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不该禁止孩子看小说

不该禁止孩子看小说

时间:2023-02-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44年3月,一群学生向叶圣陶先生反映他们学校禁止读小说的事情。于是,叶圣陶先生给这所学校的语文老师写了一封信,谈了小说的教育价值,以及如何引导学生读小说。也有许多家庭不让孩子读小说,认为读这些“闲书”对于学习有害无益,会耽误孩子的学习。叶圣陶先生明确告诉老师和父母,小说其实是学习人生经验和人生价值的好教材,是真正能够打动人心、感动孩子的好故事,对于人的精神成长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我并不是因为自己写过小说,就把小说看作宝贝,以为非教学生看不可。我也不像有些学生那样,认为一切学科一切作业都可以丢在脑后,只消捧一本小说在手,就可以混日子。我只想说,小说在教育上自有它的价值,教育者应该好好的利用它,以收教育上的效果;不好好的利用它,随学生去乱看,这是消极的办法,我不赞成;见学生乱看,觉得讨厌,干脆来个禁止,这是更消极的办法,我更不赞成……

好的小说都有充量的文艺性。所谓文艺性,粗浅的说,就是他不但教人“知”,而且教人“感”;不但教人看了就完事,而且留下若干东西,教人自己去思索,自己去玩味。“感”比较“知”深入一层;“知”是我与事物对立,以我“知”彼,“感”是我与事物融合,彼我不分。再说留下若干东西,教人自己去思索玩味,这就是所谓弦外之音,食余之甘,比较弦停音歇,食尽味绝,受用处自然多些……

小说不偏于逻辑的境界,记认的境界,道德的境界,等等,它直接触着人生,他所表现的境界是个有机体,以人生为它的范围。青年人读了许多小说,吸收了许多好的意思,获得了许多人生经验,因为那些意思与经验都是通过了作者的精神的,青年人渍染既久,其精神也就渐趋高深,即使不能与作者并驾齐驱,至少也会与作者同其倾向。青年人的精神与出色的作者同其倾向,不正是教育所求的效果吗?(《给教师的信》之四,《关于禁止读小说》,载《叶圣陶集》第11卷,第170—171页)

朱永新解读

1944年3月,一群学生向叶圣陶先生反映他们学校禁止读小说的事情。于是,叶圣陶先生给这所学校的语文老师写了一封信,谈了小说的教育价值,以及如何引导学生读小说。

禁止读小说,虽然在我们的学校不太会明目张胆地进行了,但是也有一些学校是限制学生阅读文艺作品的,他们用大量的作业,占据了学生所有的时间与空间,自然无法阅读。也有许多家庭不让孩子读小说,认为读这些“闲书”对于学习有害无益,会耽误孩子的学习。

叶圣陶先生明确告诉老师和父母,小说其实是学习人生经验和人生价值的好教材,是真正能够打动人心、感动孩子的好故事,对于人的精神成长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因此,关键不是要不要让孩子看,而是如何选择那些优秀的小说、经典的作品,让孩子在有限的时间里得以被最伟大的作品熏陶。

网友感悟

暖暖妈妈:适合孩子的、经典的小说正是孩子从中获取精神财富的基础。

祁县开心王:优秀的小说是色香味俱全的心灵营养大餐。既然人人都喜欢吃美味大餐保养身体,足可说明优秀小说不能不看!

刘立z:选择性地读一些有意义的小说,能让孩子们学会欣赏,学会关爱,学会辨别真善美,学会感恩,懂得生活的丰富多彩。

童喜喜:文学就是人学。

陈东强: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于无声处,润泽生命,感悟世界,认识自我。所有的好书,读起来就如同和过去世界上最杰出的人谈话。

无为0:好的小说不仅满足阅读者的“感”和“知”,它几乎可以满足所有感官,甚至包括触感;而且好的小说不仅仅针对儿童,接近不惑如偶,依旧钟爱不已。

干国祥:我们的童年精神,是由《隋唐演义》《西游记》《水浒传》《三侠五义》以及金庸武侠小说所构成的,当然在青春期中,也有《基督山伯爵》《简爱》《茶花女》《乱世佳人》;今天的童年,是由樱桃小丸子、火影忍者、宫崎峻构成的……这些不同的名字背后,究竟意味着什么,它们各将开创怎样的世界?

贾海红:阅读经典,自觉拒绝所谓的排名榜式的“快消”,适销对路炒作后的商品就算了吧。读后有所感悟,受启发,能提升自我的还是经过时间检验的名著。看书的时间不多,孩子们还是多读些好书。提倡亲子共读,以及大声朗诵,即便每天只有一刻钟,也会受益匪浅。

山高水长一路有你:赞成教授的观点。阅读小说确实是孩子了解社会感悟生活的一种便捷方式,但现在的小说,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孩子因辨识能力不高而受误导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不好的小说会严重玷污孩子纯洁无暇的心灵,使之误入歧途,所以媒体、老师、家长的推荐引导至关重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