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情感引导的常见误区

情感引导的常见误区

时间:2023-02-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家长们普遍认为对付不乖的孩子只有两种选择:一种是控制,也就 是惩罚孩子,因为其行为举止令自己完全无法接受。我这里有一个折中的办法可以供父母们参考,那就是利用情感引导 和规定限度的方式来包容孩子的行为。家长的话就是命令。爸爸们一旦尝试了情感引导之后,就会感到教育的过程和结果 同样美好。无论是控制型父母还是放任型父母,所取得的教育结果通常都是不 尽如人意的。


如果情感引导真的那么有效,为什么还没有得到普及呢?我总结出 了四种常见的误区,这些误区让用心良苦的父母在管教孩子的时候变得 事倍功半。无论是在迪斯尼乐园还是在超级市场,或者当我带着孩子在 公园里玩的时候,我所遇到的众多父母管教孩子的方法不外乎以下几种 类型。


家长们普遍认为对付不乖的孩子只有两种选择:一种是控制,也就 是惩罚孩子,因为其行为举止令自己完全无法接受。另一种办法则是反 向的极端——放任,因为他们感到无可奈何,所以只能两手一摊干脆放 弃,任由孩子熬夜、逃避洗澡、想吃什就吃什么——无论是什么要求都 加以满足。放任型父母缺乏坚持,对规定限度或者严格要求缺乏信心。 当然,也可能是他们认为没有管教的必要,和孩子平等地做朋友才是最 好的办法。总而言之,这两种类型的父母都不知道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更 好的处理方法。让我们来举个例子:

孩子们正在走廊里来回奔跑——脚步在木制地板上所发出的轰鸣声 中掺杂着他们尖锐又刺耳的叫声。这让正在煲电话粥的妈妈不胜其烦, 她越发难以忍受这种噪音了。

控制型妈妈终于丢下电话,一把拉开房门,大声吼道:“都给我停 下!我快被你们逼疯了!不许再跑了,立刻都给我回房间去!现在就 回去!都玩游戏去!如果你们再继续淘气,饭后就没有冰淇淋吃!绝 对没有!”  

我们别忘了,孩子们其实并没做什么危险的举动,不过是让妈妈的 神经很难受而已。小家伙们年纪小但精力充沛,就是喜欢到处跑,他们 到底做错了什么呢?他们玩得正在兴头上,非常开心,当然不想突然间 停下来去下什么棋,让他们回到房间里去其实是一种惩罚,取消冰淇淋 也同样是惩罚手段——命令和威胁就是控制型父母的典型策略。

放任型妈妈面对同样的状况只能唉声叹气,无奈地摇头,然后对电 话另一端的朋友说:“哦,不过是孩子们在乱闹……的确太吵了……他 们都快要把屋顶掀翻了,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最后挂掉电话,然后 任由噪音持续下去。

无论是控制型妈妈还是放任型妈妈,都不能教会她的孩子们如何去 尊重他人的需要——而这正是孩子们在上小学之前必须学会的规矩。

我这里有一个折中的办法可以供父母们参考,那就是利用情感引导 和规定限度的方式来包容孩子的行为。对于例子中的这种状况,其实没 有必要施加惩罚,但也不应该任由孩子去干扰母亲的电话和宁静,妈妈 们完全可以选择另外一种更恰当的方法来教育尚且不懂事理的孩子。

情感引导型妈妈会先做一个深呼吸,然后对孩子们说:“亲爱的, 你们的声音有点太大了,看来大家今天心情都不错嘛——个个跑得跟小 火车似的——不过你们能不能到外面跑去?我可以帮你们布置一个障碍 跑道,屋里可不方便赛跑,等妈妈一打完电话就出去帮你们建造好不 好?请你们也帮妈妈一个忙,自己先去后院玩可以吗?”

