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作文作为高考成功作文的范例,代表着应届高中毕业生写作的最高水平。阅读考场金牌作文,可以从这些优秀之作的审题立意、构思谋篇、表现手法等方面,获得很好的借鉴。下面,让我们探讨一下近年高考中几篇满分作文成功的秘诀。
一、力求稳妥与创新兼顾
考试的作文是限题作文,无论哪种题型,都对学生有一定的限制和要求。对考生来说,首先要做到稳妥,即认真审题,领悟题旨,接受限制;其次,要在限制中发挥特长,展示个性,大胆创新。能把这两者统一起来,就掌握了写作的主动权。
请看下面这篇优秀的应试作文:
一步与一生
前人走错了一步,将给后人带来痛苦的一生。
——题记
当年,淡水曾是人类最为丰富的资源,滚滚的江河水、甘甜的地下水给人们带来源源不断的财富。然而,人们在无偿利用水源的同时,却又毫无吝惜地将它们污染,留给后人无尽的灾难。
清明时节雨纷纷
又是一年清明节,又一个下雨的季节,望眼欲穿的人们早早就走出户外,去等待春雨的洗礼。
在历史的记忆中,雨总是充沛的,总能给人带来诗情画意。“沾衣欲湿杏花雨”,那是春雨的细密;“黄梅时节家家雨”,那是夏雨的热情;“秋风秋雨愁煞人”,那是秋雨的缠绵;“燕山雪花大如席”,那是冬雨的飘逸。然而现在,这一切都成了不可触及的蜃景。
北方下了“沙尘雨”,南方开始流行酸雨。
此情此景,使等待春雨的人们,只能将泪化作雨滴,洒向清明时节的每一个角落。
路上行人欲断魂
火辣辣的太阳,灰蒙蒙的天空,干涸的河床,枯竭的水井。
水,现在已成了人们永恒的话题。
路上已经没有了行人。疾驰的汽车里,坐着的人只有疲惫的身躯和无奈的眼神。
没有了水,就没有希望,没了精神。
长江还在,黄河还在;水,已不再!
以前,污染河水是为了赚取利润。现在,揣着满身的钱,却没了水。
以前为了钱,可以忘记一切;现在,为了水,可以将一切忘记。
只要有水,钱,算什么?
借问酒家何处有
酒,曾是先人们最为经典的享受,“何以解忧?惟有杜康”,那是曹操的感慨:“李白斗酒诗百篇”,那是诗仙的豪迈。如今,酒在哪里?
剑南春呢?国宴茅台呢?
如今,没了酒,只有酒精。
酒中掺水曾让多少英雄拍案而起,大呼上当!如今,掺水反而成了一种奢望,因为酒精中已无水勾兑!
狂饮的李白呢?对酒小酌的东坡大师呢?没有水还能有酒吗?
牧童遥指杏花村
杏花村,一个古老而文明的村庄。那里有良田湖,美池河,桑竹溪;村外,还有那骑着牛儿的牧童。
这曾经是定格在历代文人心中最为美丽的画面,如今,这幅图景又在哪里?
任谁也不会相信,那裹着钢筋和混凝土的建筑,就是昔日的杏花村落。这里已经没了湖,没了河,没有了溪,只剩下光秃秃、泛着白光的水泥地和人们干裂的嘴唇。
前人一步短视的举动,跟后人开了一个莫大的玩笑!
