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为发挥考生的写作才能而缩小了限制性,加大了自主性,题目的要求往往说得比较明白,所以审题难度有所下降。但是,如果我们审题意识淡薄,既不重视把握题目内涵,也不注意审清题目要求,还是会造成“一招不慎,满盘皆输”的严重后果的。这方面的教训也并不少。
那么,该如何快速审读、把握作文题意呢?
一、明确题目中关键词的含义:
请看2008年高考安徽卷的作文题:
请以“带着感动出发”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④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⑤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这道题目中的“感动”无须多说,对于“出发”这个关键词该如何理解呢?《现代汉语词典》对“出发”的解释是“离开原来所在的地方到别的地方去”。在此题中,对“出发”含义的界定大可宽泛些,比如“出发就是行动,就是你被打动后自己有某种举动”,“出发就是尝试着完成某项任务”(包括高三一年迎接、冲刺高考),而“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也完全可以视为“出发”。
二、利用提示语(或材料)以打开思路
请看2008年高考江苏卷的作文题:
有些人只是在童年有过好奇心,有些人一生都能保持好奇心。质疑、发现、智慧、高尚、惊喜、快乐、烦恼、平庸……这中间的每个词都有可能像影子一样跟在好奇心的后面。
请以“好奇心”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在出示题目前,命题人加了两句提示语,对此应逐句研读:提示语的前一个句子,告诉我们好奇心与年龄段有关,并表明保持好奇心之不易。由此我们可作如下思考:“我”在童年时有强烈的好奇心吗?哪些事情上有很典型的体现?现在“我”的好奇心是已减弱(消失)了还是依然保持着?为什么会丧失好奇心?怎样的教育导致了好奇心的萎缩?失去好奇心其实就是失去了什么?(如果有同学在文中写目前僵化的教育、浮躁的风气扼杀了青少年的好奇心,这将给个人和国家带来许多危害,接着分析原因、指陈其弊端,然后呼唤好奇心的回归,这类观点也可成就好文章。)哪些人一生都能保持好奇心?永远拥有一颗好奇心有何价值?怎样才能保持好奇心?……提示语的后一句话,意味就更丰富了。其中所列8个词语,分别从好奇心的表现(质疑与发现)、有好奇心的人体现出的品质(智慧与高尚)、对待好奇心的不同态度产生的不同结果(惊喜、快乐、烦恼与平庸)三方面,揭示好奇心的内涵和外延,进一步为考生指明立意方向,体现出降低审题难度、保证考生不致偏题或无话可说的良苦用心。具体说来,它可以让我们想到这样一些角度:有好奇心就是敢于问“为什么”,好奇心是一切发现的前提,好奇心是智慧不竭的源泉,好奇心是一种高尚品质,好奇心能带来惊喜、快乐,也能带来烦恼(包括好奇心消失带给“我”烦恼、好奇心太盛使“我”烦恼),丧失了好奇心的人容易平庸,光有好奇心而缺少恒心、韧性与意志力也将一事无成……此外,还可畅谈不能有低俗丑陋的猎奇心理、庸俗的好奇心不该有市场等。
【题目】一颗健全的心灵应该有刺——一根锐利的、伴人一生的尖刺,始终对应着自己的恶行。这根刺,哲学的名称叫“良知”。
请以“坚守良知”为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坚守”意即坚定地守卫。它与“坚持”意思不同:“坚守”之“守”,强调“不使攻破”;“坚持”之“持”,突出“使继续下去”。它与“守望”也内涵有别:“坚守”之“坚”,是一种意志;“守望”之“望”,含一种期待。
本题思路参考:①讲述生活中坚守良知或良知沦丧的事情。②编一个故事,说明背弃良知会给人带来怎样的结果。③写成议论文,指出“坚守良知”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如今却被很多人抛弃了。④专谈特定领域比如商业上,不少商家用各种手段蒙骗消费者,消费者的权益得不到保障。⑤将人格化的良知设定为主人公,想象它会对世人倾诉什么。
【例文展示】
坚守良知
古人云:“人性本善。”在他们的理念中,所谓“君子”是能够长久地保持本性的人,所谓“小人”则是轻易地丢失了本性的人。在物欲横流、利欲熏心的当今社会,人类的本性、良知或许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利益向其挑战,“智慧”向其挑战,“理性”向其挑战……人类懂得了太多的大道理,如何创新,如何走向成功,如何创造财富,各类有关处世、创业的名言警句充溢于心,以致那片原属于良知的心田,黯然褪色。
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是一道划在神州大地上的深刻的痛。24万逝者,时光不会忘记,生者永远铭记与祭奠。然而,在大地震30周年纪念之际,有人却从“纪念”中找到了“商机”——一家公司弄了座刻名收费的“地震纪念墙”,明码标价“正面刻名1000元,背面800元”。
也许最擅长经商的犹太人,都会惊叹这些人发现商机的能力!因为在耶路撒冷哭墙的建设中,他们是不会想到利用刻名收费来赚钱的——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慈善基金。而这个打着绝妙的如意算盘的公司,是赤裸裸地朝着地震死难者的遗体掘金。对于死难者及其家属来说,是一个划在伤口上的伤口。
慈善捐助是掏钱,刻名收费是赚钱,岂不妙哉!然而,并不是任何事物都可以变成商机的。有违良知的策划不是智慧,泯灭良知的祭奠绝非真心实意。阳光照在墙上,良知应刻在心头。
有人或许会说,在竞争激烈的商业圈里,多少会欠缺些道德良知的束缚。那么,在当今社会其他领域中呢?比如,在传播人类文明的新闻界,部分摄影记者又怎样从事着他们高尚的新闻工作?
少年家中的房子被洪水冲走了,少年和母亲绝望地痛哭。摄影者离母子二人不到半米,不停地冲他们喊:“抬起头来,看这儿!”却没人给他们送上食物和药品……
为了拍摄到藏羚羊奔跑的镜头,摄影师一次次把上万只藏羚羊轰起来奔跑。正是羊儿怀孕待产的季节,几个小时折腾下来,一只只母羊瘫倒在地,流产的小羊尸横遍野……
有位中国工程师在阿富汗战争中不幸遇难。家属尽量不让死者88岁高龄的老母亲知道这个噩耗。闻讯赶来的记者们却挤在院子里,有人从窗帘一角把相机伸进去拍摄,有的把村长找来,还打算强行砸门。老人很快得知了儿子去世的消息。冲进去的人继续用相机将老人撕心裂肺而扭曲的表情拍下来……
可见,“良知”这个词对不少摄影记者来说,已过于陌生了。一心想拍到具有震撼力、能吸引观看者眼球的照片,尽一尽记者之职,这无可厚非,但拍摄随意唐突,缺乏甚至沦丧了敬畏、悲悯之心,体现出的只是一种职业的冷漠。所以,传播国际要事,传播先进事迹,千万别忘了传播良知。
是啊,商人炒作、记者偷拍、干部贪污、医生收红包……我们拿什么来拯救良知?
良知——社会的底线,需要众人一齐坚守。
良知——造物者赋予人类的财富,切莫丢弃。
本文主要从反面入题,以当今社会某些公司欠缺道德良知的束缚和部分摄影记者缺乏甚至沦丧了敬畏、悲悯之心为例,热切地发出为“拯救良知”的呼吁。
全篇材料鲜活、丰赡,用语行为具有较强的震撼力,如“阳光照在墙上,良知应刻在心头”,一语双关,催人深思;又如“所以,传播国际要事,传播先进事迹,千万别忘了传播良知”以及结尾两段,都让人过目难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