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美国杂志曾以30000美元的巨额资金,征求文字最简短、情节最曲折的故事。获得首奖的小说,全文如下:
一则简短而曲折的故事
伊莉薇娜的弟弟佛莱特伴着她的丈夫巴布去非洲打猎。不久,她在家接获弟弟的电报:巴布猎狮身死——佛莱特。”
伊莉薇娜悲不自胜,回电给弟弟:“运其尸回家。”三星期后,从非洲运来一个大包裹,里面却是狮子的尸体。她又赶发了一个电报:“狮已收到,误,请寄回巴布。”
很快得到了非洲的回电:“无误,巴布在狮腹内——佛莱特。”
这篇短文构思奇巧。巴布告别爱妻,揩妻弟欣然远猎于非洲,却不幸身亡,这是第一个转折;伊莉薇娜悲索夫尸,却得到狮尸,这是第二个转折;旋即收到弟之回电,方知巴布已葬身狮腹,这是第三个转折。确实是“一波三折”而又合情合理;加上用语精当简洁,读来余味无穷。像这篇故事的笔法,就是“波澜”。“波澜”,是个比喻性的说法,指叙述富有变化,就如江河水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后浪推前浪,这是引发读者阅读兴趣的重要因素之一。
那么,怎样才能写出波澜呢?这里介绍几种常用的技法。
一、悬念法
悬念,在古典小说里称为“扣子”或“关子”,即设置疑团,不作解答,借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通俗地说,它是在情节发展中设置谜面,使读者产生急切的期盼心理,然后在适当的时机揭开谜底。课文《一碗阳春面》就是范例。文章开篇,写大年三十深夜十二点,母子三人来到北海亭面馆吃面。这么晚了才来,而且是合吃一碗,这一情节足以引起读者的好奇。接下来,写一年后他们二吃阳春面,作者仍然没有揭开谜底。再写一年后他们三吃阳春面,时间、地点、人物依旧,阳春面变成了两碗,这又是为什么?读者的好奇心被作者撩拨得按捺不住时,小说恰到好处地通过母子三人对话交代了他们所遭受的厄运。但作者还嫌悬念设置得不够充分,往下是写母子三人十年没有吃面,由此设下了新的悬念:他们为什么没有来?他们的命运怎样了?直到篇末,读者紧悬的一颗心才放下,为主人公战胜厄运而欢欣。由于悬念扣人心弦,全文显得曲折有致。
二、误会法
就是借助人物之间的各种误会造成一定的矛盾冲突,从而铺排情节。如《红楼梦》中写到的贾宝玉从父亲那里回来了,此事是吉是凶,黛玉放心不下,便来看望宝玉。这时刚巧宝钗已在宝玉的院里了。黛玉扣门,院里的晴雯以为来的是丫环,又因与碧痕拌了嘴,心里正有火气,加上宝钗来访心中更是不快,于是有人敲门便不加理会。黛玉再敲门,晴雯索性拒绝:“凭是你谁,二爷吩咐了,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黛玉被拒之门外,自然对宝玉产生了误会。接着,她又在墙角边见到宝玉送宝钗出门,更是越发气恼,越发悲戚。这样,直接牵制并引发出下文黛玉以残花自况、荷锄葬花和桃花坡上宝黛二人见面和解的情节,同时引起了读者的心理期待,蠡测宝黛爱情纠葛和黛玉的命运归宿。
三、巧合法
一部《三国演义》、一部《水浒传》,究竟写了多少巧合,那是难以数清的。正是这个原因,“无巧不成书”几乎成了过去说书人的口头禅。没有巧合,就没有故事;要想引人入胜,设置巧合是一种常用的写作技法。如课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就安排了许多巧合。篇道写林教头巧遇李小二,为下文写李小二知恩图报埋下伏笔。后写李小二巧遇陆虞侯,牵出林冲上街买刀欲复仇的情节。再写草料场巧遇大风雪。正是风大雪紧,林冲才出门沽酒御寒,途中见到了山神庙;正是风大雪紧,草厅才被摇撼压倒,林冲才被迫到山神庙安身;正是风大雪紧,林冲进了山神庙,才用大石头顶住庙门,从而偷听到了仇人的谈话,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于是忍无可忍,愤而杀敌,实现了性格上的质的飞跃。整篇课文,连设巧合,环环相扣,推动着情节的不断发展,给读者带来了无穷的艺术魅力。
四、抑扬法
这是组织篇章造就转折、形成波澜的又一重要技法。可以是先抑后扬,也可以是先扬后抑。如课文《琐忆》就是先抑后扬。作者回忆鲁迅开始使用了抑笔,说鲁迅“多疑”“世故”“脾气大”“不容易接近”等等。文章往下的回忆,则逐一解除了先前的这种误解,推翻了听到的别人的议论。原来,鲁迅对青年平易近人,亲切热情,从不使用教训口吻;而对那些攀附阔佬的奴才、伪装的道学者等,那确实是很有“脾气”、也很爱“骂人”的。这样,文章前后“抑扬”的呼应,形成了覆盖全文的波澜,增强了表达效果。
五、蓄放法