人们的等待,等待着无水的日子过去,抑或是等待痛苦的一生结束。
本文不像绝大多数作文那样从人生的层面阐发“一步与一生”的关系,而是从环保角度切入,可谓新颖脱俗。作者眼观现实又发挥想象,具体展示了人类浪费、污染水资源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具有强烈的震撼性和现实意义,能给读者带来巨大的情感冲击。
文章结构新奇别致,巧妙采用了人们耳熟能详的绝句《清明》中的四句诗,作为统率全篇的四个小标题,依次引出四个板块的内容,既出人意料,又简明醒目——作者的机智与才情令人钦佩。文中多处引用诗句,既充实了内容,又构成鲜明的对比,强化了文章振聋发聩的力度。
二、要有厚实的文史功底
写好高考作文,除了必须具有一定的思想理论水平外,还必须储备丰富的材料,拥有厚实的文化底蕴。俗话说:“文史哲是一家。”学生们学了语文、历史、政治等,重要的内容一要记得住,二要用得上,千万不要“书到考时方恨少”。有人说“语文书是写作的宝库”,很对。不论是写“必须跨过这道坎”“诗意的生活”,还是说“行走在消逝中”、谈“传递”,都能从语文教材中找到观点和材料。为此,重温语文课本,熟悉历史知识,关注社会生活,引进时代活水,是夯实文史功底的必修课。
下面这篇应试作文成功的秘诀,就在于作者具备扎实的文史功底。
钟声犹未逝
“故乡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那乡音乡情在黄土地上回响,当小桥流水在乌镇在声色犬马中行将消逝,当上海弄堂的留声机被历史磨损了质地,当老北京的红砖绿瓦剥蚀了岁月的烙印,幸而有这样一种文字,帮助历史铭记这些快要遗失的生活方式,把这些土地上的故事与记忆代代传递,用文化传承那故乡苍穹里的乡情乡音……撷一把虎耳草,插在吊脚楼的一隅,窗外是碧云映照下的沅水。那是侗族人心窝上的一湾水,是世世代代祖先留予后人的圣溪,是农家女纤纤素手浸过的清潭,是渡船人悠悠长桨荡过的渡河。是挣扎在城市边缘的脆弱的原生态,是沈从文笔下那清丽绝俗的世外桃源。
一方山水,犹未逝
是文字,把这份白云悠悠的湘西风土记载下来,让它作为一种美好的精神在我们心中传递下去,让那水边的文化没有被时代的洪浪吞噬,而是被圈作一方圣地,被呵存着,传承着。
故土的钟声,仍在这沅水边,声声不息。
一种生活,犹未逝
她用情留住了四十年的光阴,却听见大上海的歌声在一夜夜地消失。阁楼上的白鸽看着那弄堂里的夹竹桃一树树开落,仿佛祭奠着这一种生活方式的渐渐消逝。弄堂文化,有小姐的娇嗔与留声机的嗫嚅,伴着铜镜盒柔和的反光,衬着弄堂人家炊米蒸烟的灰白底色。我们抓不住它的流失,幸而王安忆用文字传递了这份旖旎的风情。
是文字,把这份细水长流的生活方式捕捉下来,让它以一种风情万种的姿态,停留在这个大都会,并被怀旧的人们传承下去。在那里,灯红酒绿之中犹存一处地方,歌唱着弄堂之音。
故乡的钟声,仍在这城市里,声声不息。
一份骨气,犹未逝
梆子敲着,腰鼓震着,黄土地唢呐与喇叭共鸣,歌声与怒吼同响,艰辛与幸福俱在。那里的人沾了土的习气,一开腔便漫天飞舞;一跺脚便天地同震。贾平凹吼着秦腔,用最高亢嘶心的声音,把这惊天地的腔调一路唱下去。
是文字,让我们触摸到了中华儿女血液里的顽强硬气,把这种顶天立地的骨气深深植根于我们的内心,在每一次历史拐弯时,递予下一代一双坚定的手。
故乡的钟声,仍在土地上,声声不息。
同样的文化传承着不同土地上的记忆,文字的力量响彻人心。读着它们,仿佛是一次火炬的传递,那山水,那生活,那精神……当它们使胸膛中的乡情熊熊燃烧时,我们便知道,因为文化,故乡的钟声,犹未逝。
与众多写“爱心传递”的作文相比,本文立意就已高人一筹——作者写的是文化方面的传承。文章中心突出,通过三方面的材料表现主题。沈从文先生、王安忆女士、贾平凹先生分别用文字传承了一方的文化,沈先生传递了湘西风情与美好的精神,王安忆传递了一种都市风情万种的姿态,贾平凹传递了顶天立地的骨气,从自然山水到社会生活、人文精神,层次分明地演绎了对“传递”的深刻理解,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开头、中间、结尾浑然一体,尤其是末段的总结,很有厚度,很有内蕴,是对上文有力的升华,文章境界因此而提升。
这样的作文在广东高考中是凤毛麟角的,获得广泛推崇,表明广大中学语文教师希望学生从刻板的模式训练中走出来,以我手写我心,增加阅读积累,强化表达训练,在写作中充分张扬个性,落实新课标对作文教学的要求,从而引领高考作文迈向更辉煌的明天!