这种处理办法既有效果又很包容。妈妈不需要怒吼,更不需要威胁 和惩罚。

控制型父母和放任型父母的处理方式都有可能导致孩子无法以恰 当的方式来表达情感,这两种父母也都没有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控制型父母所信奉的是老一辈的观点:“孩子就应该听爸妈的话, 让做什么就做什么,一切父母说了算。”家长的话就是命令。他们要求 孩子必须尊重长辈,但不会和孩子分享权力或者教导他们对自己的行为 负责。这种类型的父母既不给孩子什么表达的机会,也不考虑孩子内 心的感受,动不动就板起面孔,对孩子进行威胁或者惩罚,甚至对孩 子动粗。

控制型的父母更注重孩子的行为,但我们都知道单看一个人的行为 是片面的——因为除此之外还有感情、思想、观点和意见等许多方面。 我发现爸爸们尤其倾向于采用控制型的策略,因为他们更在乎结果,总 是想要立竿见影地解决问题,而且比妈妈们更爱展现威仪。人类的天性 决定了母亲更注重和孩子的关系,她们会在下意识里采用情感引导的方 式却不自知。注重结果当然是教育孩子的基本原则,但是如果父母从情 感引导方面入手的话,就可以事半功倍。

我曾询问过那些控制型父母对于自己教训孩子的感受,不少家 长都说:“我是不得已才这么做的,因为实在没有别的办法。”或者 说:“我的父母就是这样教育我的,既然他们是成功的,没有理由我就 不能成功。”

于是我问他们:“如果有一种更好的方法,你们愿意尝试吗?” 他们无一例外地表示愿意尝试,因为绝大多数的家长都对大喊大叫

或者打孩子屁股感到非常歉疚,他们只是不知道还有其他方式可以采用。 我问他们:“你们希望孩子比你们生活得更好吗?”接着再问:“你们希望他们发挥出自己全部的潜能吗?” 答案永远都是肯定的,当然是这样。

我给这些父母的建议是,改用尊重和鼓励孩子的方式去实施教育——如果家长们继续使用那些无效甚至有害的管教方式的话,他们的 孩子将很难超越平凡,实现梦想。

一旦爸爸们认清了教育的终极目标,他们就会敞开心扉去接纳情 感引导的方法——情感引导绝不是要把爸爸们变得像妈妈一样的心慈 手软。爸爸们一旦尝试了情感引导之后,就会感到教育的过程和结果 同样美好。

如果我仅仅是建议那些控制型的父母停止威胁、喊叫和赏罚的话, 他们多半不会采纳,他们必须先弄清楚为什么要停止这类手段,并确切 地了解这样做的好处。爸爸们不妨暂且后退一步,回顾一下自己的童 年,想想你是怎样长大的,小时候的你喜欢什么、讨厌什么——当然, 我是指情感方面的好恶。

从长远角度讲,无论是威胁、惩罚还是放任自流,都不会让孩子成 为有责任感的人。所有孩子在离开父母、迈入社会的时候都应当具备符 合社会要求的社交能力。然而,每个孩子的性格都不同,有些比较敏感 或害羞,有些则比较外向或固执。父母有必要采取折中的全新的教育方 式,停止沿袭那些极端而又无效的传统的教育方式。

无论是控制型父母还是放任型父母,所取得的教育结果通常都是不 尽如人意的。那些在控制型或者强制型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孩子,由于长 期受到压抑,会渴望一切可以放纵的机会。当这种机会出现的时候—— 通常是在少年时期——他们会毫不犹豫地抓住并肆意利用。

相反,在“怎么都行”的放任型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则缺乏约束 和规矩,而且没有群体归属感。这些孩子往往个性散漫,他们因为没有 得到管教,所以不具备对人类发展至关重要的依赖感。他们常常会感到 恐惧,因为他们无法得到家庭关系所带来的归属感和安全感——爸爸妈 妈没能为他们建立起一个正常的家庭结构关系。结果导致许多被放任的 孩子变得和被控制的孩子一样:在某些情况下,他们会在是非观念和情 感上遭遇严重的困难,更容易涉及毒品、早孕和帮派活动,因为他们渴 望找到一个可以归属的地方和某种亲密的依赖关系。如果孩子无法在家 庭中满足这些需求的话,自然就会跑到家以外的地方去寻找。

情感引导的目的是要给予孩子选择的机会,父母们既要保有同情之 心,但也要规定限度,只有这样,当青春期到来的时候,你的孩子才会 说:“毒品?我才不需要毒品呢!妈妈今晚要给我烤比萨饼吃,所以我想回家去。”如果孩子们不能从家里得到关爱和指导的话,他们就会转 投其他地方。如果家里没有人为他们烹制比萨饼的话,他们就会去寻找 替代品,结果就可能会遇上某些炮制违禁化学品的人。


