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白起和王翦的故事

白起和王翦的故事

时间:2023-02-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秦国风闻赵括将要取代廉颇,便暗中派武安君白起当上将军,以王龁为副将,并下令不得泄漏武安君出任统帅的消息,违者论斩。王翦是秦始皇朝中的一员大将。王翦率兵一直追到鄿南,杀死楚国名将项燕。名将因应局势,不乱强攻,例如廉颇坚守营垒与秦军对峙,又如王翦不急于回应楚军的挑战。

名将的用兵之道是“精算”。不打没把握的仗,因应局势,不强攻,看准时机,出手凌厉。然而再如何地精算,都敌不过背后政治力的算计。

白起自从在秦昭王十四年(公元前293年)受到丞相穰侯的推举,当上了秦国的将领,数十年来为秦国立下不少汗马功劳。

韩、魏、赵、楚等国都抵挡不住白起的进逼,失去大片领土,每次战役死亡的士兵都以数万或十几万计算。秦昭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8年),楚国甚至被逼得失去国都郢城,避走陈县。此后,楚国的郢都被秦国纳入国土,列为南郡。

白起逐年加官晋爵,从最初的左庶长,历任左更、国尉、大良造,直到攻下楚国郢都,获封武安君。

秦昭王四十三年(公元前264年),白起率兵攻打韩国陉城,夺下五座城池,斩首了五万人。隔年,白起又率兵攻打韩国南阳太行道,断绝它的通行。

秦昭王四十五年(公元前262年),白起攻打韩国野王城。野王,上党对外的通道因此断绝。

上党郡守冯亭和老百姓商量:“通往韩国国都郑城的道路已经被切断,韩王顾不了我们了。秦国军队日日逼近,我们不如把上党归给赵国。赵国要是接受了,因此激怒秦国,秦国必然攻打赵国。赵国被袭,一定会亲近韩国。韩、赵两国联合起来,就可以挡得住秦国。”

决议既定,冯亭便派人去通报赵国。

赵孝成王与平阳君、平原君两人共商此事。

平阳君说:“千万不要接受。一旦接受了,灾祸将大于所得到的好处。”

平原君不同意平阳君的看法,他说:“只要接受了,赵国就能平白得到一个郡啊!”

赵王于是接收了上党,封冯亭为华阳君。

秦昭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秦国派左庶长王龁攻打韩国,夺下上党。上党百姓纷纷逃往赵国,驻扎在长平的赵军接应了上党的百姓。同年四月,王龁以此为借口,出兵攻打赵国。赵国派廉颇去指挥长平的部队。

赵国的部队和秦国的侦察兵一接触,就折损了一名副将。

六月,秦军攻陷赵军,拿下两座城池,掳获四名校尉。

七月,赵军修筑围墙加强防御。秦军强攻,俘虏了两名校尉,攻破阵地,夺下西边的营垒。

廉颇坚守阵营,与秦军对峙。秦军数度挑战,赵军都不回应。

赵王多次责备廉颇不出兵。

就在这个时候,秦国丞相应侯范雎见机行事,派人带千金到赵国行使反间计,到处宣传:“秦国只怕马服君的儿子赵括来领军,至于廉颇,倒是很容易对付,而且他马上就要投降了!”

赵王原本就恼怒廉颇损兵折将,打了好几次败仗,却又坚守营垒,不肯出战;如今,再听到秦国散播的反间之言,便以赵括取代廉颇,打算出击秦军。

秦国风闻赵括将要取代廉颇,便暗中派武安君白起当上将军,以王龁为副将,并下令不得泄漏武安君出任统帅的消息,违者论斩。

赵括一到长平上任,立刻发兵攻打秦军。

秦军佯装败走,却安置了两支突袭部队截断赵军的后路。

赵军乘胜追击,直至秦军的营垒,但因营垒十分坚固,久攻不破。

秦军两万五千人的突袭部队已经截断赵军后路,而另一支五千人的骑兵队也突袭到了赵军的营垒之间。

赵军被一分为二,粮道断绝。秦军派轻装部队出击。赵军迎战失利,只好修筑工事,坚守营垒,等待救援。

秦王听说赵军的粮道断绝,便亲自到河内,赐百姓爵位各一级,征调十五岁以上的男子,统统送往长平,以便拦截赵国送来的救兵和粮食。

九月,赵军断粮已经四十六天,饿得互相暗杀,吃起人肉。

赵军逼不得已,只好进击,打算突破重围。赵军分成四队,轮番攻击了四五次,还是冲不出去。赵括将军亲自率领精锐与秦军搏杀,没想到自己却被秦军射杀。

赵括的军队吃了败仗,四十万士兵向武安君白起投降。

白起心里盘算着:“先前,秦军攻下了上党,上党百姓不愿意归顺秦国,情愿归顺赵国。赵国士兵反复无常,若不斩草除根,恐怕日后作乱。”

于是白起心一横,使了诈骗伎俩,把赵国的降军全部活埋,只将两百四十个年级尚轻的士兵,送回赵国。

长平这一仗,赵军前后死了四十五万人。当消息传来,赵国上下无不感到惊恐。

秦昭王四十八年(公元前259年),秦国再次平定上党郡。

秦军兵分两路,分别攻下了皮牢和太原两个地方。

韩、赵两国惶恐至极,派苏代带着厚礼去游说应侯范雎。

苏代问:“武安君白起将马服君的儿子赵括社射杀是吗?”

