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丽发现,自己的孩子很喜欢模仿大人的行为。比如打电话就成了孩子乐此不疲的游戏,手机也成了孩子的玩具。孩子一看到手机就两眼放光,拿到嘴边就模仿大人叽里呱啦说一通。有时候孩子会无意中拨通电话,让对方听得一头雾水。
不过孩子的奶奶认为,手机的辐射对孩子身体不好,于是杜丽就给孩子买了一个玩具手机,经常和孩子玩打电话游戏。开始的时候,孩子只是沉醉在打电话游戏中自得其乐,对父母的呼应置之不理。可是慢慢地,随着孩子语言能力的增强,电话游戏中的互动性就多了起来。这时杜丽不失时机地开始教孩子说“你好”“谢谢”“再见”等常用词组。
一开始孩子只会机械地重复,逐渐熟悉之后就能连贯起来了。杜丽经常假装和孩子打电话玩儿。“请问你是哪位?”“我是宝宝。”“哦,是宝宝啊,妈妈在家吗?”“妈妈在家。”这样简单的对话,让孩子很是兴奋。有一次,杜丽和姥姥通电话,孩子就跟姥姥说了起来。“外婆,我是宝宝。”“妈妈在家。”把姥姥高兴坏了。
后来,有时候家里电话响,杜丽在厨房腾不出手来接,就让孩子代劳了。孩子会有模有样地打电话:“妈妈在家,我是宝宝,妈妈现在忙,一会儿给你打过去。”说完挂电话之前,孩子还会礼貌地说:“再见!”
除了打电话,杜丽还注意在吃饭、看电视的时候,有意让孩子学会简单的礼貌用语。当她把孩子带到自己的朋友面前时,大家都夸她的孩子是个小绅士。
对于前文所说的父母应该做孩子的玩伴,很多父母是能够理解的,也愿意陪孩子一起玩耍,但这往往是局限在家庭范围内。下意识里,父母还是觉得应该孩子跟孩子玩,成人跟成人玩,这两个世界是截然有别的,所以不愿意将自己的孩子带在身边,去接触更多的成人世界。其实,称职的父母在家是好玩伴,在外应该是领路人,家长要创造各种机会让自己的孩子尽量接触成人世界,这对孩子的情商教育是极有帮助的。
现在,世界和以前已经大不一样,发展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特别是电视和网络的普及,让孩子置身于成人信息铺天盖地的影响中,孩子的心智因此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不过与此相对应的,则是孩子情商的欠缺。造成这种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孩子受成人世界的影响很大,但真正和成人的接触却很少,这阻碍了孩子交际能力的发展。
这和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有关。因为很多父母只有一个孩子,过度溺爱的亲子关系很容易使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必要的社交常识和礼仪。父母应该避免自己的家庭变成一个不与外界接触的孤岛,应该多给孩子创造一些与其他成人接触的机会和条件,让孩子在与他人相处中讲究礼仪、应对得体。
正如意大利社会公共关系学家皮里亚诺所说:“社交礼仪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形象塑造和人格展示。视而不见、置之不理都是最为轻率的人际交往态度。反之,善于发现和运用社交礼仪的每一个细节,才能顺应人与人交往的基本要求,才能给自己提供难能可贵的良机。”这就给现代父母的亲子教育提出了重要的要求:让自己的孩子更文明、更礼貌。
中国是礼仪之邦,礼仪往往伴随人的一生,发挥着重要作用。有礼貌的孩子更容易得到他人的好感,受到表扬。一个懂得社交礼仪的孩子,所受关注的程度显然比一般的孩子要强很多,当然也就会更有人缘,孩子也会更为自信,这对孩子的成长非常有利。
没有人会喜欢没有礼貌的孩子!生活中,很多孩子表现不佳,是因为他们没有掌握必要的社交礼仪方面的知识,有的孩子甚至很粗俗。很多孩子在家表现很好,对来自己家里做客的客人恭敬有礼,但在公共场合,由于没有家长的约束,他们的表现就大失水准。比如穿戴过于随便,旁若无人地制造噪音,或者是撒娇哭闹等,让其他人侧目而视,让父母很尴尬。因此,为了孩子的一生,父母要把教孩子学会社交礼仪提上日程,从小抓起。父母应以身作则,给孩子良好的熏陶濡染,在餐桌上、电话旁、会场等诸多情景中为孩子做好表率。