 午饭过后才一个小时,孩子就说:“我饿了。” 

妈妈轻描淡写地回答:“你怎么可能会饿!我一个小时前才给你吃过。”这是轻视孩子感受的一个典型例子。轻视是一种最简单、最下意 识的反应,每个人都有可能会这样做,但这并不意味着这是正确的或者 有益于孩子健康的行为。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成年人对你说出同样的话,你会作何感想。如 果妈妈和爸爸刚刚外出吃饭回来,一个小时之后,爸爸对妈妈说:“我 饿 了。”难道妈妈也会同样不以为然地 说:“得了 吧!你怎么可能会 饿!”她更有可能会这样说:“是晚饭时没吃饱吗?是不是你今天健身 的时候太卖力了?”妈妈极有可能会采用沟通的方式来查找缘由,而不 是直接拒绝爸爸的要求。

情感引导就是一个了解的过程,以避免像上述案例那样随便忽略或者否定孩子的说法和感受。有时候,家长们会把自己的感受和观点凌驾 于孩子之上。妈妈自己刚吃过,自然不饿,因此就推论孩子也不可能会 饿,所以才会回答说:“你怎么可能会饿!”而不是说一些关心孩子的话,例如:“你又饿了吗?真的吗?是你的肚子咕咕叫了吗?会不会是 渴了呢?”

当孩子从秋千上跌落下来的时候,目睹了全部经过的父母可能心想,他正好落在一堆木屑上,所以不会有多严重。于是对孩子说:“好了,艾登,你自己站起来吧!没什么大不了的。”这位家长的初衷其实 是好的,他不希望孩子过于娇气或者养成爱哭鼻子的毛病。

但是,我们有没有认真地想过当孩子从秋千上掉下来时心里的感 受呢?这一过程所引发的是一连串的情绪,首先是害怕:前一分钟他 还在高兴地飘荡,下一刻就重重地摔在了地上。随之而来的感受是尴 尬,他心里在想:“噢,我的天哪,每个人都在看着我!我一定看起来 很蠢……”这种尴尬可能比任何实际的创伤更让孩子难受。总之,类似 于荡秋千摔下来这样的轻微事故所引发的感情变化,家长们都往往考虑 不到,更不用说更加重大的事件了。

永远从同情的角度出发。作为孩子的情感引导者,你应当学会换 位思考。不要贸然轻视或者低估孩子身上正在发生的事情或者他们对你 说的话,你应该首先考虑:“我的孩子在想什么?”在上述情况下,父 母应当立即赶到现场,确认孩子的状况,并询问:“嘿,艾登,你没事 吧?”你这样做可以让孩子知道,你随时都守候在他身边。

有一半可能是艾登自己站起来说:“我没事!”然后又去接着荡秋千。这种情况很简单,你已经成功了。

但还有一半可能是,艾登静静地站着,眼睛里闪着泪花,似乎被吓 到了,在这种情况下,你最好关心地问道:“是不是摔伤了?还是吓了 一跳?”艾登的回答可能类似于:“我害怕了,我荡得很高,然后就摔下来了。”

“妈妈看到了,艾登飞得非常高。掉下来确实很吓人,要不要我们 一起坐一会儿,然后再回去玩?”你需要给予孩子的是支持,而不是轻 视或者否定。类似于“行了,站起来,不要大惊小怪”这样的语言对孩 子没有任何帮助,反而会让他觉得,妈妈认为自己受到伤害、感到害怕和尴尬都是无足重轻的事情,所以他必须在你面前装出一副坚强的模样 来。表面上看,这样做好像没什么不妥,许多父母甚至还会为此而称赞 孩子的表现:“看看我们家艾登,马上就站了起来,真让人骄傲。”但父 母的这种反应并没有让孩子懂得该如何去面对痛苦,而这正是他在未来 的生存中必须掌握的能力。