应侯回答:“是。”

苏代又问“白起将要围攻赵国的国都邯郸吗?”

应候回应:“对。”

苏代说:“赵国若亡,秦王就可以君临天下了,而武安君必定被封为三公。武安君为秦国打下了七十多座城池,在南边平定了鄢、郢、汉中等地,在北边擒获了赵括的部队,就算周公、召公和吕望的功劳也没有他高。武安君若当上了三公,您能屈居在他的下位吗?尽管您不想如此,那也由不得您。秦国曾经攻打韩国,包围邢丘,困住上党,上党的百姓跑去归顺赵国。天底下的人长久以来都不想当秦国的百姓。今天秦国若把赵国灭了,那么它北边的土地就会归到燕国,东边的土地就会纳进齐国,南边的土地则会并入韩、魏两国,而秦国能得到多少土地呢?不如趁现在让韩、赵两国割地求和,不要让武安君的功劳再添一桩了。”

于是应侯向秦王进言:“秦国的士兵太过疲累了,请允许韩、赵两国割地求和的请求,让士兵得以休息。”

秦王听从了他的建议,让韩、赵两国割地求和。

正月,双方停战。武安君听到这个消息,从此和应侯之间有了嫌隙。

九月,秦国再度出兵,派五大夫王陵攻打赵国邯郸。武安君当时生病,无法出战。隔年正月,王陵再次攻打邯郸,没什么战果。秦国增派部队给王陵,但王陵在战事中却损失了五个营。

此时武安君的病痊愈了,秦王想派他取代王陵的统帅一职。

武安君说:“邯郸实在是不容易攻下啊!况且那些怨恨秦国已久的诸侯每天都派遣救兵来。秦国固然打败了长平的军队,但本身战死的士兵也超过半数,造成国内空虚。我们远渡黄河越过山岭去攻夺别人的国都,但赵军在城内应战,诸侯在城外支援,秦军被击败是必然的。这个仗不能打!”

即使秦王亲自下令,武安君仍不愿意就任。

秦王只好派应侯范雎去说服白起出任。然而武安君始终推辞,不肯前往,并推托自己旧疾复发。

秦王让王龁取代王陵,八九月围攻邯郸,但仍然攻取不下。

楚国派出春申君,联合魏公子信陵君,带领十万大军抵抗秦军。秦军死伤惨重。

于是,武安君白起说:“当初不听我的话,现在怎么样呢?”

秦王听了很生气,强令白起上任,但白起以自己的病情加重为由,拒绝赴任。应侯范雎前去邀请,他也不理会。

于是秦王把白起贬为一般士兵,命令他迁往阴密。但因白起重病,未能成行。

三个月后,秦军遭到诸侯们猛烈地攻击,数度败退,天天都有使者来报。

秦王派人驱逐白起,要他不得留在咸阳城。白起只好离开咸阳,前往离咸阳西门十里的杜邮。

秦昭王对范雎和群臣议论:“我命令白起迁离,他似乎很不高兴,也很不服气,总有怨言。”秦王愈想愈不高兴,便派使者赐白起一把剑,要他自我了断。

白起在拿剑自刎前不禁纳闷:“我到底犯了什么滔天大罪,竟然走到这样的地步?”想了好久,他又说:“我的确该死!长平之战,我使诈活埋了数十万名赵国降军,单凭这一点,我就足以一死。”说完便自杀了。

白起死于秦昭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十一月。白起之死不是因为身负重罪,秦国百姓都很同情他,无论城乡,人们都祭拜他。

王翦是秦始皇朝中的一员大将。从始皇十一年(公元前236年)起,他就率领秦兵,征伐各国。至始皇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秦国已经灭掉了韩、赵、魏“三晋”,并且大败燕王,数次打败楚国的部队。

秦将李信年少英勇,曾带领数千人追逐燕太子丹到衍水,最后将他掳获,因而受到秦始皇的赏识。

始皇二十三年,秦始皇问李信:“我想拿下荆楚,将军认为得用多少人才够?”

李信说:“最多不过二十万人。”

秦始皇以同样的话问王翦。王翦回答:“非得六十万人不可。”

秦始皇说:“王将军老了,怎么变得如此胆小害怕呢?李将军果然英勇,我认为他说的才正确!”于是秦始皇派李信和蒙恬率领二十万人去攻打南方的荆楚。

由于自己的建议没被采纳,王翦就以生病为借口,回频阳养老。

李信进攻平舆,蒙恬进攻寝丘,最后大破楚军。

李信接着攻破鄢、郢两地,继续带兵西行,跟蒙恬约定在城父会合。楚军尾随其后,三天三夜不眠不休,最后打败了李信的部队,攻入秦军两个营垒,杀死七名都尉。秦军败走。

秦始皇听到这个消息,非常生气,立刻亲自驾车赶往频阳,去向王翦赔罪,说:“寡人当初没采用将军的意见,致使李信羞辱了我秦军的威名。听说荆楚的部队正往西逼进,将军虽然身患重病,又怎么忍心丢下寡人不管呢?”

