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41 大学里的“名人班专业”
案例播报
在儿子确认被四川大学录取以后,就有几个家长前辈向我推荐川大的吴玉章学院。从网上搜索了一下,得知吴玉章学院是川大的荣誉学院。进入吴院的学生,学校有一些特殊的培养计划,比如导师制,比如可以自由转专业,比如在选课方面的优先权,等等。不过学院的选拔考试也是出名地严格,报名条件很苛刻,除了高考总分要超过当地录取分数30分之外,还要求英语成绩不低于120分。笔试要考语数外三门,满分300。参加过考试的孩子都反映试题很怪,很难事先做什么准备。笔试之后,还有面试,包括心理测试、英语测试和综合面试。
笔试在开学第一天晚上进行,儿子考完说数学很难,感觉自己发挥很不好。笔试成绩公布时,虽然有思想准备,可是没想到儿子的数学只考了11分。但是第二天公布的面试名单中居然有儿子的名字。面试是9月18日进行的。我始终没问过儿子面试的情况,因为觉得能参加面试就是一个很不错的结果。倒是儿子在给爸爸的短信中透露,面试非常顺利,基本上可以算是超常发挥,只是因为笔试成绩太低,他对于自己能否进入吴院心里没底。
昨天下午打开川大教务处网页,意外地在吴院的录取名单中看到了儿子的名字!真有点儿喜出望外。
说实话,高三这一年,从参加复旦博雅杯征文大赛被淘汰,自主招生考试铩羽而归,到报志愿时与北大渐行渐远,再到高考作文考试走麦城,被第一志愿拒之门外,儿子经受的大多是挫折,这个消息应该算是一个让人兴奋的好消息。
案例点评
高教界有一句流传很广的名言:“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是啊,大楼易建,大师难觅。尤其是今天,随着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急剧扩张,真正称得上大师的名人在高楼林立的大学里更是凤毛麟角。于是,充分挖掘与本校有关的大师资源,成立以大师命名的“名人专业”便在部分高校应运而生。这些“名人专业”利用名人效应,在教育理念、培养目标、招生方法、录取规则等方面独树一帜,吸引了大批高考精英“竞折腰”。
与智者同行,我们便增多了聪慧;与愚者同行,我们便减少了顿悟;与大师同行呢,我们人人皆可成尧舜了。
吕老师提醒
1.“名人班”的“名人效应”
凡是开办“名人班”的高校都是名牌大学,名牌大学开设的“名人班”又都是名牌专业,是学校实施英才教育、培养卓越人才的摇篮和基地。
名牌大学里的“名人班”都与名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名人,或是本校的校友,或是本校当年的掌舵人,他们在各自的专业领域里,都获得过很高的成就,在国内或国际上享有一定的声誉。如今,他们虽然大多已离开本校,但他们的精神仍留在此地,给学校带来了“名人效应”。
凡是“名人班”的专业,都是由高水平的教授授课,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实行灵活的培养机制。从“名人班”走出的学生,大部分会继续深造,或保研,或出国,成为该校毕业生中的佼佼者。
当然,也有个别学生不适应这种学习模式,在本科阶段即被淘汰,被分流到普通专业或原来所在的专业就读。
2.“名牌大学”的“名人班”
(1)北京大学元培实验班
蔡元培(1868—1940年),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学家、科学家。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他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为中国教育发展,特别是高等教育的改革,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元培实验班只分文理不分专业,学生入学一年半以后,根据自己对北京大学的了解,对各个学科的了解,对自己特长、兴趣的了解,对自己潜能的发现,然后在全校范围内选择学习的院系和专业。而在各省公布的招生计划里出现的则是文科实验班或者理科实验班。
元培计划实验班实行导师制。学生在学习期间可以得到来自文、理科各院系资深教授组成的学生学习指导委员会的全程指导。每位导师对指导对象进行选课、选专业、学习内容及方法、思想品德等方面的指导。
(2)清华大学“姚期智班”
姚期智,世界著名计算机科学家。1975年至2004年曾先后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数学系、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计算机系、普林斯顿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任教授。1998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2004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现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教授。
姚期智班是清华大学“软件科学实验班”的形象说法。该班由姚期智先生主导,与微软亚洲研究院共同合作建立。
招生时从新入校的大一学生中选拔。选拔对象以信息学院和理学院学生为主,同时接受全校新生报名。报名条件有两个:一是数学、物理、外语特别优秀者;二是有一定计算机课程基础,对软件科学有浓厚的兴趣。
(3)兰州大学“隆基班”
江隆基(1905—1966年),我国著名的教育家。1959年任兰州大学校长。在其担任兰州大学校长7年的时间里,创造了兰大的“黄金时代”,他被公认是兰州大学迈上新台阶的奠基人。
“隆基班”不设专业,学习内容涉及文科和理工科。两班分别聘请物理学家段一士先生和数学家陈文源先生为导师,由导师负责为“隆基班”制订教学计划,由学院和教务处负责实施。在大学二年级期末考试后由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学校鼓励“隆基班”学生跨专业选择理工科专业。
