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不忘初心”的大忠诚

“不忘初心”的大忠诚

时间:2023-02-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改革本身并不是目的,也不应当成为目的。2015年以来,习近平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们干事业不能忘本忘祖、忘记初心”“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不忘初心”,才能称为大忠诚。邓小平很清楚社会心理转变的机理,“不改革,就只有死路一条”,而且在近乎180度转弯的变革过程中,他明智地选择了先走一小步。事实上,这两个“打破”基本上是同步进行的。

改革本身并不是目的,也不应当成为目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宗旨,具有深植于民心的政权合法性。2015年以来,习近平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们干事业不能忘本忘祖、忘记初心”“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改革只能有一个指向,就是为了人民的利益而改革;改革者只能有一个使命,就是遵循人民的意愿而改革。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不忘初心”,才能称为大忠诚。

1977年7月,党的十届三中全会恢复了邓小平的所有职务。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的号角,邓小平成为党的领导集体的核心,从而开创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进程。此前,“邓小平以他从青年时代起即追求真理的终生不渝的精神,以他对党的忠诚和信念,以他几十年革命历程的经验,以他‘文革’中所进行的思考和实践,奠定了在新时期,为他深爱着的祖国和人民做出杰出贡献的坚实的基础”,“在邓小平的心中,国家和人民高于一切。他把一生的目光和心血,全部放在了国家和人民身上”。[1]

古斯塔夫·勒庞认为,世上的一切伟人、一切杰出政治家,天生就是社会心理学家。邓小平很清楚社会心理转变的机理,“不改革,就只有死路一条”,而且在近乎180度转弯的变革过程中,他明智地选择了先走一小步。可以想见,这样漫长、巨大的转变过程,如果从转型的最初,就提出一个伟大的、理想的、彻底的框架和原则,几乎就不可能推动了,甚至极有可能发生社会动荡。

邓小平第三次“复出”后,主动要求分管科学、教育工作。他的第一个突破口,就是恢复高考。1977年8月4日,教育部专题召开座谈会,邓小平坐镇主持。他最终一锤定音:高考这件事情不能再等了,“我们必须下定决心在今年恢复高考”。而他果然做到了。这关系到成千上万的家庭乃至整个中国的未来,受到了极高的赞誉,成为解放思想和拨乱反正最初的突破口[2]。实际上,这正是人的观念与实践,同改革结果的互动。先行探索的过程中,有了正面的结果反馈,民众的观念逐步转变,阻力相对而言就会变小。

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也是胡耀邦改革的基石和支点。1976年10月8日,叶剑英派人看望胡耀邦,告诉他粉碎“四人帮”的消息,并征求对当前如何治理国家的建议。经过一天一夜的思考,他于10日郑重提出:“自古以来,有识之士总是说,大乱之后要顺应民心。民心为上。根据这种远见卓识的道理,我认为当前有三件大事特别重要:第一,停止批邓,人心大顺;第二,冤案一理,人心大喜;第三,生产狠狠抓,人心乐开花。”[3]

人们在评论胡耀邦的历史功过时,似乎有一种错觉,认为他在选择改变中国命运的突破口时,首先打破“两个凡是”的“精神枷锁”,然后才着手打破冤假错案的“组织枷锁”。事实上,这两个“打破”基本上是同步进行的。只不过它们发端于中央党校,逐步深入开展于中央组织部。

1977年年初夏,胡耀邦在家中与一位同志谈话,忧心忡忡地说,禁锢我们这个民族创造力的,一个是精神枷锁,什么“一句顶一万句”“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一直到“两个凡是”,都是教条主义的。还有一个是组织枷锁,历次政治运动积累起来的冤假错案,各种错误的组织结论,把干部知识分子压得抬不起头来。他们的亲属、朋友,被剥夺了担任适当工作的权利,无法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这样一个精神上、组织上被禁锢、被压制的不自由的民族,怎么可能与世界上的发达国家竞争呢?

在中央党校发起打破精神枷锁的思想解放运动之后,他又获得了到中央组织部打破极左组织路线枷锁的机会。十年浩劫,积案如山。面对重重阻力,胡耀邦给大家打气:“这需要我们下决心,一关一关地闯过去。我们不下油锅,谁下油锅!”经过大量细致艰苦的工作,到1984年年底,全国大规模的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基本结束,解决了殃及1亿人的问题。打破“两个枷锁”,将人的巨大潜能从束缚下释放出来,成为后来人们频频书写的一段佳话[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