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年以来,在研究最佳表现这个领域,米哈里奇是全世界顶尖的专家。他是第一个着手研究著名的作家、音乐家、艺术家、学者、工程师和诺贝尔奖获得者等,试图搞清楚为什么这些人达到如此高的表现水平,他们如何取得这样的成绩。
这些人向他描述了“心流”状态的特征——当你全身心地投入到专注的事物之中,时光似乎转瞬即逝。在他们眼中,不是度日如年,而是度年如日。注意力变得非常集中,精神十分饱满,脑袋里容不下一丝分心的事物,在这个过程中会感到非常快乐。米哈里奇将这些感受称为“乐在其中”。米哈里奇教授将他的研究对象拓展到像你和我这样的“普通人”,并且研究人数已超过10万多人(来自不同的年龄层、种族、背景和职业的人)。在他的研究对象中,能够达到“心流”状态的人,触发这种状态的原因多种多样。对其中一些人来说,是因为他们个人的关系,对另一些人来说,是因为他们的工作、爱好或者体育活动。
正如在下页的图表中所见,当高水平的技能遇到较高难度的挑战时,“心流”状态出现。每个人在他们的生命中都曾经历过“心流”状态。最常见的例子是人们做饭的时候,他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充分发挥他们的技能,把各种食材搭配在一起,协调安排每道菜中各种不同的原材料,所以,他们无时无刻都专心致志。做一顿饭的压力可以非常容易地触发“心流”。然而,如果挑战的难度太低,比方说,烤个豆子面包,这可能会令你觉得无聊,而且你的烹饪技术也很难得到提高。另一个极端的例子是,如果普通人被安排到伦敦某个顶尖的餐馆,负责做美食推荐杂志上的星级菜肴的话,那么,最终的结果很有可能是极端的压力和焦虑。
最容易三心二意的青少年也有可能进入“心流”状态。不必对此怀疑,因为他们能花几个小时在电脑游戏上只为过某一关卡,或者是在Facebook交友网站花大量的时间。米哈里奇博士对学龄孩子的研究表明,在他们上学期间,很少会出现“心流”状态。日常的学习中,他们会遇到自动鸣响的上下课铃声、固定的写功课时间、讲个没完没了的学科纲要、同学造成的干扰等,这些因素不断地干扰学生享受学习。在米哈里奇撰写的第一本书《摆脱沉闷和焦虑》中提到了这部分内容。
正如上页图中所示,不同程度的挑战和技能会产生各种不同的反应。当挑战难度低时,学习状态可以分为“沉闷无聊”和“毫无兴趣”两个层次。当学习技能的使用率很低时,学习状态分为“焦虑”和“毫无兴趣”。米哈里奇博士对美国学校的研究表明,在课堂上,学生们有28%的时间处于“毫无兴趣”状态。从我们教学的经验来说,经常会导致“沉闷无聊”和“毫无兴趣”的行为包括:听写练习、无关紧要的作业、老师过多的说教、校长集合全校训话、无趣的阅读理解训练等。进入“心流”状态对我们来说并不是一件常见的事。一般在学校之外的场所更容易进入这种状态。
在《可视化学习》中,约翰·哈蒂教授通过研究统计数据,分析了不同的教学方法所产生的效果。他把重点放在“反馈”和“挑战”上,对于卓越的教学和学习,这两个重点是关键。他发现,比起有经验的非专家级老师,专家级的老师安排的功课所引发的深层次学习是前者的3倍之多。当学生们运用、分析、评估和综合新知识的时候,导致了深层次的学习。有经验的非专家级老师安排的功课只涉及表面的钻研,基本上是以教材内容为基础的学习。
在我们观摩的教学课上,一般来说,当“心流”状态发生时,学生们自己主导学习。他们展开辩论、解答难题,或者模拟现实生活中的情景。一个最新的例子是一堂有关医疗和社会保险的课,面对一群喜欢调皮捣蛋的高一学生,老师的目标是希望学生学习了解一些信息,它们阻碍某些机构合作来保护孩子的权益。这看起来似乎并不是一个能够使学生进入“心流”状态的主题。然而,老师在这节课上用大量时间向学生们详细讲述了一个现实生活中的案例。一开始,班上的学生们还没有意识到故事中的小孩最终会被继母害死,而医生、老师和社工没能阻止这一惨剧的发生。
学生们被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讨论。每个小组扮演其中一个相关机构。按照三个阶段,老师有技巧地将信息一步一步地透露给各个小组的学生。在每个阶段之后,老师向学生们提问,考查他们所掌握的信息,判断他们会采取什么行动。最终,学生们发现,故事中的那个孩子已经死亡,这触动了孩子们内心的真实情感。学生们分析,对于这个小女孩的死,哪一个机构应该负最大的责任。这场辩论非常有针对性,考查了学生的判断和理解能力,很多学生能够说出非常棒的观点。实际上,这个材料的难度原是给至少比学生们所在的年级高两个年级的学生使用的。下课的时候,明显地可以感觉到学生们有一些失落,因为他们意犹未尽,希望能够继续讨论。
你所教的班级多长时间会进入这种“心流”状态?一天一次?一个星期一次?一个学期一次?一年一次?如何在课堂上创造更多的“心流”?
在课堂上,如果学习的内容没有足够的难度,学生们没有机会来实践他们学到的知识并向其他人解释说明,那么老师将很难获得准确的反馈意见,很难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作为老师来说,在课堂上最关键的是,为独立学习创造足够的空间和机会,这样一来,就可以掌握真实的情况,知道我们的学生掌握了什么,没有掌握什么。如果不清楚这一情况,在这节课结束的时候,我们不可能知道学生们是否真正地取得了进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