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峰和阿山两兄弟在一起玩一个智趣游戏。阿峰总说阿山赖皮,因为阿山总是赢他。
妈妈看见阿峰嘴里总是在嘀咕,虽然仍旧和阿山一起继续游戏,但心早就不在上面了。等到游戏的第一阶段结束后,妈妈就说:“让我参加你们的游戏吧。”随后,妈妈在游戏中输给了阿峰,并且也说阿峰赖皮。
阿峰不高兴了,说妈妈冤枉他。这时,妈妈叫阿山去打电话给爸爸,以此为借口支开阿山,并暂停了游戏。
妈妈趁阿山不在,跟阿峰说:“你赢了,我说你赖皮你不高兴,那么阿山赢了,你说他赖皮他也会不高兴的。”等阿山回来,两人又开始了游戏,阿峰再也不抱怨阿山赖皮了。
孩子在玩游戏的时候,难免会“卡”在中途,这里的“卡”是指孩子不能很好地完成游戏,或者由于各种原因心思不能放在游戏上。这时如果继续游戏,已经不能达到游戏的目的了,甚至可能使孩子情绪反常,对孩子的情商发展反而有害。父母这时要做的应该是暂停孩子的游戏,及时帮助孩子找出“卡壳”的症结所在。如果父母不能及时解决,也要提醒孩子,帮助他缓解情绪,以便让游戏进行下去。
孩子毕竟是孩子,在游戏的角色扮演中违反游戏规则很正常,如果父母这时不加以制止,游戏肯定进行不下去。而我们当中的许多父母遇到这种情况,第一反应是很恼火。“你怎么搞的?说了几遍都不听!”“这样是不对的!”这样的游戏暂停只会使孩子委屈、害怕,从而伤及孩子的自尊心。
如果这时父母看见孩子哭了,会说“不要哭了宝贝”之类的话,告诉孩子他应该有什么样的感受,这只会使他不信赖自己真正的感觉,这种情况会导致孩子怀疑自我甚至丧失自尊。相反的,假如我们告诉孩子,他有权利拥有自己的感觉,但可能有较好的方法来表达这些感觉,孩子的性格、自尊就不会受到伤害。
比如,孩子在游戏中衣服被弄脏了,父母可以说“没关系,干净的衣服都会弄脏的”之类的话。让孩子知道有一个了解他的大人,从自己情绪激动一直到寻找出答案,都在身旁帮助自己。
当孩子在游戏中做了不适当的行为或破坏游戏规则时,父母应该让孩子知道遵从或违反了这些规定的后果。良好行为的后果可以是正面的关切、赞扬或奖赏。不良行为的后果可以是不予关切、特权的丧失或没有奖赏。当后果是前后一致的、公平的,并与行为不端有关时,对孩子的教育效果最佳。
这里要特别提醒一些不耐烦的,甚至喜欢用打骂孩子的方式来暂停游戏的父母:虽然这样做会使孩子暂时服从,但从长远来看对孩子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许多孩子会为了避免皮肉之痛而遵从命令。但问题在于,它不经过讨论就制止了孩子的不端行为,断绝了孩子寻找自我控制及解决问题方式的机会。
打骂孩子还会造成许多负面效果,因为它使孩子感到无力,感到被不公平对待,所以很可能使孩子怨恨父母。打骂之后,孩子往往容易想到报复,而非自我改进。羞辱的感觉可能使他们否认做错事,或者使他们开始计划如何避免在下次犯错时“被逮到”。
对于大一点的孩子,建议父母可以为游戏中的孩子专门设立一条“积极的暂停凳”。父母可以告诉孩子,当他需要冷静时,任何时候都可以去坐这个凳子,直到他能够做到尊重别人或遵从游戏规则为止。当父母问孩子“你觉得在你的感觉好起来之前去坐坐‘暂停凳’会有帮助吗?还是你现在就能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时候,尊重、和善、坚定的态度是很重要的。
没有必要每一次都马上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有时候,“积极的暂停”已经足以中断有问题的行为。仅仅是感觉好起来,就足以让孩子转向采取更为社会所接受的行为了。而当马上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案时,用启发性问题帮助孩子探讨自己的选择造成的后果,并让孩子利用自己学到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是很有帮助的。
游戏被暂停的情况时有发生,比如当父母和孩子玩亲子游戏的时候,会因为一个电话而被打搅,而孩子又不愿意父母离开,那么这个电话很可能接了就会影响游戏顺利进行下去。这时父母要巧妙地运用游戏暂停法。比如妈妈跟孩子正在玩医生和病人的角色游戏,作为医生角色的妈妈可以说“哎呀!院长来电话了,可能是领导来检查哦,我去看看院长有什么指示,你要乖乖躺在病床上哦”之类结合游戏的话,以避免孩子从角色中剥离出来,影响游戏的完整性。
不管游戏是被迫暂停,还是被父母主动暂停,父母都要切记,游戏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孩子的情商,是孩子学习的过程。要围绕这个宗旨,选用正确的暂停法,使孩子在疲劳厌烦时得到休息,违反游戏规则时予以改正,让孩子的情绪得到正确的引导。
年幼的孩子在游戏中,往往会因为破坏游戏规则或别人的干扰,陷入一种不能自已的状态,似乎失去了所有可以使他镇定下来的能力。他被很没有理由的要求占据着,不能解脱,随之而来的是无休止的哭闹和不顾一切的反抗。
即使父母向孩子大喊:“停止,不能这样。”孩子仍像没有听见一般,只是一味地哭闹。接下去便可能是父母的拍打,希望能由此停住孩子的无端哭闹,但往往这样的处理方法只能是火上加油,使孩子更加暴躁,而做父母的也愈加不能自抑,大发其火。一时间,会哭声和斥责声搅在一起,夹杂着拍打的声音,搞得大人和小孩都十分疲惫。
正确、灵活的游戏暂停法,它的出发点并非是要惩罚孩子,而是用非暴力的手法来停止孩子的不恰当行为。做父母的当然不希望用暴力行为或其他体罚为孩子设立“榜样”,使他们从小认为只有用武力才能解决问题,虽然在孩子处于十分暴躁、缺乏理智的时刻,用说理的方法难以奏效。倘若父母能灵活正确地使用暂停法,往往能有效地平缓孩子突发的恶劣情绪,使他平静下来,同时又不觉得受到压抑和强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