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早晨天刚亮,阿古登巴的老婆把他推醒说:“老不死的!一点烧的也没有了,你不能拾些牛粪来吗?”
阿古登巴张张口,伸个懒腰就起床了。他背了粪筐到村外去拾粪。刚落雨不久,到处的牛粪都是湿的。他就向山上走去,想搞些树枝来烧。刚走过山头,看到几个偷牛贼在分他们偷来的牛,吵得正热闹。他们发现阿古登巴来了,知道走不脱,就嬉皮笑脸地迎上来说:“登巴叔叔,你也分点吧?”
阿古登巴说:“好,我不要别的,只把牛肝给我好啦!它对我的身体有好处。”偷牛贼他们一听,几乎高兴得跳起来。原来他们以为阿古登巴会要很多的,现在只要牛肝,心想这次他可吃亏啦。
他们又合计了一下,说:“登巴叔叔,你看着牛肉,我们到山后的河里弄些水来,把肉洗干净再分。”
阿古登巴看他们走过山头了,便把牛胃用嘴吹胀,用树枝在上面边敲边喊:“不是我偷的,偷牛贼到河边背水去啦!不是我偷的,偷牛贼到河边背水去啦!”
偷牛贼听到喊声,又听到“砰砰”的击打声,以为阿古登巴被失主抓住了,就一个推一个说:“快溜吧,主人来了!”
这时,牛主人真的来了,是个年老的老妈妈,看到牛已被人杀死,坐在地上抱着牛头哭起来。阿古登巴用脚踢了踢偷牛贼丢下的皮袋子,哗哗作响,知道里面有钱,便对老妈妈说,“老人家,把你的眼泪收起,拿偷牛贼的钱再买一头耕牛吧。”说完,帮着老妈妈把牛肉送到她家里,便回家去了。
老婆看他的筐子里什么也没有,问他拾的牛粪在哪里。他两手一摊说:“牛粪吗,叫别人拾光啦!”
陈拓搜集整理
流传地地:西藏
【注释】
[1]阿卡:意即僧人。
[2]嘛哩珠:佛珠。
[3]嘛哩:佛经。
[4]酥油:从牛奶或羊奶里提炼出来的脂肪。糌(zān簪)粑:青稞麦炒熟后磨成的面,藏民的主食。风干肉:用风吹干的牛肉,生食。
[5]氆氇(pǔ,lu):藏族地区出产的一种羊毛织品,可以做床毯、衣服等。
[6]觉母:女修行人,如内地的尼姑。
[7]宗:相当于县。宗本,相当于县长。
[8]卓:译音,小麦。
[9]拉勒斯:藏族口语,意即好的、是的。
[10]卓:锅庄舞,和上文小麦的“卓”音同义异。
[11]伸舌头:过去藏民尊敬或害怕对方的表示。
[12]娃--子:即奴隶。
[13]场子:即摔跤、比武的地方。
[14]经杆:挂有经幡的杆子。
[15]锦垫:氆氇做的软垫。
[16]过去藏区都是用两头牛耕田,把绳子套在两头牛的角上;由于绳子套在牛头上,所以一头牛拉不动。
[17]油楂子:是山上一种细树枝,用来铺地板。
[18]克:藏语容量单位,一克相当于二十八斤。
[19]甘丹寺以及后面提到的色拉寺,哲蚌寺,都是黄教寺庙,在拉萨郊区,是著名的拉萨三大寺。
[20]果由雪尼:“果”是头,“雪”是酸奶子,意为头上滴酸奶子。喇嘛们不解,以为是一种珍贵的食物。
[21]布洛色:西藏地方政府的警卫队。
[22]扎巴:即小喇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