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职业,精神,病

职业,精神,病

时间:2023-02-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在这里我们想讨论的是另外一种,也是好多人都逃不开的,非肉体的“职业病”,它让你走到哪儿都带点儿职业化的强迫症,你也可以叫它职业潜意识,职业习惯——事关精神层面,或者就叫职业精神病也行。职业习惯强化到了这种程度,除了会收获一句朋友“不愧是搞这个的啊”的促狭,自己也会自嘲一句“哎,职业病。”不过,许多人哪怕正自嘲自己的职业病,但其实也未必真的痛恨这种“坏”习惯。

·娄晓晶

你觉得自己有职业病吗?

公司里的人的第一反应,可能是来自肉体的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和咽炎,或者还有更广义上的亚健康,这些都难分职业,而且覆盖面广,基本是“人在职场飘,哪能不挨刀”的状况。

但在这里我们想讨论的是另外一种,也是好多人都逃不开的,非肉体的“职业病”,它让你走到哪儿都带点儿职业化的强迫症,你也可以叫它职业潜意识,职业习惯——事关精神层面,或者就叫职业精神病也行。

最常见的例子可能是,你发现自己已经从一个一接电话就大大咧咧地“喂”的青春少年变成了对任何陌生号码都温情脉脉地“您好,请讲?”的职业人士,当然一边温柔地接听一边在心里骂街的情况也是有的。

最极端的例子要数大侦探夏洛克·福尔摩斯,简直24小时启动观察模式研究身边人的身份、心态、有没有犯罪倾向,在施展智慧的同时附带讽刺、任性、情绪多变等恶劣属性……不过这其实很难讲是这个人的问题还是这个职业的问题。你看同样是侦探,名侦探毛利小五郎就生活得十分真性情。

而其他各行各业的从业者,日复一日地在自我和工作中的我之间来回穿梭后,也在这最轻和最重的职业习惯中间飘荡。

有些习惯你意识不到它的影响。比如,做服装行业的人爱看别人的穿着搭配,搞IT的人爱问别人的电脑配置,并无大碍,无关痛痒。但是这种习惯一旦上升到“强迫症”的高度就不好对付了,比如同样是上述两个例子:看到别人的搭配很不顺眼,发型也不对,就想跑上去给她弄弄头发,建议她换条裙子,但是又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只好在悲愤中看着伊人消失在地铁、银行、商场里;爱问配置,不能像某个“程序猿”段子里说的:程序员A:“昨天我妹妹回家,她一下就坐在我的键盘上,然后……”程序员B:“等等,你家里的电脑是什么型号的?”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搞电影的看电影满脑子都是解构,一分神连笑点都错过了;当老师的在街上看到奔跑的小朋友就忍不住过去劝诫一下;搞证券的看见人家穿绿色的衣服就不舒服,自己坚决不买任何绿色装备……

职业习惯强化到了这种程度,除了会收获一句朋友“不愧是搞这个的啊”的促狭,自己也会自嘲一句“哎,职业病。”或者抱怨一句“好累啊!”

不过,许多人哪怕正自嘲自己的职业病,但其实也未必真的痛恨这种“坏”习惯。我们通常是一边自觉苦闷,一边感叹工作对自己的同化真大,一边又觉得即便如此那又何妨?工作和生活哪有什么黄金分割点,很多时候都是“我工作故我在”呀。

然而,就像崔永元所说,患忧郁症的都是良心未泯的好人。同理可推,改不了职业习惯而倍受其苦的青年也许都技能熟练,热爱工作。所以快去写份报告,整理份Excel,再做个准备充分的presentation,把你的职业病向老板倾吐一下,曲线申请加薪吧!

(摘自《今日文摘》2013年第8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