(4)中国矿业大学“孙越崎学院”
孙越崎(1893—1995年),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能源工业的创办人和奠基人之一,被尊称为“工矿泰斗”。他在担任河南焦作中福煤矿总经理期间,曾任焦作工学院(今中国矿业大学及河南理工大学)董事会董事长。
“孙越崎学院”学生前两年学习基础课。两年后,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志趣自主选择专业,并且每位学生都配备一名专业导师,由导师帮助他们制订个性发展的培养计划。学生在完成规定的学分后,均可获得免试硕士研究生资格,其中优秀者可以本硕博连读或出国留学。
(5)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
竺可桢(1890—1974年),中国科学院院士。早年留美,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36年至1949年担任浙江大学校长。
“竺可桢学院”的招生选拔工作每年在全国各地高中免试推荐入学的保送生和报考浙江大学的高分考生中进行。学院吸取国外著名大学荣誉学院的办学经验,充分利用学校优质资源优势,积极发挥各个专业学院的师资特长和学术特长,选聘各学院的学科带头人、两院院士、长江学者、政府基金奖励学者、博士生导师等一批学识渊博的教师承担教学任务;同时聘请国内外知名教授为学生授课,并对教师的授课能力及教学效果进行严格的考核。使学院的师资队伍结构独树一帜,学院的办学质量和声誉驰名中外。
(6)浙江大学“丘成桐班”
丘成桐是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当今最著名的国际数学大师之一。1983年获得素有数学“诺贝尔奖”之称的菲尔兹奖,是迄今唯一获得该奖的华人。2004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丘成桐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表彰他在推动科技发展、培养科研人才等方面为中国做出的重大贡献。
“丘成桐班”是数学英才班,学生必须具有数学天赋和创新意识,采用美国哈佛大学数学系本科培养方案和教材,聘请国际名师执教部分课程,对学生进行重点培养和个性化教学。专家委员会将遴选并推荐一批优秀毕业生赴美国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国际著名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7)西南交通大学“茅以升班”
茅以升先生是中外知名的科学家、成就卓著的桥梁专家和著名的教育家。曾先后五次出任西南交大教授、校长,为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茅老生前曾获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加拿大土木工程学会荣誉会员等称号,担任全国人大常委、政协副主席和全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等职务。
“茅以升班”实施因材教育,本科新生中优秀的可申请进入茅以升班学习,学生拥有了解学科前沿和接触科学研究课题的各种机会,还能享受奖学金、保送研究生和各种国内外深造机会的优惠政策。
(8)四川大学“吴玉章学院”
吴玉章是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历史学家、语言文字学家,中共“五老”之一。吴玉章教授在四川大学任职期间,奠定了川大作为百年名校的坚实基础。
吴玉章学院设置“创新人才理工科班”和“创新人才文科班”。招生方法是,原则上根据高考成绩划线后,学校一年级新生自愿报名,学校在参考学生中学阶段各种比赛、竞赛或获奖等各种情况后,确定参加选拔测试的名单。学校再根据笔试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初选,确定进入面试的学生名单。
(9)北京交通大学“詹天佑班”
詹天佑是中国首位杰出的爱国铁路工程师,负责修建了我国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北京—张家口),有“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之称。
“詹天佑班”设在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从2004年开始在本科新生中挑选。该班将“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科研团队”一体化,由教师指导研究生,研究生带领本科生,本科生、研究生、教师三个方面互动参与,构建人才培养的运作体系。
(10)湖南大学“李达班”
李达是湖南人,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1922年11月,应毛泽东邀请到长沙出任湖南自修大学校长,并主编自修大学机关刊物《新时代》。建国后,长期担任武汉大学校长和中国哲学学会会长,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应用和发展做出了多方面的贡献,毛泽东曾当面称赞他是理论界的鲁迅。
湖南大学自2003年起举办“李达自然科学实验班”,2007年又增办“李达社会科学实验班”“李达人文科学实验班”。每年除了在高考高分考生中直接录取外,还从已入校新生中进行第二次选拔。李达实验班学生两年学习合格后,享有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的资格,其总名额为合格完成两年学习学生人数的5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