倘若家长能够以理解和同情的态度来回应孩子的痛苦、羞耻、内疚 乃至愤怒等等消极情绪的话,他们会因此学会恰当地处理这些感情,这 种能力会帮助他们在成年以后的生活中处理工作中和感情上所遇到的 问题。

“你真的喜欢我吗?你真的爱我吗?那你爱我有多深呢?你为什么 没有给我打电话呢?”可能每个人都曾遇到过这种缺乏自信和安全感的 人——那种一天打几遍电话都不够放心的女朋友或者男朋友。如果这种 类型的人在童年时期接受过情感引导的话,就不至于对自己如此没有信 心。受过情感引导的人很清楚何谓自我、何谓他人——二者之间有着非 常基本而又重大的区别。

引导不等于溺爱。情感引导是先判断情况,然后再做出处理。这不 是在溺爱,而是在塑造和引导孩子的情感经历——无论是悲伤、饥饿、 疲倦还是恐惧。我们的目标是要让孩子学会调控自己的感情,但也要给 他们规定适当的限度。

我并不是主张每次学步的宝宝跌倒后父母们都要这样去处理。在多 数情况下你只需让他自己站起来,而无需小题大做,也没有必要进行干 预。只有当孩子开始哭起来或者明显情绪低落的时候,才需要你为他进 行情感引导。在这种情况下,你就不能再轻视或者否定孩子的情绪了。 情绪低落意味着需要情感引导,你要让孩子知道,你可以给他强有力的支持。

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父母轻视孩子感受的例子。例如,父母会 对孩子说:“你已经是个男子汉了,应该能自己走到公园。加油,别停 下!”或者有的家长会对恐惧游泳的孩子说:“尽管往水池里跳。不要 担心,我会抓住你的,你要是再不跳的话我就再也不带你来了!”结果 不肯跳的孩子就被领走了。

如果一个年幼的孩子由于父母的压力而不敢承认自己的疲惫、恐惧 或者厌倦的话,其实是等于把父母的愿望置于自己的需要之上,是在否 认自己的真实感受。

只有当你包容孩子的感受并表示同情的时候,真正的合作才能够开 始。以下是一些比较恰当的交流方式:

●“要不要让妈妈抱着你休息一会儿?”

●“也许我们应该在树荫下喝点果汁。”

●“我们待会儿再尝试好吗?”

一味地强求是对孩子的不尊重,你会让他们觉得,如果不遵从你的 命令,就无法让你满意。

在童年时期坚持情感引导,会减少孩子对你的过分依赖,而又不会 影响到你们之间的亲密感。频繁地否定或者轻视孩子的感受——“好了, 根本不疼,快起来!”“路又不远,快,继续走!”——这一类语言会 让孩子觉得你并不重视对他的理解,于是他们从此不再依靠你或者指望 你(也包括其他人)来帮助他。这会导致孩子长大以后不懂得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 如果你对孩子使用的语句是论断式的,例如:“那只胳膊看起来好像是断了。好了,别哭了!我们看医生去……你可是个男子汉,不要再 抱怨了……”等你的孩子长大以后,也会沿用同样错误的方式去教育他 们的孩子,导致下一代也缺乏同情心并以自我为中心。孩子们在难过的 时候需要得到成年人的安慰。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对他人的关怀,孩子们 最早都是从家庭中学到的。我们如何对待我们的孩子,他们就将会如何 对待别人。


在我的家长学习班上,我会问家长们,当孩子不听话的时候他们是 如何处理的。结果经过我的估算,至少有 70% 的父母采用的是外部激 励或者负面威胁的办法。

一个常见的例子就是:“为了训练我的女儿学会使用便盆,她每成 功一次我就奖励她一张贴纸。”父母还为她制作了一张光荣榜,经过一 周的贴纸积攒,孩子可以赢得一次去玩具商店的机会或者其他奖励。这 就是典型的以奖赏激励进步的手段。但是为什么你没有因为她学会了走 路而奖给她一张贴纸呢?还有当她学会了说第一句话的时候?还有诞生 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你都没有那么做,为什么偏偏她学会了控制自己 的膀胱就可以赢得贴纸呢?

