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去参加一场热闹的鸡尾酒会(或其他大型Party),你所接触或者注意到的人通常只有一小部分,对于这部分人你也许有清晰的意识,对于其他更多的来宾,可能不会留下清楚的意识。这就是心理学的鸡尾酒会现象。
意识是一个包含多种概念的集合名词,普通心理学上的定义是指人类以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对自身的状态与外界环境变化的综合察觉。就心理状态而言,“意识”意味着清醒、警觉、注意力集中等;就心理内容而言,“意识”包括可用语言报告出的一些东西,如对幸福的体验、对周围环境的知觉、对往事的回忆等;在行为水平上,“意识”意味着受意愿支配的动作或活动,与自动化的动作相反。例如,我们早晨起床后,在选择穿哪一件衣服时,是受意识支配的,而穿衣的动作通常是自动化的,不受意识的控制。
人的意识存在各种状态,有自然发生的,比如睡眠和梦;也有人为的,比如静坐和催眠状态下的意识、醉酒后飘飘然的感觉,或服用迷幻药物产生的幻觉意识等。意识至今仍是一大谜团,我们期待心理学家有更大的发现。
意识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我们不可能意识到所有作用于我们感觉器官的事物和刺激。例如,我们看不见波长超过一定范围的光,也听不见频率低于特定范围的声音。意识的局限性通常是由我们的感觉器官的特性决定的。另外,当人们专注于一件事情时,通常对其他事情视而不见。在同一时间可以进入意识的信息量是有限的,意识很难在同一时间容纳过多的东西。
除了局限性,意识还有以下几个特性。
1.丰富性和深刻性
丰富性指意识的广度,即它能超越时间,打破空间的限制,与广阔无垠、丰富多彩的信息相联系。深刻性指意识的深度,即它能反映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点,能掌握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这两个特征是与人掌握语言密切联系的。
被誉为“当代爱因斯坦”的霍金,手脚俱不能动,也不能言,但霍金的意识却是极其丰富、深刻的。
1975年,霍金以数学计算的方法证明黑洞由于质量巨大,进入其边界,即所谓“活动水平线”的物质都会被其吞噬而永远无法逃逸。黑洞形成后,就开始向外辐射能量,最终将因为质量丢失而消失。2004年7月,霍金向学术界宣布了他对黑洞研究的新成果。他认为,黑洞不会将进入其边界的物体的信息淹没,反而会将这些“信息”撕碎后释放出去。
我们见不到宇宙,更见不到黑洞,但霍金的意识却打破了空间的限制,揭示了宇宙的规律,这就是意识的深刻性和丰富性。
霍金:英国剑桥大学应用数学及理论物理学系教授,当代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论家,是当今享有国际盛誉的伟人之一,被称为在世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还被称为“宇宙之王”。
2.能动性和创造性
意识的能动性指人们能把自己的意志作用于客体,从而去利用它、支配它、控制它。创造性指人们能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与自己的意图,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并具有一定社会意义的新奇事物。列宁说,“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这句话明确地指出了意识的这两种特征。
有一次,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发现了“莱顿瓶”的放电现象。莱顿瓶所释放的电量让他感到惊讶,于是他决定在雷雨天做个实验。
尽管富兰克林不是不明白这样做的巨大危险,但追求真理、造福人类的远大目标使他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他谢绝了亲朋好友的劝告,坚定不移地实施着自己的计划。终于有一天,富兰克林带着风筝和一只储电瓶来到野外并将风筝升到空中。当大雨倾盆、电闪雷鸣时,富兰克林掏出一把铜钥匙,系在风筝的末端。突然,一道闪电掠过,一段风筝线松散的纤维向四周直立起来,似被一种看不见的力量支撑着。富兰克林感到手中有麻木的感觉,这无疑是带电的现象。为了能进一步确认,他把手靠近那一把铜钥匙,顷刻间钥匙上射出一串火花。富兰克林惊喜地大叫起来:“我受电击了!闪电就是电!”
就这样,他冒着生命危险,揭开了雷电的秘密,证实了天上的闪电和地上的电火花或摩擦产生的电的统一性。这一著名的“风筝实验”,震动了全世界。
人的意识行动是和人的目的相联系的。人根据一定的目的,积极地改变着客观世界,使自己的活动结果印上意识的烙印,富有一定的创造性。富兰克林坚持在危险情况下做“风筝实验”就是意识的能动性的体现,他根据风筝实验发现了“电”,则体现了意识的创造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