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3岁的孩子,会背几十首唐诗,还会说简单的英语对话。这孩子智商很高,但与人交往的能力却远远低于同龄孩子。无奈之下,孩子的父母请来了心理专家。当孩子见到这位陌生的专家时,竟紧张得尖叫起来,胆怯地躲在家人身后。心理专家发现,这个孩子已经患有恐惧症、焦虑症等严重的心理疾病。
原来这孩子一出生,就在四代同堂的大家庭中生活,所有的长辈都对孩子寄予了莫大的期望。孩子虽然有很多玩具,但他的游戏中有很多“附加值”:需要在拼图游戏中看图识字,在玩积木游戏中学会简单的算术,甚至在玩变形金刚的时候,玩具身上都贴有英文名字。久而久之,孩子在游戏中得到的快乐越来越少,心理障碍也越发明显。
让孩子玩游戏,但是孩子却体会不到游戏本来的乐趣,父母和长辈就这样摧毁了一个孩子天真的童心。
这个事例说明,当下很多亲子教育已走入误区。许多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忽视了孩子爱玩的天性;一心培养孩子的智商,却忽略了情商的培养,结果造就了一个“小病人”。作为父母,应遵循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并从实际情况出发,采取孩子乐于接受的方式,寓教于乐,让孩子在玩乐中成长。父母切不可急于求成,更不能拔苗助长,否则只会给孩子带来终身的遗憾。
游戏是孩子学习的最佳方式,也是培养孩子情商的最佳训练方法。在游戏中,父母不应以自己的价值取向,来对孩子的游戏提出要求,追加游戏的“附加值”。正确的做法是,父母应让孩子充分发挥他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充分享受游戏的乐趣,做游戏的主人。父母应该意识到在游戏中“不听话”、“犯错误”,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很正常的一部分。
例如,一岁的孩子正在不停地开关电视,而爸爸正在和一个客人聊天。爸爸很不高兴,对孩子说:“不可以碰电视!”孩子却像没听见一样,把电视机一次次打开又关上,这让爸爸很是不高兴。其实孩子并不是在故意犯错,他只是沉浸在“我能开电视了!”这样简单的快乐中。父母们经常犯的错误,是把孩子天真的探索行为看做是有意的捣乱。另一个错误则是对孩子期望过高,以为孩子能理解自己的命令,立刻停止“糟糕透了”的行为。
孩子这么做,只是因为他发现了一个游戏,并且从中得到了很大的乐趣。而父母总是希望孩子能够更懂事,这不是聪明的做法。每一个父母都会对孩子有所期望,这些期望可能是孩子的动力,也可能是孩子的压力。聪明的父母绝对不会在孩子游戏的时候,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他们只会希望孩子“享受游戏”。而且,不仅是孩子应该享受游戏,父母也要享受游戏。
父母在期望之时,最好能结合孩子的发育水平、兴趣范围、个性特征。父母要记住,期望只和孩子个人有关,与其他的孩子表现如何无关。此外,父母也不应该在孩子未到达一个发展阶段时就期待他们能有那种作为。比如说,有些父母会期待一个还不知道分享为何物的婴儿与其他人分享玩具,期待孩子能与其他人融洽相处。这样的父母不切实际,对孩子的心理简直是一无所知,他们需要接受再教育。
每个家长都对自己的孩子有很高的期望,但有时期望过高反而会引发孩子情绪问题。“爱,有时也会成为一种伤害。”心理学家通过临床观察,发现孩子心理问题的产生,与父母对他们的期望关联很大。
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因素中,父母是首要因素,父母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对自己的角色也要有正确定位,不要让过高的期望伤害了孩子。期望过高并不能给孩子带来有益的帮助,反而只会增加孩子的压力,诱发各种心理问题。只有多关心孩子,给孩子自信,孩子才会越来越接近父母的期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