不错,孩子会为了贴纸的奖励而去坐在便盆上尿尿,但是倘若她 还不具备控制膀胱的生理能力,还不能使用便盆,难道就意味着她无法 赢取贴纸吗?孩子的思维方式是直截了当的,她很可能会因此而告诉自 己:“我不想要什么贴纸或者其他奖品!”她决定从此鄙视贴纸或者任何奖品的价值! 家长们于是向我反映:“如厕训练顺利地进展了两三个星期,可在那以后……”他们所采用的外部激励手段不再奏效。不要误解我的意思——我也喜欢给孩子贴纸和奖励,但不会把这些和纠正行为联系在一起。没有人是完美的,当我们希望促使孩子做一些 事情的时候,可能常常会采用这种“如果你这样做,我就会怎样怎样” 的战术。偶尔在某些特殊的场合下,我也会使用奖品或者威胁来让孩子 乖乖听话,但是特别的恩惠更适合长途旅行,因为就像是给一个坐在学 步车里的孩子吃爆米花一样,为的是让妈妈可以在商场里的试穿鞋子。 这种做法没什么大不了的,因为确实可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然而,事 情的本质仍然没变,用奖励来操纵孩子的表现是错误的。

绘制光荣榜之类的方式不应该成为你的基本教育策略,用类似于贴 纸这样的奖励来哄得孩子乖乖合作也不是一个好的模式。在学习、工作 或者生活中,我们每时每刻都必须按章办事。所以,我们也有责任让孩 子们知道,即使没有奖励也应该去做正确的事情。

更好的策略。孩子们最希望得到的不是贴纸或者什么新玩具,而 是你的关注。我喜欢送给孩子们礼物,有时我会带着最新、最受欢迎的 玩具回家(当然一定是和孩子们的发育阶段相适合的)——但不是作为我对他们的行为的奖赏。我不会依靠玩具来让我的儿子们听话。他 们如果合作的话,一定是因为我们之间所建立起来的特殊情感;如果 他们不乖,则通常是因为发生了让他们不愉快的事情。单单给个玩具 并不会解决问题,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及时去发现问题的根源并加以 处理。

假设你刚从超市回家,车上装满了冷冻食品,需要尽快拿进屋里去,但你两岁半的儿子却在哭闹,因为他想继续留在车里玩。你很可 能会说:“如果你马上下车,妈妈就给你一块饼干。”如果他还是拒不合 作,你可能就会说:“如果你不下车,我就不让你看你最喜欢的电视节 目。”然而,这是一个反思的好机会,先不要去管冰冻食品将会如何, 你应该集中精力思考一个更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怎样教导孩子听话、与 人合作和做正确的事情。因此,不要急着施行贿赂,你可以从情感上引 导他说:“妈妈知道你喜欢在车里玩,因为妈妈要你下来你才生气,但 是对不起,宝贝,我们必须进屋去。你能帮助妈妈吗?”然后让孩子帮 你拿点东西,并趁势轻轻抱起他,一同进屋去。孩子可能依然不满,但 之前的大吵大闹很有可能会因为你同情和安慰的话而很快消退。如果你 能够试着理解并且重视他的小小世界的话,将会让他感到备受尊重,他 的愤怒就会消退得更快。如果你贿赂他,没准下一次他又想在车上玩的 时候,还会期望同样的回报才肯合作。


无论是奖励还是惩罚都要事出有因,而这正是许多家长们糊涂的地 方。我经常听到有人说:“我们从不惩罚孩子,而是让他承担后果。”我 的回答是:“但是你这样做是为了让你的孩子感到后悔吗?”

“不是,”他们回答,“我们只是想给他一个教训。” 让我们来探讨一下什么是真正的教训吧!无论具体情况如何,教训的潜台词都是:“现在你知道后果的严重性了,你以后还敢这样做吗?” 这种态度将对孩子产生负面的影响。而最有利于孩子茁壮成长的条件是 获得父母的支持、指导和建议。

如果换做是你的老板用严厉的语调教训你说:“我叫你用 Excel,不是 Word,你这个白痴!”你会因此而表现得更好吗?还是会感到羞辱 和不满呢?如果你的老板温和地教给你一种更好的方式来完成任务,你 当然会照做——而且是快乐和自信地去做,我敢肯定。用消极后果来惩 罚只会引发抗拒,而不是心悦诚服。

