝”之罪,但它在情节的“三转”之后立刻烟消云散了:“听”其他同学的调侃,“我”不禁有点疑惑,此为“一转”。“看”同桌的行动,“我”感觉到同桌的友善,此为“二转”。“扶”我们共同的杯子,我们会心一笑,此为“三转”。细细品咂,这三“转”,既“转”得自然,又“转”得轻松;既“转”得匠心独运,又“转”得水到渠成。

本文启示我们:越是原汁原味的生活,越能拨动读者心灵深处那根敏感的琴弦,让人心有戚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