三、善于变通和点化材料
有位作文竞赛获奖者说:“写作文要学会将材料往中心上靠。”所谓“靠”,就是善于变通和点化材料。拿议论文来说,事实论据都存在于它原本的体系中,并非专为某人写作服务,而且论据大多具有多义性。因此,作文时我们应根据论证观点的需要截取材料,突出论证观点的有关内容,摒弃无用的材料。在剪裁材料后,议论时还要下“点化”的工夫,即挖掘、阐发论据的思想内涵,使之紧扣论点,充分发挥论据的论证作用。
请看下面的佳作:
坚 韧
——我追求的品格
纪伯伦曾说:“使你的理想高于你的才干,那么你的今天就会超越昨天,你的明天就会超越今天。”纪伯伦所说的是理想之于人生的重要。但我想,这话并不完全,因为任何理想的实现,都不能离开踏实的努力和坚韧不拔的追求。我渴望成功,更渴望具有成功者身上的那种坚韧。
在世界杯赛场上,人们很喜欢看德国队的比赛,他们总能在落后一个球、两个球甚至三个球的情况下,把比分追平,并最终扭转战局。我想,正是这种不屈不挠、不到最后一刻决不放弃的精神,使德国队赢得了全世界球迷的尊重。其实,看一看每一位成功者,他们共有的优秀品质便是坚韧。众所周知,电灯的发明经历了一千次失败,一千次,要耗费爱迪生多少心血和精力!如果没有这坚韧的品格,哪怕到九百九十九次,那仍然是失败,人类探索光明的步伐还要滞后。从玄奘西游到鉴真东渡,从长城的修建到《史记》的著成,坚韧的人格力量促使人类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小时曾读过王国维论成功的三种境界,人们往往对“蓦然回首”津津乐道,殊不知,成功的真正原因在于“衣带渐宽终不悔”的不懈追求。坚韧,正是这样一种精神:它使你能笑对成功,更能笑对失败;它使你永远不会丧失追求信念的勇气。它正是那种支持人类不断进步的精神力量!
很可惜,我自己缺乏这种可贵的精神,但我始终没有放弃对它的追求。当我有了成绩时,我会告诫自己,决不可骄傲;当我失败时,我很沮丧,但更会告诫自己,别放弃追求。我不能说我的性格中有几分坚韧,但我可以说,我始终没有放弃对坚韧的追求。我很欣赏香港特别行政区前长官董建华的一句话:“纵然前面有前所未有的困难,我们也会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向前进。”他正道出了香港人,不,应当是所有走向新世纪的中国人的心声。我们青年人更要继承和学习这种宝贵的精神,为实现“四化”,实现中国在21世纪复兴的目标去努力!
如果有人问我:如果一切都失去,只留下一件东西,你会选择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坚韧的品格!
