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为什么暂停活动法不起作用

为什么暂停活动法不起作用

时间:2023-02-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居然有家长把孩子受暂停活动惩罚的录像发布到 YouTube 上去。那些用暂停活动法来处罚幼儿的家长通常缺乏儿童发育方面的知识,因此对孩子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滥用暂停活动法对孩 子来说不仅仅是惩罚,更是孤立,并有可能引发孩子长期的生理反应。我个人反对对任何年龄的儿童使用传统的 暂停活动法,因为把孩子遣送到角落或者回他自己的房间永远达不到想 要的效果。


你能相信吗?居然有家长把孩子受暂停活动惩罚的录像发布到 YouTube 上去。其中有的孩子还不到两岁——还穿着纸尿裤呢。难道那 些父母觉得观看一个小孩受惩戒是一种娱乐吗?一个还不到两岁的孩子 根本无法明白被暂停活动是什么概念,更不可能理解爸爸妈妈为什么会 对如此年幼的他们有这么高的要求。

首先,这些家长并没有恰当地运用暂停活动的教育方法——他们把 这作为惩罚而不是引导的手段。其次,他们把孩子的痛苦当成娱乐发布 到网络上去,这显示出他们对孩子的不尊重,使得这种教育方式等同于 虐待。在家里受到父母的处罚已经足以让孩子感到羞辱了,更不用说在 互联网上公开了。家长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呢?阿尔菲·科恩(Alfie Kohn)在他的《无条件育儿》(Unconditional Parenting)一书指出,“许 多父母正在摧毁孩子的天性,这真是令人心碎的场景”。能够认清孩子 发育水平的父母则往往能以一种合理、冷静和耐心的态度去对待孩子。 研究表明,同情孩子可以加深和巩固亲子关系。同情是正确育儿的 基础——父母越是能够理解孩子,他们之间的关系就越亲密,孩子也就 越听话。幼儿调节情绪的能力有限,需要一个有爱心的成年人去理解他们、安慰他们、引导他们。经常被暂停活动的孩子可能会更加不善于控 制自己的情绪,因为在他们情绪激动的时候,父母还要逼迫他们在没有 支持和理解的环境中独处。这类孩子容易被当做难以管教的对象或者被怀疑有多动症。在最坏的情况下,这些儿童可能会做出压抑内心痛苦的 反应(隐藏情绪或者干脆放弃表达),最终演变成幼儿抑郁症。


那些用暂停活动法来处罚幼儿的家长通常缺乏儿童发育方面的知识,因此对孩子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孩子们发起脾气来会大吵大 闹——这说明他们体内的压力荷尔蒙正在喷涌,此时孩子控制自己情绪 的能力几乎为零,因此他们比平时更加需要父母。滥用暂停活动法对孩 子来说不仅仅是惩罚,更是孤立,并有可能引发孩子长期的生理反应。

如果那些把孩子受罚的视频传到 YouTube 上的父母能够多去理解 孩子的情感需要,或者对孩子加以情感引导的话,会大大减轻孩子的焦虑和不安。任何懂得同情孩子的家长都知道,一个十五个月大的幼儿根 本不知道把水果圈扔在地上然后用脚去踩会有什么后果,他不过是在玩 而已,而且他喜欢听脚下所发出的声音。我在视频中目睹了一个两岁的 孩子在角落里罚站,她的妈妈反复质问:“你还闹不闹?”孩子呜咽着摇摇头。这孩子之所以摇头其实是在心里说:“不,我不喜欢受罚。”然 而,妈妈却坚持要让她的女儿亲口说:“是的,妈妈,我不闹了。”

这位母亲不明白,孩子在情绪压力(被暂停活动所引起的)下很难 理解父母所说的话和要求。她根本就不清楚“不闹”是什么意思,所以 即使孩子点头答应了,她也不知道她答应的是什么。所以极有可能她要 不了多久又会被送到角落去罚站,甚至还不知道这次又是为什么。

我所看到的另一个视频拍摄的是一个大概二十个月大的小男孩——在他的爸爸对着他录像时无助地坐在角落里哭。我们都知道,让这个年龄的孩子坐着不动本身就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而这个小男孩之所以不动,并不是因为他受到了教育,而是因为惧怕才遵守命令——也就是拿着相机的那个他称之为爸爸的人。

还有一个只有十二个月大的婴儿,他的父母把他的高脚餐椅推到了角落里,因为他往麦片粥里吐泡泡,还把食物弄洒了。他的父母在嘲笑 他说:“我敢打赌,你下次再也不敢这样做了。”

这些儿童正在被毫无效果的方式管教着,而他们的父母却没有意识 到这一点。而后果呢?幼儿暂时停止了错误的行为并不意味着他们真的 明白了为什么受惩罚。他们只是暂时停止了他们的行为——因为他们害 怕失去父母的爱——而并不会从此不再犯同样的错误。更何况,研究早 就证明了,负面威慑根本不会起作用。


三岁以下孩子的大脑发育水平决定了他们无法分析和理解暂停活 动法这样复杂的教育方式。我个人反对对任何年龄的儿童使用传统的 暂停活动法,因为把孩子遣送到角落或者回他自己的房间永远达不到想 要的效果。孩子需要知道怎样做才是对的,下一次才不会重复同样的错误——最恰当的教育方式是情感引导和设定限度,这些都可以在冷静的 时候去完成。

对大多数两岁以上的孩子,我建议父母放弃传统的暂停活动法而采用谈心的方式。这种谈心的方式是温和且不带惩罚意味的,它的目的是让孩子在父母的陪伴下逐渐冷静下来,反思他的所作所为,并为他提出 一个更好的解决方案。

