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候群:英文为Syndrome,又称为综合症,是一医学术语。本意是指因某些有病的器官相互关联的变化而同时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后又指某一些人因相互影响而达成一致的意向。
“青春期症候群”是2012年我们“青葵园”伙伴在申报省级十二五规划课题时讨论出来的名词,因为我们发现处于青春期的孩子身上会表现出很多不可思议的言行,特定的成长阶段使青春期孩子具有强烈的情绪色彩。他们对抗成人世界,出现交往烦恼,或粗话,或狂躁,或有强烈的表现欲等等症状。有的孩子外显不强,有的孩子表现突出。然而,经历青春期之后,绝大部分症候会随着成长自然消失,成为生命中一幅精彩的青春画卷。不过,也有一些孩子因青春期症候处理不当,会留下终身遗憾。
一般情况下,初二是青春期发育最明显的学年。这个学期,青春期症候群在宋小迪身上得到充分体现。他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经常处于不稳定状态。不写作业还耍脾气,不遵守自习纪律,上艺术课时故意捣蛋,当着老师的面爆粗口,面对父母、老师狂躁不已,处处想表现自己,最典型的是他一直处在与一名女生的情感困扰中。
用我现在的眼光看那时的宋小迪,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个性的青春期男孩子一系列的正常表现。但是,那时的我是稚嫩的,准确地说是恐惧的。强烈的不安全感导致我急于想管住这个孩子,却又遭到他的极力反抗,冲突就在所难免了。因为恐惧,当时年轻的自己好像患了后果狂想症,总习惯把事情的后果想得特别严重,于是处理问题就显得急躁而强势,其实很多问题是可以通过放弃自我控制来自然解决的。正如帕克·帕尔默在《教学勇气》中所说的:“如果我们敢于走出我们的恐惧,把认识作为一种爱的形式,我们就可能放弃我们控制的幻想,而与世间万物形成伙伴关系……我们能够摆脱恐惧造成的无能为力的状态而进入福地,在这里与他者的邂逅不再是对我们的威胁,而会丰富我们的工作和生活。”
老师修炼不够,高度不够,势必给学生带来“压”的感觉。其实教育宋小迪的三年,我一直处在这个“瓶颈”中,左冲右突,一直没有突破。但这些挣扎对我很重要,磨炼了心态,丰富了经验,为后来读理论书籍积累了丰富的实战体验,容易打通很多关节而领悟深刻。现在看来,这也许是个人成长中必经的疼痛。
十多年以后,当我以局外人的眼光看当年的自己时,还是非常感动的。这位充满恐惧的年轻的女教师每次与学生发生冲撞后,还是勇于反省的,因为有了这些不断地反省,才带来了后来的不断进步。她每一次愤怒之后经反省重归宁静的过程,就是一次自我历练、 自我成长的过程。她也曾把目光投向他人寻求帮助,殊不知求人不如求己,弱势群体必须自强,否则没有人能真正帮到你。虽有诸多简单幼稚的做法和想法,但她确实是处处在为学生着想。在处理青春期孩子感情的问题上,她还是相当谨慎的。在屡遭宋小迪反复的情况下,尽管不知结果如何,但她一直保持坚定的信念;尽管想不明白,但是坚持去想去琢磨就是一种成长。
拥抱一下十多年前的自己:在面对恐惧、超越自我的过程中,你行走得很不容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