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穰侯的故事

穰侯的故事

时间:2023-02-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秦国统一天下的过程中,穰侯是个居功厥伟的人物。但武王在往返途中,死于周的都城。受封后的第四年,穰侯以秦国将领的身份,前去攻打魏国。而穰侯并不罢休,继续攻占了魏国的河内之地,夺取大小城池六十余座。倘若魏军乘机反攻,穰侯的封地陶邑离大梁不远,必定受到波及,甚至因此丧失封地。秦国派穰侯讨伐魏国,斩杀了四万敌军,击败魏将暴鸢,得到魏国的三个县。这段事迹不仅出现在《穰侯列传》,也出现在《范雎列传》。

在秦国统一天下的过程中,穰侯是个居功厥伟的人物。他权倾一时,在朝中的地位无人可比。只因行事有私心,策略又不够明智,终究落得失败的下场。

秦惠王过世后,秦武王继位。张仪、魏章相继离开秦国,前往魏国。甘茂因为平定蜀地之乱有功,回国后当上左丞相,而右丞相由樗里子担任。

秦武王在位的第三年(公元前308年),甘茂攻下韩国的宜阳,让武王在隔年实现了“车通三川(指洛水、伊水和黄河共同流经的洛阳一带),以窥周室”的愿望。但武王在往返途中,死于周的都城。

武王没有子嗣,死后王位由同父异母的弟弟嬴稷继承,是为秦昭王。

昭王的母亲是楚国人,原本是位宫内女官,被称为芈八子,直到昭王继位才被称作宣太后。武王的生母为惠文后,已先武王而死。

宣太后有两个弟弟:异父同母的大弟弟姓魏名冉,既穰侯;同父同母的二弟弟姓芈名戎,既华阳君。

而昭王也有两个同母弟弟,分别是高陵君和泾阳君。

在这几个人当中,以魏冉最有才干,他从惠王和武王在位时就担任要职,协助处理国家政事。武王过世后,弟弟们争相夺位,只有魏冉有能力让昭王登基。

昭王即位后,命魏冉为将军,守卫首都咸阳。魏冉杀死了作乱的季君,把武王后驱逐到魏国,又将昭王心存歹念的弟弟们全部处死。他的威名因此震动整个秦国。

彼时昭王年纪尚幼,宣太后于是亲自处理国事,任用魏冉执政。

秦昭王七年(公元前300年),樗里子过世,泾阳君被送到齐国去当人质。在此之前,甘茂因得罪了外戚权贵向寿等人,早已投奔齐国,而后客死魏国。

甘茂是贤良之臣,但出身楚国,不是秦国人。他在秦国当丞相时,总有“羁旅之臣”的感慨,觉得自己被排除在权力核心之外。而事实证明,他的确斗不过向寿那帮大臣。

秦国的相位,由赵国人楼缓接任。

楼缓出身赵国,是个只讲利害关系的纵横家。楼缓相秦,赵国不认为对自己有利,便派仇液到秦国活动,让秦王罢免了楼缓。秦王后来改命魏冉为丞相。

魏冉想杀大夫吕礼,吕礼出奔到齐国,后来为齐国的丞相。

秦昭王十四年(公元前293年),魏冉推荐白起为将军,让他代替向寿率兵攻打韩、魏两国。白起在伊阙大获全胜,斩杀二十四万名敌军,俘虏了魏将公孙喜。隔年,白起又夺取楚国的宛、叶两县。

不久,魏冉因病辞去相位,客卿寿烛继任为相。

第二年,秦王免去寿烛相职,重新任命魏冉为丞相,并把穰邑封赏给他,后来又加封陶邑。魏冉自此被称作穰侯。

受封后的第四年,穰侯以秦国将领的身份,前去攻打魏国。魏国献上黄河以东四百里地以求和。而穰侯并不罢休,继续攻占了魏国的河内之地,夺取大小城池六十余座。

数年后,穰侯又命令白起攻下楚国的郢都,将郢都编制为秦国的南郡。白起因此受封为武安君。

白起是穰侯任命推举的人,所以两个人的关系很好。此时,穰侯极为富有,累积的财富甚至超过了秦国的王室。

秦昭王三十二年(公元前275年),穰侯担任丞相,领兵攻打魏国,击败魏将芒卯。秦军继续前进,攻入北宅,紧接着围困大梁。

魏大夫须贾从几个层面进行分析,劝穰侯退兵:

第一,从魏国大臣对魏王所说的话可知,魏国并不打算讲和;就算讲和,也是尽量少割地,还要秦国的人质作担保。

第二,秦军能够得胜,主要是靠运气。但聪明的人绝不会把运气当作必然的事。

第三,魏国已调集三十万大军加强国都大梁的防御,就算商汤和周武王复生,也难以攻下。到时,秦国的军队一定会很疲惫。倘若魏军乘机反攻,穰侯的封地陶邑离大梁不远,必定受到波及,甚至因此丧失封地。这么一来,穰侯将会前功尽弃。

第四,不如趁魏国还在犹豫,而楚、赵两国的援军尚未到来,能从魏国那里拿多少土地,就拿多少土地。

第五,楚国和赵国不满魏国抢先和秦国讲和,必定争相服侍秦国,合纵联盟势必因此瓦解,届时穰侯想收拾谁就收拾谁。因而穰侯想要得到土地,不必冒险围攻大梁。

穰侯采纳了须贾的劝言,从大梁撤兵。

第二年,魏国背叛秦国,与齐国订立合纵关系。秦国派穰侯讨伐魏国,斩杀了四万敌军,击败魏将暴鸢,得到魏国的三个县。而穰侯因此得到的封地就更多了。

第三年,穰侯与白起的门客胡阳一起攻打赵国、韩国、魏国,并在华阳城下再次大败魏将芒卯,斩首十万敌军,取得魏国的卷县、蔡阳、长社,以及赵国的观津。不久,秦国把观津还给赵国,还资助赵国四万甲士的兵力,让他们去攻打齐国。