王翦推辞说:“老臣已年迈多病,愚昧糊涂,还望大王另择贤良。”

秦始皇一再道歉:“好了,将军别再推辞了。”

王翦说:“大王如果一定要用我,那还是得有六十万大军不可。”

秦始皇说:“一切依将军的计划。”

不久,王翦带领六十万大军出发。秦始皇送他到灞上。然而出发前,王翦向秦始皇要了很多房产田地。

秦始皇催促他说:“将军快走吧!你还担心以后会贫穷吗?”

王翦回答:“当大王的将领,就算立了功也不能封侯。所以趁大王现在还器重我,向大王多要一些田产,也好为子孙早做一点儿打算!”

秦始皇听了这话,哈哈大笑起来。

王翦带兵从咸阳走到函谷关,一连五次派人去向秦始皇要求田产。有人劝他:“将军这么要求赏赐,会不会太过分了?”

“不是你想的那样!”王翦对劝者说出心里话,“秦王粗暴而且多疑,今天他把整个秦国的部队交给我,我若不为子孙多向他要点田产,以表示我有坚决的出征意志,岂不是让他怀疑?”

王翦取代了李信,攻打楚国。

楚国听说王翦带领更多的部队前来,便发动全国的军力来抵抗。

王翦一到营地,便坚守营垒,不肯出战。楚军数度挑挑衅,王翦都不回应。

王翦每天都让将士洗澡、休息,让他们吃得很好,还跟他们一起用餐。

过了一段时间,王翦派人调查目前军中士兵是不是都在玩乐,得到的报告是:“是的,大家闲得发慌,都在比赛丢石头和玩跳远。”

王翦点了点头,说:“现在这些兵可以用了。”

楚军见秦军不回应他们的挑衅,便往东转移。王翦乘机发兵,发动猛烈地攻击,大破楚军。王翦率兵一直追到鄿南,杀死楚国名将项燕。楚军大败而归。

秦军乘胜追击,大致稳住了楚国各地的城邑。一年多以后,王翦俘虏了楚王负刍,把楚国收编为秦国的郡县。接着,他又继续往南讨伐百越。而王翦的儿子王贲也和李信一道平定了燕、齐等地。

秦始皇于在位的第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吞并了天下。王氏和蒙氏在统一六国战争中的功劳最高,声名流传到后世。

白起、王翦、廉颇和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而《白起王翦列传》中提到了其中的三位。

从《史记》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名将的用兵之道是“精算”。

名将从不打没把握的仗,例如白起拒绝领兵攻打赵国邯郸,又如王翦非得有六十万大军才愿意攻楚国。

名将因应局势,不乱强攻,例如廉颇坚守营垒与秦军对峙,又如王翦不急于回应楚军的挑战。但只要看准时机他们出手就很凌厉,例如白起借鉴上党之事,认为不杀掉长平的赵国降军,恐怕日后会出乱子,所以将数十万的俘虏活埋,这也是经过盘算的。

然而将军们再怎么精算,往往敌不过政治势力在他们背后的算计。廉颇被撤换,白起死于应侯的谗杀,都是明显的例子。只有王翦料到这点,故意向秦始皇多讨田产,以换取君主对他的安心。但是像王翦这么“聪明”的将军,自古以来又有几人?

将军会败,很多都不是败在战场,而是败在政治上。

太史公曰:鄙语(1)云“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白起料敌合变(2),出奇无穷,声震天下,然不能救患(3)于应侯。王翦为秦将,夷(4)六国,当是时,翦为宿将(5),始皇师之,然不能辅秦建德(6),固其根本,偷合取容(7),以至圽身(8)。及孙王离为项羽所虏,不亦宜乎!彼各有所短也。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太史公说:“俗话说:‘尺比寸长,但与更长的东西相比就显得短;寸比尺短,但与更短的东西相比就显得长。’白起能预料敌情以应变,奇计层出不穷,声名震动天下,却不能解救应侯施加给他的祸患。王翦为秦国的将领,平定六国,在当时,已是老将,秦始皇都要尊他为师,可是他却没有辅佐秦国,建立德政,巩固王朝的根本,只是苟且迎合,以求容身,直到死去。他的孙子王离被项羽俘虏,难道不是理当如此吗?他们都有各自的短处。

(1)鄙语:俗语。

(2)料敌合变:预料敌情,顺应机变。

(3)救患:解救祸患。

(4)夷:平定。

(5)宿将:老将。

(6)建德:建立德政。

(7)偷合取容:苟且迎合,以求得容身之地。

(8)圽身:死去。圽,同“没”。

一、出奇制胜:发奇兵或出奇计来制服敌人,取得胜利。

例句 关于这次决赛,我们打算使出绝招,出奇制胜。

二、惨无人道:狠毒残酷,灭绝人性。

例句 长平之战坑杀了四十万人,真是惨无人道。

三、尺短寸长:比喻人各有长处和短处。

例句 尺短寸长,尽你的能力去做就是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