四岁的彼得从他三岁的妹妹珍妮手中抢走了水管。妈妈命令他物 归原主,彼得无视这个命令,所以被妈妈施以“暂停活动”的惩罚。妈 妈认为,因为彼得不和妹妹分享而且不听指挥,就应该让他对自己的行 为负责。但是,光是让他暂停活动,是否真能帮助他理解分享的重要性 呢?如果妈妈换一种说法可能会更奏效:“彼得,我知道你也想要水管, 但是珍妮正在用它。请还给她,然后问她可不可以在她不用的时候给你 玩。”如果他继续无视妈妈的指令的话,她还可以坐下来和他聊聊。相 对于暂停活动的惩罚,用讲道理的谈话方式更能教会孩子如何分享和正 确处事。如果彼得仍然无法控制自己的抢夺行为,妈妈则可以把他暂时 带走,直到他愿意分享后再回来。

利用直接后果来教育孩子。直接后果不等于消极后果,应该让孩子 对自己行为的直接结果负责,而不是非要给他“上一课”。我可以介绍 一下怎样用情感引导的方式来教育我的大儿子。在他五岁的时候,我没 有试图“给他一个教训”,而是让他切切实实地为自己的行为去承担责 任。在他去后院玩球之前,我提醒他说:“如果你因为玩球而晚回来吃 饭的话,就必须和大家一起吃完,否则的话你可能就来不及吃甜点了。 晚餐七点钟开始,而你要在七点半钟去洗澡,然后上床听故事。”然后 我用五分钟的时间解释了现在距离七点钟还有多长时间,以及可能会发 生的事情,并告诉他我会在七点钟准时叫他进来。

如果他晚十分钟进来的话,那是他的选择,我不会干涉。但如果他在七点半到来的时候跟我抱怨:“妈妈,我还想吃甜点。”我则会说:“我 知道,我也希望可以给你一些,但是晚餐已经结束了。明天如果还是同 样的情况,你还会因为贪玩而错过你的甜点吗?”

我对他因为喜欢户外玩耍而错过了甜点深表同情,但是,我们也讨 论了他不顾我的提醒仍然迟到回家,所以才耽误了晚饭的时间。他的迟 到是问题的症结所在,而丧失甜点只是它所引发的一个直接后果。

这个后果不是为了惩罚他,而是让他从此习惯于在我刚一召唤他的 时候就立刻回家。我已经提醒过他晚餐的时间和作息安排,并告诉他, 之所以所有人都必须在同一时间进餐,正是为了让每个人都能享用到 甜点。

即便他每天都在院子里玩到很晚而从来吃不到甜点,我也不担心。 因为我已经给了他自主选择的权力和机会,我们之间不存在对控制权的 争夺。我让儿子来分担责任,并鼓励他去思考和做出自己的决定。这种 方法只适合五岁以上的孩子。

我没有给儿子吃甜点,不是因为我要惩罚他,而是因为他有必要学 会在吃晚饭的时候准时回家。而甜点和晚餐的时间是直接关联的。但倘 若我是这样对他说的:“由于你没有按时回家吃饭,所以今晚不准看电 视。”那么这件事的结果就不是直接的,因为看电视和按时回家吃晚饭 没有任何关系。

看到儿子哭了,我也觉得难受,但我仍然不会给他任何甜点。我会 给予他同情,并和他讨论解决的方案,以免他养成吃饭迟到的坏习惯。 “没吃到甜点确实很糟糕,”我会说,“让我们来确保你明天晚上能 吃得到甜点吧!那么怎样才能保证你明天会准时回来呢?”我会启发他去思考解决方案。我们家对孩子的日常教育基本上都遵循这样的程序, 因为我不愿意在必须要做的事情上和他竞争谁说了算。 父母应当依靠共同承担的责任,而不是消极的后果,来教导孩子下次应该怎么做——或者至少应该激发他们去思考解决方案。作为情感引 导者,你要跟孩子换位思考,分析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克服所有负面 的情绪,然后拿出一个计划。让孩子合作的关键是要激发他们的内在能 动性,要让孩子因为自己会受益而去做某件事情,而不是因为他们受到 了威胁或是逼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