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怎样以时代慧眼发独到见解

怎样以时代慧眼发独到见解

时间:2023-02-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年来的高考作文题,大多具有“一树梅花万首诗”的特点,所以每个考生都可以从自己的角度提炼观点。那么,怎样产生独到的见解呢?必须具有时代的慧眼。有了这样的慧眼,你就能发现别人想不到的东西,就能高效率地对生活进行发掘,对生活的思考和理解就比别人更灵敏、更深刻,写出来的文章才能标新立异、与众不同。

近年来的高考作文题,大多具有“一树梅花万首诗”的特点,所以每个考生都可以从自己的角度提炼观点。但“诗”有高下之分,角度有优劣之别。那些思维独特的考生,面对相同的命题,能看到一般考生所看不到的东西,产生独特的见解。

那么,怎样产生独到的见解呢?必须具有时代的慧眼。从时代的需要出发,寻找现实生活中最迫切的问题是什么,最需要什么,解决问题的途径在哪里;要敏锐地感受生活,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能深刻地认识生活。有了这样的慧眼,你就能发现别人想不到的东西,就能高效率地对生活进行发掘,对生活的思考和理解就比别人更灵敏、更深刻,写出来的文章才能标新立异、与众不同。

一、与时俱进以求新

所谓“与时俱进”,对于写作者而言,是要求我们对社会生活保持敏锐的嗅觉,进而把握时代的脉博,与生存的这个世界同呼吸、共命运。比如2007年上海卷考查“必须跨过这道坎”,有位考生从大处着眼、由小处入手,将一个普通的社会现象(以地域、出身的差异来划分人群的尊卑)纳入必须跨越的“这道坎”——横亘在城里人与外来务工者群体间的深“坎”之中,可谓眼光独到。文章在看似不经意的叙谈、阐述中,充分揭示了“这道坎”给异乡人带来的种种伤害,同时也抒写了自己内心的歉意及今后的愿望。由于作者从社会生活中找到了作文的自由,将自己最有感受的素材信手拈来,又能紧扣题目巧妙为文,所以写来得心应手。

二、步步探寻以求深

前辈学问家曾说过类似的话:交朋友要真诚,将心比心,在疑心之处不疑;而做学问要多提问,敢于打破常规,在不疑之处生疑。写文章也要有这种怀疑精神,要敢于问:大家说对的一定对吗?流行的东西一定好吗?以前别人都是这样看的,现在还应该这样看吗?历来如此的就必须坚持下去吗?……能够对“历来如此”或“处处如此”表示怀疑,能够对某些潮流形成“反动”,是一种思想解放,也是一种实事求是。也只有对人们深信的事物、固有的成见形成质疑,才能上下求索,发现生活的深意。请看2006年四川卷(考查话题作文“问”)满分作文《我,为什么被当成摇钱树》片段:

做梦都没有想到,在偏远山区生活了十多年的我,竟然有机会被省城一所响当当的国家级示范高中“请”了过去,进入名校学习!

岂止是这一点,与其他同学相比,我还有三点不菲的特殊待遇:一是我在这里高中三年的所有学杂费全免,二是学校每月补助我200元生活费,三是如果我考上清华大学,学校还会单独给我1万元奖金。猛然间,我内心下意识地问道:咋啦,我成了全家人的摇钱树了?

当然,我心里也有一丝喜悦。毕竟,我的家里太穷了。而这就是我离开故土、选择名校的理由吗?于是,我带着这样的疑问与喜悦,在从来没有出过远门的父母的陪同下,乘坐时速为100码的汽车,顺利地走进了这所巴蜀名校,开始了我非同寻常的高中生涯。

“我要在这里寻觅到父母期盼的一切,我要在这里获取老师承诺的一切!”我暗暗发誓。

然而,学习一段时间下来,我苦恼了:这里的老师,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导师;这里的同学,更是“不拼哪会赢”的对手。校园里的每一个角落,似乎都隐性地镌刻着“竞争”“竞争”“竞争”的字样!霎时间,我的大脑缺氧了。不,我要静下心来,补充新鲜空气,为期盼,为承诺,激流勇进。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三年的寒窗苦读,我的成绩继续保持在模拟考试全市前三甲的绝对领先地位。于是,我欣喜若狂——父母的期盼,学校的承诺,我的未来,都不是梦!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了解到了这样一个事实:原来,像我这样由学校从外地“挖”进来的一流尖子学生,哪止一个两个?我们班,甚至我们学校,不少优等学生都是学校用钱“请”进来的呀!

