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文】
视而不见名之微,听而不闻名之希,搏而不得名之夷。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一者,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第14章)
【译文】
(人们)看不见的事物叫作“微”;听不见的事物叫作“希”,摸不着的事物名叫“夷”。“夷、希、微”三者无法区分,混而为“一”,浑然一体。
“一”介于“无与有”之间,似无非无(或称太极)。“一”的上边没有光亮,下面没有黑暗,空不见物!无法给它冠名,还是称它为“无物”吧。“一”就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或称之为“恍惚”。与“一”迎面相逢,看不见它的前面。紧随其后,又看不见它的背影。
依据当代的先进理论(执今之道),驾驭当代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资源(御今之有),从而知道远古时代的人事,以及天地的开始(以知古始)。这就是探寻“道”的纲领与线索(此谓道纪)。
【鉴赏】
老子将“有与无”的概念,从“利与用”的直观层面,扩大到宏观与微观层面的“名称与概念”,并简介了“微、希、夷、一、道纪”五个名称与概念。接下来,老子重点描述了“一与道纪”这两个“意识事物”。
“一”是从“无”到“有”之间的过渡事物(或称太极),具有“物质性”。但“一”尚未成形,尚不能称作“有”。
例如,没有受精的鸡蛋,不能孵出小鸡,称作“无生命”的鸡蛋。母鸡卵细胞受精的一刹那,产生了“小生命”,但是,尚不能称作“小鸡”,只能称作“受精卵”。这时的“小生命”尚处于无形的“一(太极)”状态。再过几天,等到蛋黄上生长出小鸡的眼睛,人们看到“有小鸡了”,才能称之为“有生命”。因此,养鸡户优选出“有生命”的鸡蛋投入孵化器,是决定“孵化率”的重要工作。
需要注意
(一)人类视觉对光波信息的感知程度与光波信息的频率与强度密切相关。人类视觉仅能感受“可见光波频率”。对于红外线以下与紫外线以上的光波频率,人类视觉不能直接感知。另外,极其遥远与极其微小的可见光波频率,由于其强度不足以被感知,人类也会“熟视无睹”。因此,即便天天看到它们,也会称之为“无”。
两千五百年前的东周时代,没有“放大镜与望远镜”,更谈不上“显微镜、电子显微镜与望远镜”。因此,很多宏观与微观的事物,人们无法看到。老子把这些“视而不见”的事物,称作“微”。“微”表现某事物的“内容、时间与空间”三维属性信息极其微小,以至于“看不见”。即便到了当代,出现了“电子显微镜”,依然还有很多极微小的事物,无法辨认清楚,例如,电子、光子、量子、玻色子等。
(二)人类听觉对声波的感知程度,同样与声波的频率与强度密切相关。人类听觉仅能感受一定强度范围内的“声波频率”。对于次声波以下,以及超声波以上的“非声波信息”,人类不能直接感知。过于微弱与过于强烈的声波信息,人们或者“充耳不闻”,或者“震穿耳膜”无法感知。老子确信“听而不闻”的声波信息自然存在,冠名为“希”。“希”虽然听不见,但是具有“穿透力”。例如,现代“超声波体检设备”,就是利用超声波的“穿透力”。又如,古语“大音希声”,似乎应当理解为“美好的音乐具有(听不见的)穿透力,能够感动人心,潜移默化”。
(三)人类的嗅觉、味觉、触觉等感觉器官,仅能感受一定范围的“质感信息”。“质感”表现事物的“软硬、香臭、苦甜”等内容信息。对于“非质感信息”,人类不能直接感知,但是,它们客观存在,不应当否认。
例如,一氧化碳气体,无色、无味,无嗅,似乎“不存在”。但是,室内的一氧化碳过多,就能致人于死地!
老子揭示:天地间的“无”,不仅有“用”,而且是人类看不见的“微妙事物”。“无”存在“物质性”,老子称之为“一(太极)”。“一”存在于微妙的自然世界。
现代科技证实了地磁场、电磁场、引力场等“微观与宏观世界”的奥妙存在,证明老子的宏观与微观思想能力,超越了两千五百年来众多的直观思维。
需要注意
老子道学界关于“执今之道”或“执古之道”存在争论,莫衷一是。为了统一认识,首先,我们寻找“实践性标准”,即实物标准。在《道德简》中,有“自古及今,其名不去”的“道”。可见,老子所言之“道”,自古及今都存在,“今之道”即“古之道”。所以,相关的争论,毫无意义,不宜纠缠不休。
“古之道”与“今之道”皆有正道与邪道。这才是我们应当辨别清楚地大问题。我们认为:“求实之道”或称“求真之道”才是正道。
老子阐述了“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而知古始”的“道之纲纪”。人们探索“人类起源”与“天地起源”时,只要遵循“道纪”收集相关事实,并从中发现真理,就能顺利破解各种疑难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