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防灾减灾发展趋势
从发达国家防灾减灾工作的开展情况可看出,立法是保证国家和城市有效开展防灾减灾的法律保证,多部门、多领域的合作与协调是有效减灾的法宝,科技发展和科学研究是防灾减灾的根本保障,公众的防灾自护能力是提高防灾减灾效益的必要条件。
1.加强防灾减灾技术研究及应用工作
按照大安全观的思路,组建综合减灾研究机构,从国家、地区、城市的承灾载体出发,建立新的安全减灾科学体系,为减灾产业、减灾教育及人才培养开拓新思路。充分运用当代高新技术,融自然科学、技术、工程、社会科学于一体,综合研究,使不同的学科和领域相互交叉、渗透和融合,监测、模拟灾害发生、传播及救灾的全过程,既为社会的减灾行动提供最佳决策依据,又直接用于灾害形成及其防御系统的研究。
天地一体化的灾害综合监测系统。由于灾害特别是突发性灾害具有时间和地域上的不确定性及快速变化等特点,因此防灾减灾首要的问题是灾害的监测信息。监测技术是整个地球环境科学的基础,灾害监测是防灾减灾工作的先导性措施,也是防灾减灾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现代防灾减灾要求灾害监测的时间、空间分辨率不断提高、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灾害监测系统是一个多层、立体、多角度、全方位和全天候对地监测系统,地面监测是整个灾害立体监测系统的基础,要求地面监测网布局合理、自动化程度高、监测项目全面,固定与机动相结合;航空、航天监测系统由各类卫星及航空手段相互协同,高、中、低轨道相结合,高时间、空间分辨率和光谱分辨率的新型传感器不断应用,各种高效遥感图像处理方法和算法不断涌现,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不断发展,在地面监测站网的基础数据支持下,通过3S技术集成,对地球物理场、生物、地理、化学过程进行比较全面的调查研究,迅速获得自然灾害种类、强度、活动时间与地点、人员伤亡和财产破坏数量、经济损失、抗灾救灾措施等监测评估数据,为灾害预警、灾害实时评估、救灾措施制定及实施、灾后灾情评定、恢复重建提供科学依据,从而为防灾减灾提供系统的科学数据和信息服务。
基于Internet的信息共享技术。信息是促进社会进步的主要基础之一。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类对信息资源的利用进入了高效率、专业化、多样化、共享化和现代化的方式。自然灾害信息已成为全面开展防灾减灾工作、提高防灾减灾水平的重要基础条件。各国都十分重视自然灾害信息的共享,研究自然灾害信息共享系统技术,将各种信息系统集成为一个综合的大系统,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实现信息数据资源的共享和有效利用。使共享具有对自然灾害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同国际、国内其他信息网络相互通信的能力,高速数据处理、传输、接收的能力以及满足政府机构、专业部门及社会公众的咨询要求。
灾害成因及传播规律模拟模型。灾害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及时准确地预报对防止、减少灾害损失至关重要。利用监测系统提供的监测信息,通过对已发生的灾害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探索灾害发生原因及影响因子,利用先进的分析处理方法,通过虚拟现实技术、采用数学和物理模型进行数字仿真,模拟灾害成因、发生机理、传播规律和人类活动及人居环境下形成自然灾害的全过程,从而对灾害进行预测预报和综合分析评价,成为灾害预报、灾害危险性评估及预评估研究的发展方向。
2.重视防灾减灾工程建设
加强城市建筑新技术研究,提高防灾减灾建设标准。随着防灾减灾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合理的建筑结构对防灾减灾十分重要,因而在数字模拟技术支持下,开展人居环境的灾害破坏机理研究,不断探索有利于防灾减灾的建筑结构标准与规范,使市镇规划更加有利于防灾减灾,公共设施具有较强的防灾减灾功能。通过对供水管网、砌体结构和中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的隔震减震和耗能技术方面的研究,提高其抗震能力,同时将这些研究应用到实际中,提高小区及住宅安全度要求,减少灾害损失。通过对交通运输、情报通信、能源供应、供排水等生命线系统防灾减灾技术的研究,提高生命线工程建设标准,进而提高其防灾减灾能力。
强化城市公共设施的防灾减灾能力,注重地下空间利用技术。城市公共设施一方面给人们休闲、娱乐等提供场所,另一方面在建设时必须考虑其防灾减灾功能,提供灾时避难场所。同时,地下空间环境作为避灾的重要场所,建设时必须引入环境的自动化控制技术、内部环境的设计艺术与改善技术措施(如太阳光的引入、地面景观的引入等),以及防灾救灾措施与成套技术设计。
3.加强非工程性措施建设
加强防灾减灾法制建设和管理机构建设。不但要有单一灾种的法规,还要有国家防灾减灾的基本法律,保障防灾减灾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建立防灾减灾专门机构和应急管理体制,强化综合减灾的国家及各级政府防灾减灾管理协调机构,高度重视防灾减灾规划,将防灾减灾工作思路贯彻到公共政策、工程建设及市镇规划的决策过程中,贯彻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
重视综合减灾的国家及地区救援队伍建设。不仅要有各单灾种的救援队伍,还必须建立由救援专家及技术人员组成的装备先进的综合型、技术型救援队伍。
加大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力度。只有持久地提高公众意识和防灾自护文化意识及技能,防灾减灾才能体现出社会价值和广泛的意义。因此要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保证足够的媒体及园地,最大限度地普及安全自护文化,同时重视社区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将其作为防灾减灾的基本单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