这种手法的运用,主要是在组织篇章的过程中,有意将文章的主旨或感情潜藏起来,积情蓄势,就像水库蓄水一样;行文到适当的时候,积蓄到一定程度,突然间将隐含于文中的主旨或感情爆发出来,如水库之开闸放水。如毕淑敏的《儿子的创意》,作者以特有的清新、细腻的文笔,给我们叙述了“儿子”参加了一个宗教博物馆建筑创意征文比赛的故事。通篇的构思十分精巧高明。儿子一心一意要拿金牌,妈妈气急败坏地阻止非难。儿子严肃认真,把参加课外活动看成是培养自己创造力的重要途径;妈妈则千方百计地引导孩子重视课本。多么尖锐的现实矛盾!然而,在文章的最后,当儿子拿到金牌时,妈妈问他为什么想得金牌到日本去时,儿子的回答却是“日本的游戏机最好玩了,我去了就可以买一台回来啊”。原来儿子“一心一意”“严肃认真”竟是为了一台游戏机!这里,作者成功运用了“蓄放”的手法。如果说全文的母子之争是一种“积情蓄势”,那么结尾的陡然一转,则是开闸放水。叙事记人的文章在“尺水”中“兴波”的方法并不止以上几种。值得注意的是,不满足于只说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对题材进行全方位的构思、安排,这是记叙文写出波澜的前提。我们既要避免平铺直叙,也不能故弄玄虚。否则,过犹不及,甚至会弄巧成拙。
【题目】请以“阳光”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古往今来,晴朗之时人们赞美阳光,黑暗之中人们渴盼阳光。灿烂的阳光有着巨大的艺术魅力,“晨曦”“夕照”入诗入画时,向来不可胜数。阳光,不仅给大自然给人类社会带来勃勃生机,还丰富了人类的精神世界,让我们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激励我们去追求美好的事物。不同的人,对阳光有着不同感受;“阳光”的含义主要有:①阳光就是爱和温暖;②阳光就是珍惜和乐观;③阳光就是一种纯净;④阳光就是一种生机和永恒;⑤阳光还是一种宁静……如果选写议论文,如何递进式地展开论述呢?提供几种思路:
(1)取“阳光”就是“爱和温暖”的含义立论:分论点1——我们时时享受着阳光般的爱;分论点2——我们也要尽己所能,向身边的人奉献温暖。
(2)取“阳光”就是“乐观的心态”的含义立论:分论点1——拥有阳光般的乐观心态,也就拥有了幸福美好的生活;分论点2——拥有阳光般的乐观心态,就能感染周围的人一起快乐起来。
(3)取“阳光”就是“光明、灿烂、生机”的含义立论:分论点1——人人喜爱“阳光”(或向往“阳光”);分论点2——缺少“阳光”时要勇于“拨开乌云见阳光”(或离开“阳光”时要善于通过思维调节,为自己制造“阳光”)。
【例文展示】
阳 光
清晨,一缕阳光穿过玻璃照在脸上,刺得我有些睁不开眼。看了一眼墙上的钟,该起床了。又要面对那群讨厌的学生了,我极不情愿地坐了起来。
第一节没课,我懒懒地坐在办公室里。有两个老师也没课,他们正对班里的得意门生大加赞赏。“那些学生真是太懂事了,每天的练习都认真完成,从来没有任何抱怨……”我越想越泄气。为什么其他老师所教的学生那么懂事,他们都说学生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而我教的那群学生虽说也是太阳,却是盛夏里中午的太阳,刺得我睁不开眼?
走进教室,还是老样子。“今天谁值日?怎么又没打扫卫生?”
“是我,老师。”
“又是你,是不是自行车又坏了,所以来不及打扫啊?”
……
沉默,又是沉默,他们总是这样无声地反抗我。
“张林,你的作业怎么又没交?你看你们,一天到晚只知道偷懒,你们要想清楚,到底是在为谁学习!”
接下来的情况可想而知,我一个人在讲台上唱着独角戏。学生们一个个面无表情,偶尔有一两个人看我两眼。唉,这群学生到底是要爆发还是要灭亡?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做才能改变他们。一节课结束,就像结束了一场战斗。我无力地在走廊上走着,我是不是做错了,我为之奋斗这么多年的职业带给我的就是这些吗?
当天夜里,我打了个电话给父亲。在我一番喋喋不休后,父亲说:给你讲一个故事吧。有人请魔术大师表演移山,让他把左边的山移到右边去。大师先在山的右边坐了一会儿,随后又到左边坐了一会儿,然后说:“我移好了。”众人不解,大师说:“我移动不了山,但可以移动我自己。”
我呆呆地坐在椅子上,喃喃地重复父亲的话:我移动不了山,但可以移动我自己。是啊,如果事情无法改变,我们就改变自己。心里有阳光,才能感受阳光。好像顿悟了,我的心里豁然开朗。这么长时间以来,我一直试图改变学生,让他们每个人磨合到符合我的要求。我一直顽固地让他们来适应我,为什么没有想到要像魔术大师一样移动自己呢?最初的信念又回来了,我收拾了一下心情,准备去迎接明天。
明天,一定会是个阳光灿烂的好日子。
“阳光”具有“善、温暖、光明、积极向上”等含义,适于记叙或抒情。但写作时应注意言之有物,若就“阳光”谈“阳光”,春夏秋冬一味抒情,则容易空洞乏味。而转换一下思维,就会豁然开朗。比如可写亲情(“母爱如太阳”),写友情(“友情如阳光”),写热情(“充满阳光的高中生活”),发挥的空间相当大。
本文作者非常聪明,为避雷同,他巧换身份,紧扣“阳光”构思了一篇有深度的佳作。文章开篇点题,写阳光“刺眼”,写师生沟通之难,较好地设下了悬念。“我”的学生们“是盛夏里中午的太阳,刺得我睁不开眼”,这样真实的描写、细腻的感悟,能让阅卷老师心有戚戚。接下来描写矛盾激化,却又柳暗花明,轻灵地用哲理故事一扫心头的阴霾。篇末的“明天,一定会是个阳光灿烂的好日子”,则呼应开头,干净利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