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爱读书的中年人和老年人是没有什么办法的了,除非他们忽然觉悟,感到读书的必需,自己去养成读书的习惯。可是青年人为了充实自己,也为了充实我国的国力,非在学生时代养成随时阅读的习惯不可。所有的青年人都注意到了这一点,那么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就可以成为一个普遍爱好读书的国家。随时阅读的习惯,不是读几本教科书和讲义能够养成的。教科书和讲义是教师指定要读的,而要养成的,却是不待别人的指定,能随时阅读自己所需要的书的习惯。教科书和讲义不过是一个比较详明的纲要,而要养成的,却是不以只知道一个纲要为满足,能随时阅读内容丰富体裁各异的书的习惯。这种随时阅读的习惯,只有多读课外读物才能养成。(《中学生课外读物的商讨》,载《叶圣陶集》第11卷,第108页)
朱永新解读
叶圣陶先生对于中老年阅读有点悲观。他认为,对于没有形成阅读习惯的中老年人来说,一般不会有主动阅读的兴趣。除非他们感受到阅读的迫切性。但是,对于年轻人来说,为了自己的成长,也为了国家的发展,就必须养成阅读的习惯。一旦养成了阅读的习惯,就能够形成终身阅读的兴趣。
当然,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尽早养成阅读的习惯的确非常重要。格林曾经说过,人生前十四年所阅读的东西,不仅会记住一辈子,而且会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许多父母都错误地认为,阅读教科书、教辅书也是就是阅读本身,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了这样的误区。他认为,随时阅读的习惯,不是读几本教科书、教辅书就可以养成的,而是需要自主阅读,随时寻找自己需要的图书,并且认真阅读才能够形成的。所以,从小养成孩子阅读的习惯,鼓励他们形成自己的阅读兴趣与选书淘书的乐趣,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网友感悟
童喜喜:小学是养成习惯的关键时期。
小越轩说戏人:阅读课外书确实是培养阅读习惯的良好途径,但是我觉得这里有些过分强调课外读物的作用。虽然教材教辅内容不尽丰富,但是毕竟语文课是教会学生如何阅读的一门课,对学生形成阅读习惯还是有一定影响的。科学合理的阅读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教材教辅的作用同样不可小觑。我早些时候也是这么认为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感觉语文课是有提高阅读能力,传递正确阅读方式的功能的。时下的教学研讨,对阅读这块还是很重视的,比如一篇课文学什么,说的是什么,怎么体会,有哪些值得记住的词句,课文的背景是什么,课文的阐释思路是什么等等,其实这些都是潜移默化的阅读教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