不过无论是谈心还是各种形式的暂停活动,都不适用于两岁以下的儿童,因为正如我刚才所说,这些都是行不通的。就好比一个成年人从来没有摸过车,你能期待他知道如何开车吗?除非你给他们示范,否则幼 儿不知道该怎么做。所以,在孩子可以独立面对世界之前,家长都要给 予他们指引和教导。

沟通对于我们引导孩子至关重要。处罚会让我们和孩子疏远,妨 碍我们帮助他们成为独立的 人。《父 母、子女与权力斗争》(Kids, Parents, and Power Struggles)一书的作者玛丽·希迪·柯琴卡(Mary Sheedy Kurcinka)认为,如果父母能花时间来倾听和回应孩子的需求,而不是孤立和拒绝他们的话,孩子们会更愿意和父母亲近。孩子需要以父母为榜样,学习如何建立健康的关系。如果父母能够花时间和孩子交流,来帮助他们选择适当的行为的话,就无须动用伤害孩子感情的暂停活动法。

以下是采取冷静法则或者谈心策略的具体步骤。要记住,如果你的孩 子还未满两岁的话,请尽量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或者把他们的兴趣引导到其他事情上去。切勿和这么小的孩子谈心,年纪决定了他们根本无法理解。

应用冷静法则和谈心策略的步骤:

1.让自己的视线和孩子在同一水平线上,与孩子进行充分的眼神交流,同时给孩子一些提醒,问他认为自己做的事情是“对”还是“错”。

2.如果孩子没有平静下来或者停止错误的行为的话,带他到一个“安静区”或“思考区”。与他一同坐下,给他帮助和关爱。请记住,你 不是在惩罚他。

3.时间长短并不重要,让孩子平静下来才是关键。不要听信人们常说 的什么“谈话时间等于一分钟时间乘以孩子的年龄”。不要给一个五 岁的孩子“五分钟时间去思考”,有时大一些的孩子只需要一两分钟就能想出更好的解决办法来,而一个年幼的孩子则可能需要你抱着 他坐上十分钟才能平静下来。无论你看到孩子有什么样的反应,都 应该试着去同情、接受和面对。一个获得理解的孩子是不太可能一 直焦虑下去的。

4.等孩子平静下来之后,请他告诉你“有什么不对了”或者“这是 怎么一回事”。如果孩子理解有困难,把他做错的地方重复几次。 

5.问问孩子:“下一次你会怎样做呢?”如果他不知道的话,告诉他怎么做才是恰当的。 

6.感谢孩子帮你想出了解决办法。

7.最后让孩子设想一下:“如果你下一次又犯同样的错误,会发生什么事 情?”告诉孩子,你可以帮助他改正,但你不会容忍不适当的行为。


在一次和小伙伴玩的时候,五岁的吉丽安用芭比娃娃打了三岁半的 丽萃。吉丽安的母亲走过来干预,因为丽萃太小了,还不能用很流利的 表达来阻止这种攻击行为。


妈妈:“吉丽安,马上停止。(妈妈轻轻拿走芭比娃娃。)我知道你很生气,但任何时候都不能打人,我们要靠说话来解决问题。是什么让 你生气呢?”

吉丽安:“她抢了我的娃娃——我想要!”(吉丽安继续推搡着丽萃。)

妈妈:“我们不可以打人。让我们去另一个房间冷静一下。丽萃,你没事吧?我很抱歉发生这种情况,我们很快就回来。”(这时丽萃的妈 妈也过来安慰女儿。)  

妈妈(此时和吉丽安在另一个房间里):“吉丽安,这是怎么回事?你看起来非常生气,你真的非常想要那个娃娃对吧?”

吉丽安:“我是想要娃娃,我喜欢那个芭比娃娃。” 

妈妈:“我知道那是你最喜欢的娃娃,但是为了这个对小朋友又推又打对吗?”

吉丽安:“不对。” 

妈妈:“如果下次你再需要帮助或者生气的时候应该怎么做呢?你还会不会打丽萃呢?” 

吉丽安:“不打了,但她不能拿走我最喜欢的芭比娃娃!” 

妈妈:“那你告诉妈妈,下一次再生气的话你会怎么做?” 

吉丽安:“我不打人了。”

妈妈:“还有呢?” 

吉丽安:“来找妈妈帮忙。” 

妈妈:“那你该怎么说呢?这点也很重要。” 

吉丽安:“我会说:这是我的娃娃!”

妈妈:“也许你可以说:我正在玩,等我不玩了,就给你玩。” 

吉丽安:“好的,妈妈。” 

妈妈:“记住,生气的时候要找大人来帮忙,绝对不能打人。如果你再打丽萃的话,她会怎么样?” 

吉丽安:“她会伤心。”

妈妈:“是的,她会伤心,你就不能再和丽萃玩了。你明白吗?告 诉我下次生气的时候你会怎么做?”

吉丽安:“告诉大人。” 妈妈:“对了,我相信你会的。我爱你。现在我们去看看丽萃吧!”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看到,吉丽安的妈妈选择用谈心的策略来教育孩子——前提是有充裕的时间。吉丽安由此懂得了还有其他方式可以获得 自己想要的东西,暴力手段是不被接受的。然而,让吉丽安明白道理的 方式不是通过处罚或者痛苦的体验,而且她和妈妈之间的感情也没有受 到影响。吉丽安的妈妈之所以把女儿带到别处,是因为孩子的行为失去了控制,但并没有让她单独呆着。吉丽安的妈妈用理解和关爱的方式对 女儿提出了限制,她在让吉丽安继续和丽萃玩之前,先确保吉丽安明白 了应该遵守的规矩,并提供了矛盾的解决方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