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50年代,英国医生合信(Hobson B.)和美国医生嘉约翰(Kerr JG.)来华后相继致力于系统翻译西医书籍的工作。1851年-1858年,合信的系列著作《全体新论》《西医略论》《内科新说》《博物新编》《妇婴新说》(简称《合信医书五种》),最先出版,开创了近代西医著作在中国传播的先河。1859年-1889年,嘉约翰译著了《论发热和疝》《西医略说》《卫生要旨》《花柳指迷》等20余种西医书籍,为在中国传播西医知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此外,当时也出版了一些卫生普及性读物。1876年英国学者傅兰雅(Fryer J.)与赵元益合作翻译出版的《儒门医学》一书,其中上卷介绍西医养生之道;中卷介绍95种疾病的症状和治法;下卷列举西医处方和药物的性能;附卷介绍饮食起居在预防疾病中的重要作用。该书医理浅显易懂,是一部卫生科普读物。1896年,由赵元益、程銮合译的《水师保身法》出版。该书介绍海员饮食及操练的卫生事项等,对当时我国初建的海军官兵卫生保健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由秀耀春口译,赵元益笔译的《保全生命论》和《济急法》两书分别于1901年和1905年出版,前者是一本个人保健养生的科普书,后者是介绍战地急救措施的书,并附图10余幅。1901年,汪有龄翻译日本三岛通良所著的《学校卫生学》一书出版,该书对学校校医、卫生管理、学校法令分章作了详述,是我国发行最早的学校卫生专著。1904年,文明书局出版了华文祺编的中学教科书《中学生理卫生》。
20世纪初,我国学者丁福保(1874年-1952年)致力于翻译日文西医书籍及出版卫生科普著作。1906年他在家乡无锡组织了译书公会,1910年自设“上海医学书局”印刷出版他所编的书籍;同年还创建《中西医学研究会》,创办《中西医学报》期刊。至1914年,由他编译成的医书共68种,以及他自撰的医书10多种,总计80余种,合编成《丁氏医学丛书》。丁福保精通中西医,在他的著作中,除介绍西医药知识外,还强调中西医结合和普及卫生防病、健康长寿的知识。他于1900年刊行的第一部著作就是通俗西医常识读物《卫生学问答》。在《丁氏医学丛书》中属医学科普书籍的有:《医学纲要》《普通医学新知识》《实验祛病法》《身之肥瘦法》《胃肠养生法》《育儿谈》《肺痨病预防法》《肺痨病救护法》《肺痨病一夕谈》《痨虫战争记》《中风之原因及治法》《霍乱新论·疟疾新论合编》等。丁福保所编译和自著的医书,较之早期传教医师的译述不仅内容新、学术水平高,也更系统全面,一般篇幅简短明晰,行文流畅,通俗易懂,在普及近代西医知识、沟通中西医学方面起到了促进作用。
19世纪末,随着西医药学在我国的发展,开始编辑出版西医期刊。1871年在上海由海关医务官贾米森(Jamieson RA.)主编,以英文出版的《海关医报》是我国医药期刊的嚆矢(hào shǐ,开始、先到的意思)。创刊于1880年,由美国传教医师嘉约翰主编,广州博济医院出版的《西医新报》,被公众认为是我国最早的由医学机构出版的西医期刊。该刊历时2年,共出刊8期。1886年博济医院助理医师尹端模主编的《医学报》在广州出版,这是国人自办最早的西医期刊,仅出刊2期。1908年5月,在上海出版的《卫生白话报》(月刊)是我国最早用白话文宣传卫生知识的科普报刊,现存第一卷2期。1910年4月,由丁福保主编的《中西医学报》,以研究和交流中西医学知识为宗旨,其中一部分内容为通俗医学常识。该刊出版至1930年,对国内中西医学界影响较大。1910年9月由叶菁华等主编的《光华医事卫生杂志》,主要内容为医药卫生知识,共出刊10期。辛亥革命前国内出版医学期刊仅有10多种,医学科普期刊更为少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