但是,父母不应该满足于自己的言传身教,对孩子过度保护,将他置身于家庭的保护罩下,除了亲人,不让孩子接触其他成人。这种“温室环境”,对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来说是致命的危险,孩子会由于接触成人世界有限而受到诸多限制。
心理学家指出:交往能力是在与他人的接触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如果缺乏和他人的充分互动,孩子的交往概念就很难形成,交往能力也就很难发展。父母应该为孩子创造条件、提供机会,让他们融入自己的成人世界,在和成人的交往中提高交际能力,因为实战经验比单纯的说教更为有效。父母应该尽可能地向孩子敞开成人世界的大门,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习礼仪规矩,体会交往的乐趣,培养待客习惯,创造交往氛围,获得他人友谊。
孩子在公共场所能够文明言行,这既显示出个人的修养,也反映出良好的家教。所以,父母要特别重视孩子这方面的教育,要经常利用可能的机会对孩子进行教育。如电梯间的绅士行为,饭店里服务生的优良服务,父母都可以向孩子指出这些文明举止的重要性。此外,日常交往也是培养孩子礼仪的绝好机会,父母可以利用做客或者接待客人的机会培养孩子的礼仪。
对于孩子来说,最基础的文明礼仪的内容包括三方面,即注意仪表整洁,使用文明礼貌用语,掌握正确的体态语言。
保持仪表的整洁,是父母首先要让孩子养成的文明习惯。孩子穿着打扮要整洁,要讲究个人卫生。与人交往时要举止大方,千万不要出现随便剔牙、掏耳、挖鼻、打嗝等不良动作。让孩子使用文明礼貌用语,与人交往中使用“请、您好、再见、谢谢、对不起”。这十个字虽然简单,却集中了礼貌用语要表达的全部内涵,即对他人的尊重、关心、热情、谦让。此外,还要让孩子从小掌握一些正确的体态语言。正确的体态语言可以显示孩子良好的家庭教养和行为习惯,在交往过程中会让对方感到如坐春风。
为了让孩子在长大后更快更好地适应成人社会,父母可以适当地将孩子带到自己的社交圈中,让孩子提前掌握一些社交技巧,这对孩子的适应能力、自信等情商的培养会有很大帮助。不过,在这样做的时候,父母要切记,不要让孩子置身于不健康的环境中,那样孩子反而会受到不好的影响。比如有些父母常常把孩子带到自己的牌局、酒局中,乌烟瘴气的环境只会让孩子的举止言谈不文明、不礼貌。
一个人与人相处时的言谈举止,可以折射出他的修养。文明的语言、仪表和行为,就如同一封介绍信,会让对方接纳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这个老师还应该让孩子接触更多的成人,培养孩子增强文明礼貌意识和学会社交礼仪。
不过,在让孩子接触更广泛的成人社会时,很多孩子暴露出了“假礼貌”的现象。生活当中不乏这样的情景:父母跟孩子说了孔融让梨的故事,孩子记住了谦让的礼仪,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却出现了偏差。比如在吃苹果时,孩子会效仿孔融,把最大最红的那颗苹果拿给长辈,而长辈们在受用之余,通常会把大苹果仍然还给孩子。这时孩子虽然不忘说声“谢谢”,却是心安理得地接受下来。次数一多,孩子就会觉得,谦让只是一种形式,最好的苹果还是自己的。这在无形中会助长孩子的自私倾向。
如果有一天,孩子发现自己最好的玩具真的要送给别的小朋友,他可能会伤心失望,进而大哭大闹。不仅之前的礼貌伪装被戳破,而且会产生不安全感和对成人的不信任感,这对孩子的一生都是危害极大的。因此,父母要十分警惕孩子的“假礼貌”,让孩子学会真正的文明礼貌和社交礼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