现在,我坐进考场,面对这样的教育现实,我苦恼,我疑惑:难道学校和老师“挖”来的尖子生,仅仅是让我们成为父母的摇钱树吗?难道只有用这种手段,才能为学校带来良性发展,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突出的经济效益吗?我们这些涉世未深的中学生的心灵,不就是因为“挖”而过早地被扭曲的吗?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只希望那苦口婆心“请”我们到校优惠读书的老师们,你来向学生、向家长、向社会做出正面回答……

这是一篇直指现实、思想深刻的文章。作为一名被“请”、被“挖”来的学生,作者对名校争抢优秀生源的问题提出异议。文章由两个主体层组成:第一个主体层,写自己三年前的被“挖”和三年中的学习;第二个主体层,写今天自己终于了解事实真相,进而反思。第一层是三年前的喜悦、困惑,第二层是今天的苦恼、质疑——作者的态度由相信到怀疑,情绪由激情澎湃到愤愤不平,这也正是作者由幼稚到成熟、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

其实,文章的深刻性还不止于此。昔日,我们涉世未深,对很多问题懵懵懂懂;今日,经过一番被“挖”的历程,大脑缺氧,心灵扭曲;未来呢?作者没说。如果我们联想到不少高分考生升入大学后无所事事、空虚失落甚至不思进取的报道,这种“催生”的可怕后果便显现出来了。由此可见,作者对争抢优秀生源这一现实情况的拷问,是含有其对未来生活的担忧的。这种潜在的倾向,更见其深刻性。

【例文展示】

自由,从二十四岁开始

自由?何来自由!如今的学生真是越来越苦了,虽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但现今做学生的这种感觉,除了学生自己以外,其他人根本无法了解。

记得有个广告这样说:“有家的男人多幸福,养家的男人多辛苦。”又有谁知道“有书读的孩子多幸福,读好书的孩子多辛苦”呢?

我们有摆脱自己的自由吗?如果说职位越高压力越大,那读书越多,心理承受的分量也就有增无减了。面对考试的压力,老师施加的压力,家长恩赐的压力,自己给自己的压力,还有各类成绩排名的压力,作为孩子的我们,自打小学一年级起,就开始担负永无止境的压力。学差了,天天用功,埋头苦干,此为笨鸟先飞;学好了,更要努力钻研,更上一层楼,此为节节高攀。总之,何人夜里不苦读,何人梦思不及书啊!

我们有决定自己的自由吗?我们的命运被攥在老师手中那张命根一样的名次表里。长长的一串名单,就像一份等待勾决的罪犯名单,以前我遇到过一位老师,此人每当搞到名次,总爱拿出一支三十年代的破钢笔,不假思索地在20名和21名,40名和41名间划上两条线,然而便召来41名以后的几名学生,大加“鼓励”(实为刺激)一番,然后看着那几个可怜的孩子低着头伤心地出去,自以为起到了激励学生上进的作用,但他不知道,他已伤了他们的心。而那些20名以上的学生呢,则人人自危,唯恐成为下一批被“勾决”的可怜虫,起早贪黑,不知停顿地读书、做作业,周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自由”指在法律的范围内,随自己的意志活动的权利。哲学上把认识了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自觉地运用到实践中去,也叫“自由”。通常,我们把不受约束、不受限制也理解为“自由”。

请以“自由”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围绕此题,可记叙,可议论,可抒情,也可发挥想象编述故事。如果选写议论文,有以下几种论证角度可供参考:①自由是一种不能违反法律的权利;②自由的获得与社会的发展相辅相成;③自由只有在安定的社会中才能真正享有;④自由意味着对他人权利的尊重;⑤自由被不正当地束缚,就会压抑人的创造力。六周日还千方百计地前往各大“餐厅”进补。久而久之,成绩是上去了,但孩子自由的天性哪里去了?

我们有选择自己的自由吗?我们的一切选择都被牢牢封锁在父母成龙成凤焦虑万分的目光里。现在的父母,一般最关心孩子的两方面,一是读书,二是健康,而读书的地位有时甚至超越了健康。而自从有了分数这玩意后,家长对孩子学习方面的关心又变异为对考试分数的关心。这本无可厚非,但无奈考试有难易之分,分数也有高低之别,有些蛮不讲理的父母只顾分数不论客观原因,就往往会使孩子陷入百口莫辩的境地。如此一来,孩子在家中也会被压得喘不过气了。介于升学的压力,家长通常会对孩子实行全面封锁,一看见孩子停下来,马上跟上一句“快去……”。也许他们以为是在告诫孩子不要浪费时间,但如果他们设身处地地想一下,这多么让人厌倦啊!中国的孩子,一出生就意味着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习题中去。也许几年后,篮球场上再也见不到龙腾虎跃的身影,大街上再也见不到少男少女的笑影,父母会感到满足:“孩子终于懂事了。”

十月怀胎仅为一朝分娩,十载寒窗但求三日高考。老师语重心长地说:“老师不会因为你的成功与否而影响工作,考个好学校是你自己必须奋斗的目标。”

家长心疼地说:“现在苦点,将来好点;现在少点休息,将来有你玩的时候。”

我们对自己说:“自由,就从我们的二十四岁开始吧!”

面对“自由”这个话题,一般同学都是从正面切入,本文则另取角度,别开生面——“没有自由”,也是在围绕话题作文。

题目“自由,从二十四岁开始”便让人眼前一亮,继而发人深思。作者从一个高三同学具体而深切的感受出发,通过三问三答,剖析了学生失去“自由”的严酷现实,同时也向社会提出了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究竟如何还孩子们以自由?以对话结尾,意味深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