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昌春
公元601年正月初一,这一年杨坚61岁,杨广32岁。老皇帝杨坚改了年号,从“开皇”改成了“仁寿”。61岁的人,开始考虑自己的寿命了。
改完年号,杨坚任命杨素为左仆射(相当于国务院常务副总理),随后又晋封杨广的长子杨昭为晋王,显然这样的布局是在为交班作考虑,老皇帝杨坚有些累了。
这一年大隋比较平淡,不过平淡中也有一件大事。什么大事?全国的学校都解散了,除了70名贵族子弟,剩下的都是失学儿童。
从表面看,事情的起因是因为学生素质太低了,杨坚先生不高兴了,于是在六月十三日这一天,颁布诏书,除国子学(国立贵族大学)保留70名学生外,其余的如太学、国立四门专科学校、各州县学校全部撤销,全体学生回家,爱干啥干啥。
诏书一下,天下哗然,随之便是几家欢喜几家愁。不爱学习的理直气壮地跟家长说,学校都撤销了,还读哪门子书啊;爱学习的则哭天抢地,头悬梁白悬了,锥刺股白刺了,上哪说理去呢?
其实中国的大学传统还是源远流长的,只是因为自古以来名称不一样,很多人还以为只是在近代中国才有大学。实际上不是,早在西汉的时候,就设立有太学,这太学就相当于国立中央大学。要从西汉算,那中国的大学历史就长了去了,一千年那是刚起步,两千年才是刚刚好。
从西汉起,大学时而兴立,时而废除,废除的原因不外乎内忧外患,国家已经没有精力管理大学了,而杨坚先生制下的大隋却完全不同,此时的隋朝正是蒸蒸日上,在这个时候关闭全国的学校,莫非是吃错了药?
其实杨坚也有自己的想法,他是觉得这些学生知道得太多了。
杨坚确实觉得天下的百姓知道得太多了,怎么忽悠都忽悠不住。从公元581年以来,他不断地让人上报祥瑞,以证明“隋代北周”是历史选择,无比正确,无比英明。祥瑞这个东西历史同样很悠久,远的可以追溯到上古,总之是各种稀奇古怪的东西都可以成为祥瑞,比如亲眼看见自家房顶上空有凤凰飞过,路边捡到一块石头上刻着“隋朝万岁”,总之只要是有利于隋朝发展的,随你怎么说,心有多大,牛皮就有多大,祥瑞也就有多大。
然而就是在这么多祥瑞的忽悠下,杨坚还是觉得民心不稳,索性就把全国的学校都解散了,让全国人民都变成文盲,就剩杨家一家明白人,其他都是糊涂蛋。这下国家就好领导了,到时农民就是想造反,连个造反的“反”字都不会写,看你怎么反。
一个没有知识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正如当代很多农村墙上写的标语:“养儿不读书,不如养窝猪!”谨以此与杨坚先生共勉。
(摘自《唐史并不如烟:大唐开国》辽宁教育出版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