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改革绩效评估为何难以深入

改革绩效评估为何难以深入

时间:2023-02-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绩效评估兼有计划辅助、预测判断、监控支持、激励约束和资源优化等多项功能,理当成为改革试点绩效改进的助推器。我国绩效评估实践的发起大多属于内力驱动型,也就是由主要领导根据工作需要及内在责任感主动推行。当前不少地方和部门对改革试点绩效评估重视不够,没有真正理解绩效管理的正面作用。有的改革试点早已进行多年,由于缺乏刚性的绩效评估和外在约束机制,时至今日仍然在原地打转,这就很难说是真改革。

绩效评估兼有计划辅助、预测判断、监控支持、激励约束和资源优化等多项功能,理当成为改革试点绩效改进的助推器。但在具体操作环节往往会引发诸多问题和争议,能被各界共同认可的改革评估案例并不多见。究其深层次原因,可以从两个层面进行讨论。

我国绩效评估实践的发起大多属于内力驱动型,也就是由主要领导根据工作需要及内在责任感主动推行。当前不少地方和部门对改革试点绩效评估重视不够,没有真正理解绩效管理的正面作用。即使在沿海发达地区,对改革试点的评价监测都是新生事物,不仅是公众缺乏这方面的观念和意识,就连很多官员也缺乏相应的知识和技术。已有评估结果的应用方法更是匮乏,相当一部分改革评估报告被束之高阁,没有充分发挥评估的效力。更有甚者,个别地方和部门根据自身利益的需要,任意选取数据进行绩效评价,最终有选择地向社会公开评估结果,尽可能地渲染成绩而回避问题。有的改革试点早已进行多年,由于缺乏刚性的绩效评估和外在约束机制,时至今日仍然在原地打转,这就很难说是真改革。

改革试点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设置通常是多重的,相互间甚至还会存在着冲突,而改革的主导者通常也将目标模糊化处理。从绩效评估视角看,最大的难题是搜集改革信息,而判断改革成败的数据也难以量化。评估者的立场差异,往往会得出不同的评估结论。我国的公共政策绩效评估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2004年国务院颁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绩效评估”才首次出现在中央的官方文件中。此后,中央部委和甘肃、杭州、厦门等地纷纷开展各种公共政策绩效评估探索,虽积累不少新鲜经验,但总体上亟待规范与提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