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文】
三十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制陶)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门窗,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11章)
【译文】
(某个车轮)由30根车辐条与轴套(毂gu)相连,车辐条之间的空隙(当其无),似乎什么都没有,称作“无”,(车轮的“无”(空隙)减轻了车轮的重量)有利于发挥车轮的“作用”,即“有车之用”。
陶工们用陶土制作并烧制成坛罐等生活器皿。这些坛坛罐罐的中空部分,似乎什么都没有,称作“无”。陶器中空部分的“无”,能够承装水或粮食等生活资料,这就是陶瓷器皿的“用途”所在。
房屋墙壁预留的“门窗空间”,相对有墙壁的地方,称作“无”。但是,墙壁的门窗空间(无),便于人们出入房屋,以及解决室内采光与室内外空气流通。合理搭配“有与无”而建成的房屋,适合人类使用。
【鉴赏】
老子接连使用三个实例揭示某些事物客观存在着具有特别“作用”的“无”,(“无与有”的适当搭配构成了万事万物),以引起读者关注“无”这个自然现象的存在与作用。
老子列举客观存在的、人人可见的三个实例,证明“无”的存在与作用,揭示了统一认识需要提供公认的“实践性标准”才具有说服力。因为,每个人都是一个“认识主体”,若人人都以自己的“心性感悟”去认识与描述世界,则“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很难达成共识。所以,要想统一某方面的认识,首先要竖立大家都认可的相关的“实物标准”,即“实践性标准”。
例如,购买金银首饰以“克”为计量单位。有了这个全世界通用的“实物标准”,很多关于金银首饰重量的纷争,只要用衡器称一称,便会迎刃而解。
又如,某短跑运动员是否打破了世界纪录?不是看他是否在比赛中跑第一,而是看他的成绩达到了几秒。这个“秒”的“实物标准”,就是用铯原子制作的原子钟。
与客观“实物标准”比较而得到的认识,称作“客观认识”。脱离客观“实物标准”而仅凭猜测形成的共认识,皆属“主观认识”。老子主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客观认识”。因此,《道德经》揭示的很多道理都离不开对客观事实的描述。
由上述三例可知:事物的“有”给人们带来便利,即“有之以为利”。事物的“无”也有其特别的“作用”,即“无之以为用”。“有与无”相辅相成,合成了无量大千事物。
老子肯定“无”是客观存在的事物,为进一步阐述“无”的“物质性”,奠定了“名称与概念”的基础。
需要注意的是:老子所说的“无”,并非绝对的“无”。因为,现代科学发现:看似“无物”的空气中,有分子、离子与场等自然物质存在。令现代人敬佩的是:两千多年前,老子就发现了很多人们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事物,并为之冠名为“无”,且指出了“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对“无”的进一步认识,产生了“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可见,只有正确的理解与认识“无”的内涵,才能正确理解与认识老子其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