本文用引言开头,妙在“变通”引言,既点明题目,又突出论点。上文举德国足球队的例子,强调“我想”,突出永不放弃的坚韧品质。又以爱迪生发明电灯为例,假设着论述坚韧品格对科研的重要意义。接着连用玄奘、鉴真、筑长城、写《史记》的例子,反复证明“坚韧的人格力量促使人类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在列举众多论据的基础上,作者深入阐述了坚韧“这样一种精神”的本质属性和巨大力量,使中心论点鲜明而有力。此外,作者以“我”为例,用“两分法”作自我剖析,不仅紧扣标题,而且使论据与论证融为一体,进一步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析指出:诸葛亮与司马懿涉世均不能说浅,但一个勇气惊人,一个不敢跨越雷池,可见勇气有无与涉世深浅没有直接联系。参考拟题:涉世·勇气·智慧。
【例文展示】
年龄与勇气成“反比”
俗话说:“初生牛犊不怕虎。”反过来说就是:“成年之牛怕老虎。”换成数学语言,就是“年龄大小与勇气大小成反比”。对于这个观点,我不敢苟同。
诚然,年轻人是有“勇气”的,他们年少不知进退,也不晓得利害关系。不管什么事,都风风火火地向前冲。否则也不会有甘罗幼童拜相,早早地把自己投入到政治洪流中去了。可是这种“无畏”行为的结果,却是要当事人付出极大的代价:甘罗早早拜相,在政治斗争中沦为牺牲品;留候张良年少时不惧秦兵,刺杀秦始皇,结果事败被追杀多年;东坡先生年少轻狂,不把朝中老臣放在眼里,结果一生仕途坎坷;纵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也在少时乱结仇家,险些害得自己家破人亡。那些“不怕虎”的“初生牛犊”之所以不怕虎,就是因为涉世不深,对问题没有深刻全面的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涉世渐深,当“牛犊”成了“老牛”时,他们便会“怕”了。
但是,“老牛”的此“怕”非彼“怕”。“老牛”的“怕”是岁月凝聚的智慧结晶,是深思熟虑的成果。“老牛”们知道什么时候该进,什么时候该退。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的长征路上,如果红军只是凭借“无畏”与蒋军拼命,而不是采用毛泽东遵义会议后确定的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还会有现在的中国吗?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人说:初生牛犊不怕虎。
有人说:成年之牛怕老虎。
似乎怕不怕虎,与涉世深浅有关;或者换句话说,涉世的深浅与勇气的有无密不可分。
你的看法是怎样的呢?请以“涉世深浅与勇气”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写本题,立意可以是:①涉世浅,勇气大;涉世深,勇气逐渐消失——这一现象引人深思。②涉世浅,其实谈不上真正的勇气;涉世深,勇气有增无减。③涉世深浅与勇气的有无、大小,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因人、因环境等各种因素而定。
思路参考:①写成议论文,可以在文中具体分析决定勇气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参考拟题:涉世深浅与修炼勇气。②构思一篇小说,通过鲜明的对比,表现某君随着涉世加深而变得胆小怕事,以此揭示世态,针砭时弊。参考拟题:勇气,是这样失去的。③还可以精选素材,运用夹叙夹议的写法阐发见解。比如,结合《三国演义》中“空城计”的故事,深入剖“老牛”们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该站出来。当黑暗笼罩在中华大地上时,当无数自诩为“不怕虎”的“牛犊”都畏缩时,鲁迅、闻一多等这些“老牛”们拍案而起,勇敢地打破了黑暗。这会儿他们怕了吗?当罗斯福拖着病腿和老迈的身躯,走入风雨飘摇的白宫时,当四十多岁的老将王义夫举起手枪,为中国射落奥运金牌时,他们这些“老牛”怕了吗?不,他们没有怕,他们无惧于那些困难,因为岁月的积累只会让他们知道此时前进的结果。
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拥有丰富涉世经验的人们,在拥有超凡智慧的同时,也拥有无限的勇气。因为在他们的眼里,那些困难往往都是他们经历过的。
马克思说:“人生如果倒着过,可以减少一半以上的错误。”涉世经验可以给人们带来勇气。这种勇气是真正的大智大勇,而不是“牛犊”们的“匹夫之勇”。所以,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涉世的渐深不会消磨人的勇气,只会给人带来真正的勇气。成年之牛也未必怕虎,年龄大小与勇气大小不成反比,而是成正比。
本文作者文思缜密,文脉清晰,用精到的语言和充实可靠的材料进行到位的分析,论证过程几乎滴水不漏。这是一般人难以达到的。比如对牛犊之“不怕”与老牛之“怕”内蕴的客观辩证的剖析,能够透过现象挖掘其本质,彰显出强烈的思辨色彩。
文章赢得阅卷者的青睐,自然在情理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