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别让年味儿的“魂”溜走

别让年味儿的“魂”溜走

时间:2023-02-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的年文化,正在回归春节的文化本位。有的城市先“禁放”,后顺应民意解禁。春节是万家团圆的日子,个体选择怎么过本无可厚非,但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说,不让年文化的“魂”溜走,是必须正视和解决的文化命题。但反过来也提醒我们:要想留住年味儿的“魂”,恐怕既需要增进代际沟通,让情感的力量获得认同感,也需要使节日的仪式感更具吸引力和传播力,成为不断凝聚家族民族的纽带。

·吕绍刚

从北方看冰灯、逛庙会,到南方逛花市、乡村游;从乡村大集演出、自办“春晚”,到城市看电影、进书店;从短信拜年、电子贺卡,到微信传情、网购年货……每一年的春节长假,都会让文化消费火一把。据估计,2013年春节,休闲娱乐文化消费还会沿袭2012年而成为主流。

中国的年文化,正在回归春节的文化本位。这是一个值得欣喜的现象。不过,“消费主流”的同时,也听到另一种“感叹”——“年味儿越来越淡了。”为什么日渐红火的春节文化消费市场,仍然驱散不了人们对年味儿远去的担忧?

这背后,折射的其实是一种文化焦虑:年文化的“体”五彩纷呈,年文化的“魂”是否安好?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洋节日不断冲击,人们的生活方式趋同,怎样过年才算有“年味儿”?

不同的人对“年味儿”有不同理解,也不断变化。2012年春节,清东陵曾举行过一场“穿越”庙会,试图“完整再现原汁原味的大清文化”,里面混杂着“穿越版”的阿凡达、机器猫,有人认为是创新,很喜欢;有人则觉得是亵渎,很反感。又如,没有鞭炮喧天的春节,算不算有年味?有的城市先“禁放”,后顺应民意解禁。如今,随着环保意识增强,一些人再次提出“禁放”……

春节是万家团圆的日子,个体选择怎么过本无可厚非,但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说,不让年文化的“魂”溜走,是必须正视和解决的文化命题。因为,每一个春节,都包含着中国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丰富故事,交织着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的复杂内涵,成为中国当代文化的一个镜像。

“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春节根植于中国农耕文明的时序观,是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节日。重人伦与重仪式是其核心。“人伦”联系着亲情友情,勾连着代际关系,所以,人们不远万里、跋山涉水,只为和家人朋友吃顿团圆饭;“仪式”则钩沉着集体记忆,培养着神圣感、凝聚力,所以,扫尘、写春联、包饺子、守岁、祭祀、祈福,强化的是一个家庭、一个民族的集体文化记忆。

许多人之所以感觉年味越来越淡,恰恰缘于春节的情感性与仪式感在弱化。有中学生这样写道:“春节,就是你家亲戚喊你去吃饭。可我是独生子女,亲戚很少,见了面也没什么话说。”网上流传“中国年轻人最讨厌的长辈春节问候语”,诸如“期末考试怎么样?”“你什么时候结婚?”让小辈们很是尴尬。与此同时,新的文化娱乐方式的兴起,也冲击着春节的传统仪式感。

应该承认,这些“冲击”是必然。但反过来也提醒我们:要想留住年味儿的“魂”,恐怕既需要增进代际沟通,让情感的力量获得认同感,也需要使节日的仪式感更具吸引力和传播力,成为不断凝聚家族民族的纽带。

这不仅需要我们的文化生产与传播更好地担负起责任,也需要我们每个人都读懂“春节”的文化内涵。

(摘自人民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