齐襄王心生畏惧,于是暗地派苏代送了一封书信给穰侯。

这封信分析了五个重点:

第一,韩、赵、魏“三晋”的联合,让秦国深恶痛绝。这三国之间,尽管发生上百次的背叛与欺骗,只要一致对外,就会互信不疑。赵国是秦国的大敌,现在秦国为打击齐国而壮大赵国,将会对秦国产生不利。

第二,秦国的谋士一定是想先攻破齐国,再削弱三晋和楚国,最后制伏三晋和楚国,得到胜利。齐国只是一个弱国,调集天下的兵力来攻打它,就像用千斤重的弓箭来射破一个烂疮,齐国是必死无疑,但对削弱三晋和楚国又有什么帮助呢?

第三,这次进军齐国,秦国出兵若少,三晋和楚国会不信任秦国的用意;出兵若多,三晋和楚国又怕被秦国所控制。齐国深感惶恐,就不会投靠秦国,反而投靠三晋和楚国。

第四,秦国通过瓜分齐国来诱使三晋和楚国臣服,三晋和楚国却派兵驻防,这反而让秦国腹背受敌。

第五,三晋和楚国是想借由秦国来图谋齐国,再借由齐国来图谋秦国。三晋和楚国这么聪明,而秦、齐两国为何却如此愚笨呢?

信的最后,苏代强调,以穰侯的才智和对军事的娴熟,必定不会做出给赵国四万兵力去攻打齐国的错误判断。

这封信发挥了劝说的效果,穰侯不再进军,引兵而归。

秦昭王三十六年(公元前271年),丞相穰侯与客卿灶商量攻打齐国,谋取刚、寿两个地方,扩大自己在陶邑的封地。

这时有个自称张禄先生的魏国人范雎,讥笑穰侯越过三晋攻打齐国,并以此劝说秦昭王,得到国君的任用。

范雎又提醒昭王说:“宣太后在朝中专制,穰侯在诸侯间擅用职权,而泾阳君、高陵君等人生活太过奢华,比王室还富有。”

秦昭王猛然醒悟,免去穰侯的相位,接着命令泾阳君等人出关,回到自己的封地,将他们赶出权力核心。

穰侯出关时,运送财物的车子多达上千辆。

穰侯最后死在陶邑,也安葬在那里。此后,秦王收回陶邑,编制为郡。

在秦国统一天下的过程中,穰侯是个居功厥伟的人物。他权倾一时,在朝中的地位无人可比。

但新任的客卿范雎在秦昭王面前只说了几句话,就使穰侯失去了地位,最后落得在封邑终老。

司马迁写这段历史故事,一方面感叹权力的不可靠,一方面点出穰侯的失势是咎由自取,因为他富比王室,骄奢太过。

这段事迹不仅出现在《穰侯列传》,也出现在《范雎列传》。这在《史记》的笔法里叫做“互见”,意思是互相参照。只不过《穰侯列传》写得比较简约,《范雎列传》写得比较详细。

说是写得简约,其实也为后来的篇章做了相当的铺陈。历来学者多提醒读者不要忽略须贾和苏代对穰侯的游说。

为什么范雎一对秦昭王游说,就能扳倒穰侯如日中天的权贵?其实须贾和苏代的话语中早已给出了暗示:

一、穰侯行事存有私心,总为自己的封邑考虑。

二、越过“三晋”去攻打齐国,对秦国而言,的确是非常不明智的策略。

行事有私心,策略又不够明智,穰侯怎么能不败呢?

太史公曰:穰侯,昭王亲舅也。而秦所以东益(1)地,弱诸侯,尝(2)称帝于天下,天下皆西乡(3)稽首(4)者,穰侯之功也。及其贵极富溢,一夫(5)开说(6),身折势夺(7)而以忧死,(8)况于羁旅之臣(9)乎!

《史记·穰侯列传》

太史公说:“穰侯是秦昭王的亲舅舅。秦国之所以能向东边扩张领土,削弱诸侯,并一时称帝于天下,让各诸侯向西边的秦国俯首称臣,都是穰侯的功劳。可是当他显贵至极而财富满溢时,只因范雎进言,便屈居下风,权势被夺,以致忧愤而死。(穰侯尚且如此,)何况是那些寄居异国的臣子啊!”

(1)益:增加。

(2)尝:曾经。

(3)西乡:向西边。乡,同“向”。

(4)稽首:叩头。意指臣服。

(5)一夫:一个人,指范雎。

(6)开说:进言、陈述。

(7)身折势夺:身折,屈身;势夺,权势被夺。

(8)况:何况。

(9)羁旅之臣:寄居他乡的臣子。

一、贪得无厌:贪心而不满足。厌,满足。

例句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希特勒贪得无厌,逐一侵略欧洲各国。

二、富比王侯:拥有的财富比得上王公贵族。

例句 比尔·盖茨的电脑事业获得空前的成功,富比王侯。

三、前功尽弃:以前所取得的成果,全部废弃。

例句 你若执意这么做,那我们先前的努力都要付诸流水,前功尽弃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