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苕溪渔隐丛话》云:“王驾《晴景》云:‘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兼无叶底花。蛱蝶飞来过墙去,应疑春色在邻家。’此唐《百家诗选》中诗也。余因阅荆公《临川集》,亦有此诗云:‘雨来未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百家诗选》是荆公所选,想爱此诗,因为改七字,使一篇语工而意足,了无镵斧之迹,真削锯手也。”
此诗本意着重在“春色在邻家”,暗寓愁人伤春易逝之旨。云“雨前初见花间蕊”,则是花已开,春已到,荆公以为春到便不应更疑春色在邻家也,故改作“未见”:是所谓“意足”也。云“蛱蝶飞来过墙去”,飞来与过去并用,则似无所偏重,且止云蛱蝶,不如兼言蜂蝶,益之以“纷纷”二字以状其多,故改为“蜂蝶纷纷过墙去”,则与“却疑春色在邻家”近逼紧衬;余并改“雨前”为“雨来”,时间上乃见紧凑;改“应疑”为“却疑”,语意间乃见沉着:是所谓“语工”也。
虽然尤有说焉。王驾原诗,当时得情物之真,故自然而省力,荆公所改,因力求专注,乃有“刻画”之嫌。花“初”开见蕊而雨至,风狂雨横之后,非但叶外可见之花已落,并叶底未见之花亦残。蛱蝶飞来,无花可驻,翩翩飞过墙去,此院之春已逝矣,春色倘仍在人间,其在邻家乎?一种怆凉之意,尽在言外,本无瑕可抵也。荆公改作,则为用力逼出“却疑春色在邻家”一句,写得庭花未开便残,转失衬托浅深之美,容与含蓄之致,且花未吐蕾,雨后便落,亦失事理之真;分明是横施斧钺,元任乃云“了无镵斧之迹”,盖亦未暇细校矣。
(一)积几个字成一句,积几句成一篇文,或一首诗,所以字是最基本的东西。做诗文第一要讲究炼字。这一篇和前面的“修辞举例五则”,都是讲的炼字。
(二)从所记的这些故事来看,炼字的根源在哪里?是凭空找几个奇妙的字来用呢,还是另有什么依傍的?
(三)这里有两首诗,一首是王驾的原诗,一首是王安石的改作。胡仔(《丛话》的作者)说改作好,傅庚生却说原诗“得情物之真”,改作有“刻画之嫌”,究竟谁说得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